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出的國際組織,其建立的初衷也是為了敦促德日兩國快速投降,並為以後的國際秩序制定框架。日本作為戰爭的一大元兇,自然也是聯合國的主要針對對象之一。
美軍進駐日本之後開始對東瀛列島進行民主化改造,其中出臺的《和平憲法》規定日本「永遠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但這只是束縛日本軍國主義的枷鎖之一,對於右翼分子來說真正畏懼的實際上是聯合國憲章第107條。
1945年6月26日全球五十多個國家的代表共同起草了《聯合國憲章》,其中第107條明確規定:「本憲章並不取消或禁止負行動責任之政府對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本憲章任何籤字國之敵國因該次戰爭而採取或受權執行之行動。」文字非常拗口,簡單點說就是反法西斯的所有同盟國一旦受到德國和日本的安全威脅,可以不用通過聯合國授權而直接對其進行軍事打擊。
如今二戰已經結束七十多年,可日本作為戰敗國的身份和地位並未改變。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日本通過美國的支持,在1951年與五十一個國家籤署了《舊金山對日和約》,由此恢復了部分主權國家的地位。但這次和約卻繞開了我國和蘇聯,所以只是單方面媾和。儘管如此,對於日本來說,在第一步外交目標完成之後,接下來申請加入聯合國才是主要目的。
1952年,日本正式向聯合國提出申請,結果因為未能與蘇聯從法律上結束交戰狀態,且彼時的日本完全倒向美國陣營與蘇聯為敵,申請毫無意外地遭到了蘇聯的否決。此後日本內閣痛定思痛,決定改變先前對美一邊倒的外交策略,並著力改善同蘇聯與亞洲鄰國的關係。1955年日本應邀參加萬隆會議,表現出和平意願;1956年籤署《日蘇聯合宣言》,結束兩國戰爭狀態,並在加入聯合國上取得蘇聯的支持。於是同年12月7日,日本成為聯合國第80個成員國。
但日本的腳步就此停止了嗎?沒有,他們接下來還要謀求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可惜「敵國條款」的存在註定其只能是白費心機,聯合國憲章第107條的明文規定,使日本始終無法擺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夢魘。
圖-日本橫須賀港
所以時至今日,儘管同俄羅斯、同韓國的嘴仗依然無休無止,但科技和軍力強大的日本始終不敢輕舉妄動,而北方四島和獨島也始終掌握在俄羅斯和韓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