「我遇見過穿越沙漠的人,在冰上漂泊或在叢林裡穿越的人,然而在他們的靈魂裡,我無法找尋到他們所見的痕跡。」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讓許多人背上了行囊,走向了遠方。但大部分人所謂的遠方,也不過是形式上遠離了平淡無奇的當下,回程以後,靈魂依舊,苟且照常。沒有外延知識上的擴展和向內的自省和感悟,那堆朋友圈的照片,並不能讓你成就你人生的遠方。
比如我曾經借著某次出國學習的機會,順道去法國巴黎和南部的尼斯遊覽了十來天。但是事先沒有作任何知識上的儲備,去巴黎聖母院和羅浮宮也只能是走個形式,無法從歷史大背景,藝術審美,宗教情懷等方面去進行理解和感受。這樣的旅行,在我看來對生命的成長並沒多大意義。
《西班牙旅行筆記》的作者林達是一對旅居美國的華人作家夫婦合用的筆名。據介紹他們住在美國的小鎮,其生活方式為半年時間做手工經營,半年時間旅行。每次旅行之前,旅行途中和旅行以後,他們都會查閱許多關於當地的資料,並結合旅行的觀感形成一本頗有深度的旅行類書籍。其中包括他們在美國遊覽和生活所形成的系列作品。被譽為是「介紹美國最好的作者之一。」
林達夫婦在《西班牙旅行筆記》這本書主要講了他們在西班牙旅行的見聞,並結合所走訪的城市景點,如塞哥維亞的古羅馬輸水道,講述古羅馬對西班牙的統治;科爾多瓦大教堂,回顧羅馬眾神,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在西班牙的興起和衰亡,以及各種宗教背後的徵服者對當時西班牙民眾宗教,文化,經濟,藝術和文化生活的影響。讀完此書,你會對西班牙的前世今生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還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穫,比如,你會發現,二戰前處於內憂外患的西班牙,也曾是海明威和奧威爾等大家的詩和遠方。
本書雖然事件眾多,但兩條主線印象深刻。
第一條線是關於戰爭。一個民族的幾千年的歷史上,總是少不了戰爭,而西班牙更是一個充滿了戰爭的土壤。從羅馬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法國人的入侵,到近代黨派之爭造成的內戰。同時,他們自己也入侵了並殖民了整個南美洲。關於這種權利的遊戲和資源的爭奪方式,我不知如何評論。畢竟我不是一個出生在戰爭年代的人,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本書中所提及的雨果在《九三年》中的一段描述揭示了戰爭之於普通百姓的真相。《九三年》中雨果描述一個帶著三個孩子的女人的丈夫在法國革命的戰爭中死了:
「誰殺死他的?」
「我不知道」
「怎麼?你不知道誰殺死了你的丈夫?」
「不知道。」
「是藍軍,還是白軍?」
「是一顆子彈」
第二條線是關於個體生命的氣質。歷史的長河看似是由一連串的事件組成,更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所組成,甚至把舵。這些個體生命的故事在我看來更是有趣,比如言行不一的哲學家塞內加,冷漠超然的藝術家畢卡索,一生窮困潦倒的塞萬提斯,為西班牙人民鞠躬盡瘁,後來卻記不得自己曾是西班牙第一任民選總統的蘇亞雷茲。甚至還有到西班牙戰場實現其共產主義理想的海明威和奧威爾……他們充滿智慧,勇氣,忠誠,情懷,卻又滿是人性的弱點。塞內加在其著作《論心靈的安寧》中倡導「藐視財富,崇尚人類自由,棄絕此世五隻享受」,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縱情聲色,玩弄權術,最後成為權力的犧牲品。他們看似離我們那麼遙遠,但仔細想想,又似曾相似。
其實,此書中還隱藏著一條對當地建築風格、詩歌等藝術探尋的藝術線。沒有足夠的知識和審美儲備,這更是難以欣賞的。
所以,讀完此書,個人以為,像林達夫婦這樣有知識儲備和內涵的旅行才是一種好的旅行,他們所享受的旅途的愉悅和豐富層次,顯然不是浮光掠影的旅人可以享受的;他們在旅行中所獲得的收穫和成長,顯然不是一堆朋友圈照片可以比擬的。
當然,你若覺得自己就是想簡單熱鬧,走馬觀花就好,那我也沒有什麼異議。畢竟,人的志趣各不相同。但是,我還是覺得,提前做一些良好的知識儲備,你才能真正「看見」你將要走過的遠方,讓其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你「靈魂的痕跡」。
腹有詩書,方能「看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