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是俄羅斯對外軍貿的主打品牌,俄羅斯一直竭力宣傳該機是先進的「四代+++」戰機,就連中國,也忍不住採購24架戰機作為參考,摸索俄羅斯航空工業的最新技術和思路,以便升級我們規模龐大的殲11系列戰機。
但是,對於我們來說,蘇35戰機的價值似乎已經挖掘殆盡。自24架的採購訂單結束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追加採購的消息。而這區區24架蘇35戰機,也難以擔負起作為「主力機」所應當承受的高壓力,不少媒體都認為,當時採購蘇35,並不是因為國內壓力太大才購買。
實際上,對於我們來說,繼續採購蘇35戰機已經毫無任何意義。在國內多次演習和比賽中,蘇35始終無法戰勝殲10B/C和殲16,金頭盔這樣的高水準軍演,勝者往往都是殲10B/C和殲16,可見蘇35戰機的戰力在國內並不算強悍。
除了作戰性能無法與國內戰機相比擬之外,蘇35戰機的另外不足就是該機的實際性能並不如俄羅斯宣揚的那麼強悍。早在敘利亞戰場上,美軍F-22戰機就多次在空中鎖定蘇35戰機。雖然後來蘇35也予以報復,但它是鎖定地面停泊的F-22,毫無任何的戰術價值可言。
可見,當初我們採購蘇35戰機,並非是本著蘇35戰機的作戰能力而去的。除了幫助俄羅斯航空企業渡過難關,留有餘力繼續對付美國之外,還有一個價值就是越南,印度等國也準備採購該機型。在這樣的情況下,採購一批蘇35戰機來作為假想機,更能體現它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