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村」開闢增收新路,閒置大棚變身「家庭菜園」!

2021-01-09 北京昌平官方發布

從2010年開始嘗試百合種植,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截至去年年底,昌平區流村鎮北莊村的食用百合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10餘畝,靠著種百合、發展配套產業和部分政策性公益崗位就業,全村30戶低收入戶已全部脫低,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百合發展勢頭旺盛,給村民帶來了穩定收入,今年,北莊村又開闢出一條增收新路——發展「家庭菜園」,多管齊下讓村民的日子再上一個新臺階。

閒置大棚變身「家庭菜園」

7月9日上午,儘管是下雨天,路況欠佳,但家住亦莊的溪女士和胡女士還是結伴驅車前往距家70餘公裡的流村鎮北莊村,到自己的專屬「小菜園」裡採摘新鮮的蔬菜。「你看這裡有西紅柿、黃瓜、豆角,種類很多,我們倆是今年4月的時候認領這塊兒菜園的,種了些自己想要的菜種,平時都是當地的村民幫著我們管護,這不蔬菜長成了,雖然天氣不好,但是想想能吃到自己菜園裡長出來的無公害的菜,我倆還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開上車就來了。」採摘完畢,滿載而歸,溪女士和朋友心情甚好。

溪女士和胡女士認領的菜園是由流村鎮北莊村村民姚長喜家原有的一處閒置大棚改造的,像這樣的大棚,姚長喜家共有4個。姚長喜告訴記者,原來在大棚裡自家也種了些蔬菜,但是由於銷售渠道受限、無暇管理,地裡都長上了雜草,大棚也就荒廢了。「我們第一書記就建議我把家裡的4個大棚騰出來,可以分成一些『小菜園』讓願意農作的人前來認領,反正大棚閒著也是閒著,人家給租金,我平時就給除除草、澆澆水,幫著打理打理,也不費事兒,還能增加收益,我覺得挺好。」為了加強與認領人的溝通,姚長喜還給每個棚的認領人建立了微信群,看著大家在群裡相互交流,分享豐收的喜悅他也感到十分開心。

流村鎮北莊村第一書記周清告訴記者,利用閒置大棚改造的「家庭菜園」由村民負責日常維護,認領人也就是「菜園主」負責種植和採收。「『家庭菜園』項目我們從今年4月初開始試點實施的,確定要做以後我就通過朋友圈進行宣傳,認領者只需要按年支付租金,種子、肥料、養護這些費用都由我們來承擔。為了保證『家庭菜園』能夠得到有效管護,我們還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不定時到大棚裡查看蔬菜長勢,給我們指導解決蔬菜種植中遇到的各類技術問題,目前試點的4個大棚裡劃分的『小菜園』已經全部被認領完了。」

資源充分利用才能發揮更大效益

探索推行「家庭菜園」是剛來北莊村掛職半年多的第一書記周清為村莊發展、村民增收規劃的第一個項目。邁出這第一步,前期也經歷了審慎的考察和評估。

「在對全村的調研中,我發現除了百合園,北莊村還有100多畝果園、20多個蔬菜大棚和部分民宅由於人員外出等原因被閒置。如果這些資源能夠充分開發利用、或進行對外承包,村民的收入又能增加不少。」周清說。

在開發北莊村閒置資源的過程中,周清也遇到了很多實際困難。經過實際考察後周清發現,北莊村果園分布零散、難以統一管理;大棚雖價格便宜,但種植成本太高,短期內想要通過對外承包實現收益太難。周清只能思考其他路子。在和大家溝通中他發現,近年來,京郊遊受到市民青睞。「市民來到農村遊玩,除了欣賞山間美景,如果能搭配上農事體驗,親身感受田園種植樂趣,可以成為一項歡迎度較高的『親子活動』。」

建設「家庭菜園」的想法產生,而後,想法又得到了村裡支持就此落地,村民姚長喜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考慮到一個家庭認領一個大棚面積太大,我們幫助姚長喜進行了大棚劃分,一個大棚劃分成數個菜園,可以分別由多戶認領。」周清說,以姚長喜家的大棚為例,4個棚被分成了38個小菜園,由於認領人需求不同,有的是幾人共同認領,整體算起來,全部菜園共被48家認領,預計能增收4萬多元。

發展向前一步 「百合村」要成為發展「多面體」

在「家庭菜園」項目前,種了近十年,如今規模已達210畝的食用百合已成為了讓北莊村脫低的「致富花」。去年年底,在多年種植百合經驗的基礎上,村裡又整合土地通過鋪設木棧道、搭建花園景觀,建成了一處佔地84畝的百合文化園。

「百合文化園的建設主要是接待觀光吸引遊客,園子一年支出在39萬左右,但是百合種球銷售就能達到55萬,帶動村民就業的同時還能實現盈餘。」流村鎮北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洪海告訴記者,圍繞著「百合」做文章,通過食用百合種植,再加上平原造林、公益崗位、百合園管理崗以及村內分紅,截至去年年底,全村30戶低收入戶已全部脫低,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8萬元以上。

如今,「家庭菜園」項目也在嘗試著向前推進,由「家庭菜園」吸引而來的客流也正在演化成更大的發展動力。

「現在我們的家庭菜園項目挺受歡迎的,也有不少人是被家庭菜園吸引來了,為了更充分體驗鄉村生活,有兩戶乾脆在村裡租了小院,還有一戶租了一處果園,截至目前,通過『家庭菜園』項目以及未來合同收入,預計能為村民增收50萬元。」

周清告訴記者,除了這兩項,隨著到村裡種菜、參觀的人多了,為了留住客流,他與村委會商量開了2家農家樂,由志願參與的村民掌勺主做農家飯,「農家樂主打菜品燉雞是村裡自養的,然後配著一些特色的農家小菜,在開農家樂的同時,我們村裡也有一些自產的農副產品,像雞蛋、蜂蜜,隨著人流的不斷增多,也不愁銷路。」

周清粗略的算了一筆帳,「目前,我們在周末的時候因為小菜園吸引來的人最多能到100人,這是現有的4個棚帶來的,如果每個人都在我們這兒吃一頓飯,我們按一人50的標準收費,一年按照50周計算,憑著農家樂我們一年就能有近25萬的收入,如果我們把20個棚都陸續建成『小菜園』,來的人更多,村民的收入就更可觀了。」

儘管目前許多規劃還處於理想階段,但對於北莊村未來的發展周清信心滿滿,「這些天,也有不少開發鄉村旅遊的企業主動找我們談合作,接下來,我們也準備通過『家庭菜園』、百合園繼續積累人氣,然後不斷完善配套,推進民宿和鄉村旅遊建設,讓北莊能夠發展得更全面。」

圖文/辛恬

相關焦點

  • 河南方城袁店回族鄉:菸葉育苗棚 增收新路子
    「菸葉育苗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春節前後,育苗後大棚基本處於閒置期。為了不讓大棚閒置,俺們就想著能不能在不影響育苗及育苗設施的前提下,探索出發展育苗後續產業,實現效益最大化,幫助群眾們增收。」河南省方城縣袁店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延邦說到。
  • 湖北雲夢:南菜北運示範縣,走上高效菜園創建路
    雲夢縣城關鎮百合村金土地專業合作社的紅菜苔百合村金土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2007年成立後,一直採用花菜、毛豆輪作的種植模式。社員王秋華家種了7畝花菜,今年年初雖然遭遇疫情,但是運用了新技術,收入還很不錯。
  • 東營區黃河路街道景屋村大棚蔬菜助農增收
    東營區黃河路街道景屋村大棚蔬菜助農增收 2014-05-07 17:01:00    作者:李欣 康瑞祥   來源:大眾網東營頻道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東營區
  • 「我的扶貧故事」盤活村民閒置大棚 蔬菜產業火起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熊軍萬 攝但由於當地群眾一直受祖祖輩輩種植「玉米+黃豆」傳統農業的束縛,2017年新建的85個大棚閒置了一年,群眾依託產業致富奔小康艱難。為尋求出路,我多次自費外出學習調研,回來後,確定了本村調整種植產業結構的新思路。
  • 「我的扶貧故事」盤活村民閒置大棚 蔬菜產業火起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熊軍萬 攝但由於當地群眾一直受祖祖輩輩種植「玉米+黃豆」傳統農業的束縛,2017年新建的85個大棚閒置了一年,群眾依託產業致富奔小康艱難。為尋求出路,我多次自費外出學習調研,回來後,確定了本村調整種植產業結構的新思路。
  • 浙江衢州:「一米菜園」盤活鄉村零星空地 促進農民增收
    破陶罐、破木板等變廢為寶,裝飾在菜園矮牆上,不僅僅是種菜,更是讓菜園變景觀,鄉村成景區。  下溪村黨支部書記許軍平還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果將這塊地打造成花園,花草苗木以及養護費用大約需要2萬元,但如今「一米菜園」建成後,通過單位及個人認購蔬菜,開發親子體驗、研學等項目,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協同發展,截至目前,「一米菜園」已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餘元。
  • 廢棄荒地大變身!松江洞涇鎮這片愛心菜園種出「暖心菜」
    髒亂廢地變身公益菜園整齊美觀的柵欄,醒目清晰的責任牌,分類種植的蔬菜……很難想像,隱藏在新欣居民區光星洋房區內的這片小菜園過去竟是髒亂差的代名詞。「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地,環境髒亂差現象十分嚴重。」想點子出主意、定計劃抓落實,經過3個月的努力,廢棄荒地換了新容顏,取名「陽光百草園」。新欣居民區是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農民自建動遷房小區。「居民區不少老人過去有種菜的習慣,動遷之後閒不下來,有人提議在百草園開闢一塊公益菜地,邀請有興趣的居民來打理菜園,並將收穫的蔬菜送給困難的居民。」金溢說,小菜園就這樣誕生了。
  • 「千家萬戶小康菜園」成六枝美麗鄉村新標配
    自「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建設以來,六枝特區秉承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創新實施「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工程。如今,「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在六枝已成美麗鄉村的新標配。小菜園方便了村民、靚化了村莊,並且正逐步走向規範、美觀、實用。六枝特區巖腳鎮草原村村民盧林秀說:「這裡環境很好,也很方便,菜園裡面的蔬菜都是我們村的村民自己種的,哪個想吃哪個摘。」
  • 大棚養蝦促增收
    近日,記者來到肥東縣包公鎮大許社區扶貧產業園,看到這裡遍布著數十個整齊的鋼架大棚,走進其中一個大棚,幾個清澈的水池映入眼帘,一隻只通體紅豔的小龍蝦在水中嬉戲吃食。「和傳統的龍蝦養殖方式相比,大棚蝦產量更高,肉質更好,市場不愁銷路。
  • 一畝菜園十畝田
    日期:[2016年09月05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2] 闞店村: 一畝菜園十畝田   到9月中旬,培育好的蔬菜種苗就要栽種到該基地140餘個蔬菜大棚內,一個大棚佔地3畝。田野中,百餘個蔬菜大棚矗立其中格外顯眼,該村種植的蔬菜以「闞店」為名註冊了商標。闞店村700餘戶村民,近百戶村民種植著大棚,也通過種植蔬菜大棚走上了致富路。   「每年的7月到9月是悶棚期,土壤需要修整,9月中下旬開始,村民們就要忙碌起來。
  • 我們的全村福丨河北張北縣小西梁村:小小蒲公英 開闢幸福路
    我們的全村福丨河北張北縣小西梁村:小小蒲公英 開闢幸福路 2020-11-23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慶陽市西峰區:中藥材種植開闢增收路
    西峰:中藥材種植開闢增收路 每日甘肅網9月23日訊據隴東報報導(記者盤小美 通訊員張恆堯)連日來,在西峰區後官寨鎮路堡村地佑眾禾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藥材地裡,30多名村民正忙著採挖、拉運、分揀芍藥。
  • 修好美麗鄉村路,開闢致富新天地 小山溝變身網紅打卡地
    而現在,一條5公裡長的水泥硬化路穿村而過,將上梭欏溝村與外面的世界連接了起來。路修好了,該村積極探索全域旅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道路,努力以全域旅遊促進全域脫貧。如今,美術寫生、婚紗攝影、戶外拓展、農家餐廳等走上了對外推介的「主舞臺」,成了當地群眾增收的「聚寶盆」、城市居民回憶鄉愁的「故園」和暢享自然的網紅打卡地。  經過「精雕細琢」,孟津縣眾多山村舊貌換了新顏。
  • 四季豆變身「金豆豆」——攀枝花市仁和區迤沙拉村致富有新路
    四季豆變身「金豆豆」——攀枝花市仁和區迤沙拉村致富有新路 2020-05-15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創農戶增收新路徑 南湖新豐家庭農場實現提檔升級
    去年,嘉奕糧果蔬家庭農場新增種植火龍果面積10多畝,並採用火龍果套種生薑模式,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生薑喜歡生長在陰涼的環境下,而火龍果的枝葉較為茂密,可以為生薑遮陽,生薑一斤可以賣十幾元,這樣算起來會比單獨種植火龍果每畝多出4000元的收益。」嘉奕糧果蔬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列說。
  • 新路灣「一米菜園」扮靚「未來鄉村」
    在新路灣鎮蕉川村,房前屋後便有不少像這樣的「一米菜園」。  去年年初,蕉川村入選遂昌縣3個「未來鄉村」試點村建設,村莊計劃導入智慧元素,建設數字鄉村。為扮靚「未來鄉村」顏值,新路灣鎮利用村內零星空地、拆後閒置土地,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因地制宜建起136個形態不一、各具特色的「一米菜園」立體景觀,改造出綠色新環境、產業新空間,做好農房整治「後半篇文章」。
  • 蔬菜大棚「種」出致富新希望
    □ 大眾日報記者 賈瑞君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鎮肥城村「黃河·潤土」產業聯合體項目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正在焊接大棚頂層,緊鑼密鼓地搭建鋼架。看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蔬菜大棚,「萬名幹部下基層」駐新戶鎮鄉村振興服務隊隊長、肥城村第一書記劉宏國高興地憧憬著:「項目預計下個月就可以投入使用。種植蔬菜大棚,一年四季可以倒茬輪流經營,不僅可以讓企業增收致富,也可以帶動周圍農戶走上致富路。」
  • 家庭小菜園扶貧作用大
    7月5日,在東張家莊村村南,一片圍著籬笆的菜地格外顯眼,裡面被整齊劃分成不同的小塊,每塊都種著幾樣蔬菜,這就是東張家莊村的可租賃式家庭小菜園。早上7時,村民正穿梭在地壟之間採摘、包裝新鮮的蔬菜。「村委在2019年下半年流轉出0.67公頃,劃分成77塊家庭小菜園提供給市民認領,並由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提供託管服務,為業主統一種植管理。」東張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明竹三介紹,東張家莊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村,過去幾十年間,不少人家靠蔬菜種植販賣為生。可隨著時間推移,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蔬菜種植出現斷層現象,菜園規模逐漸縮小,只用於自家食用。
  • 龍遊社陽青塘塢村:「一米菜園」繪出美麗鄉村新畫卷
    村民們還將老磚頭、破瓦片、小石頭變廢為寶,用竹籬笆、陶瓷碎片等裝點著自家的菜園,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天在門前就能吃到新鮮蔬菜,黃精成熟後還可以賣了賺錢。」正在種菜的勞大爺高興地說,「以前違建拆除後裸露出來的破磚瓦、爛泥牆、黃泥地十分影響村裡風貌,自從打造菜園後,我門前的『小梨園』、『小藥園』,可受我孫子喜歡了。」。
  • 拆遷安置小區村民路邊開荒 綠地變身私家菜園
    不少小區的老人紛紛擦淨落滿灰塵的農具,到山上開闢「自留地」。不到半年時間,村民們在近十畝的荒山腳下劃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種上白菜、土豆、玉米、花生等蔬菜和糧食,儼然回到了農耕生活。    事實上,老人們開荒種地的事也遇到了阻撓。「除了來自兒女的壓力,我們還受到了學校的阻攔。」老高說,他們開墾的「自留地」屬於學校用地,因此被校方多次勸阻,讓他們一度很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