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始皇嬴政,為何會在皇宮門口建立十二個巨大銅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位皇帝統一了中國,使中國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勢。在他統治期間,不僅僅統一了文字而且使車輪的大小也做了統一的規定。使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更加穩定和諧。這位皇帝就是秦始皇。自古以來,世人對他的評價貶褒不一。但我們無法忽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大一統,可能就沒有現在如此遼闊的中國。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在公元前221年,在秦朝的首都鹹陽,秦始皇下令建十二個銅人立於皇宮門外。這十二個銅人,每一個都重達十萬斤,體量巨大,讓人驚嘆不已。這些銅人的鑄造都是秦始皇在與六國對戰中,收繳六國的兵器熔鑄而成的。通過這種方式來表示天下太平的意思。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銅人穿的並不是漢族的服裝而是夷狄人的服裝。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據說,銅人的鑄造與發生在隴西的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有關。就在當年秦滅掉六國的時候,隴西縣城臨洮的官員奏報秦始皇說當地出現了十二個穿著夷狄服飾的巨人。他們有著五丈的身高,腳大六尺。秦始皇聽聞這件事,內心十分震驚,覺得甚是不可思議。這件事情不慎傳到百姓的耳朵中,幾乎所有人都開始憂心忡忡。有人認為這是上天的警示,擔心又將出現夷狄之禍。
帝王之所以能成為帝王,那便是與普通人有著不一樣的思想。當常人將這認為是不詳之兆時,秦始皇卻認為這是一件值得祝賀的祥瑞之兆。於是,派人依照那些巨人的模樣,將兵器熔鑄成銅人。我們猜想秦始皇所鑄造的十二個銅人或許正是秦始皇對先祖艱難開國的一種緬懷。西周時期,諸侯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國家,這意味著這個部族可以合法的擁有土地和人民,可以設置官員徵稅,組建軍隊武裝以此來抵抗外來者入侵,同時這種崇高的權利可以世襲傳給後代。秦人這個昔日的牧馬部族,在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之後,已經成為了亂世中不可小視的力量。
然而,擁有著雄心壯志的秦襄公,內心十分清楚,這個時候並不是舉杯歡慶之時。他的肩上還擔負著一個更偉大的使命,那就是讓周王室賜封。秦襄公韜光養晦,等待著機會來臨。公元前770年,秦襄公一直等待的時機終於出現了,這也成為了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時刻。對於秦人建國的這段歷史,司馬遷在自己攥寫的一本史書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述:周天子幽王因為對褒姒十分寵愛,於是廢除了原定繼位的太子宜臼。這件事情讓太子的外祖父申侯十分憤怒,於是申侯便聯合犬戎討伐周天子。最終,將幽王殺死在驪山下。而秦襄公舉兵救國,苦戰有功保住大周,使太子宜臼順利即位,於是封為平王。事情成功之後,平王為了躲避犬戎的攻擊,將首都遷到了洛陽。秦襄公又派兵護送周平王和君臣們,保護他們的安全。周平王為了對秦襄公表示謝意,周平王於是冊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自己不能管控的土地。這就是秦襄公建立秦國的經歷。
我們對秦始皇的認知是矛盾而糾結的,但我們不會否認秦始皇是一個對江山社稷擁有雄心壯志的人。如果沒有他的雄心,中國也不知道會多久才會大一統。所以我們在面對歷史人物時,不能僅僅只看一面,同時也要看他對歷史做出的貢獻。這才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