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戰力分析

2021-01-06 南書房

「關原之戰」作為近世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場大戰,其規模是史無前例的,這場被後世日本史學界稱為「決定天下歸屬」的大戰,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值得深思分析。此戰不只是在關原進行,而是從北邊的日本東北地區到西邊的九州各地都加入了對戰陣營。

西軍的布陣與勝算估量

在戰爭開始前,由石田三成和毛利輝元領導的西軍共82000人,其中在南宮山擁有26000人,大垣城內有5000援軍待命。而德川家康帶領的東軍人數在10萬以上,其中有24000人是為了對付南宮山與大垣城的西軍,因此實際參與關原之戰的東軍總兵力約為76000人,西軍則為56000人。從紙面上看,東軍在人數上佔有一定優勢,但這一點並不足以構成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因素。

以兵力配置而言,西軍佔領了關原盆地西側的北國街道以及中山道這兩條狹窄出口的丘陵下方陣地,東軍則是沿著今天的東海道通過山谷地帶,再進入關原盆地,其兩側陣地長寬都約為3千米,佔據盆地中央位置並朝向西軍的陣線。因此東軍的進攻就是由盆地往丘陵即低處向高處衝鋒的攻擊方式,之後再分成兩股分別沿著北國街道的山谷和中山道的山谷前進,而主力部隊沿北國街道(高低落差有600米之大)前進,但途中也會受到突出的天滿山一帶丘陵的阻隔。

在這種地形下作戰不但會被俯視的西軍發現,還會受到居高臨下的射擊火力打擊,而且不利於攀爬方進行攻擊。再加上當時的鐵炮射擊距離可達50米的即便發展成一場混戰,還是對處於斜坡上方的攻擊方來說,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但如果是進入狹窄的山谷,攻擊方的側後都將成為西軍重點打擊的目標。

石田三成

停留在南宮山待命的26000人也是計劃打擊東軍側後而特意安排在遠離主戰場而存在的機動部隊,這對於東軍來說是極大的威脅。在東軍於盆地西側的西軍展開對戰之際,如果南宮山上的毛利·吉川·長宗我部聯軍經由牧田川,前門,鳥頭坂從背後偷襲東軍,那麼東軍就真的沒有任何脫離的可能。然而,東軍卻沒有特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而做出任何兵力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東海道周邊道路遭到西軍切斷,東軍便如同進入口袋中的老鼠被團團圍住在盆地周圍的區域無法逃脫。由東軍所布置的兵力來看,如果從關原盆地展開攻勢,將面臨到腹背受敵的兩難境地,所以從地理位置和排兵布陣的軍事角度來看,西軍的勝算毫無疑問更大一些。

如此看來,東軍最終勝利究竟是因為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提雙方的總大將了,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兩位都是戰國亂世響噹噹的人物,而且都有機會在關原終結亂世之格局,但兩人在各方面差異太大。在能力上,德川家康不管是在今川義元,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眼中,都是一名實力不可低估的武將,早年他就四處徵討,也是與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不相上下的猛人,豐臣時代的家康每年俸祿都在增長,在政治謀劃上也多有表現,可以說是豐臣政權下最為優秀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大名,正因為積累了足夠的威信,其周圍的人對他敬畏有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關原之戰可以說是因為德川家康的意圖而發動的巨大戰役。

德川家康

西軍無法成形的戰鬥力

相對於集結在德川家康並形成戰鬥力的東軍,西軍在石田三成的領導下就顯得不那麼亮眼了,石田三成只是豐臣秀吉身邊的一名軍事幕僚,其本人並無多少戰功,更不用說領導一支規模如此龐大的聯軍,雖然石田三成也有一定權威,但這種權威更多的是來自對豐臣政權名下殘餘的威懾力和後秀吉時代僅存的一絲威嚴罷了。

石田三成缺乏基本的軍事基礎和人格魅力,更為致命的是他的這種人格魅力和威儀的缺失讓他在這場決定天下走勢大戰裡竟然無法指揮其帳下各部,所以才會導致赤座直保,小川祐忠,朽木元綱,脅坂安治以及小早川秀秋等人的臨陣變節。仔細觀察三成在部隊配置方面的表現,可以發現西軍在松尾山,南宮山等重要的軍事要地,都沒有確切部署能夠信賴的人手駐防,反而把忠誠度極高的宇喜多軍,大谷軍,石田軍(島左近部)等分配在能正面阻止東軍的天滿山與北國街道前。如此一來,即便雙方展開對戰,西軍也無法發動逆轉戰局的反擊行動,因為其南宮山上的毛利·吉川軍已經完全無法信任,而事實也證明,早已私通德川家康的吉川軍擋住長宗我部軍下山的主要通道在整場戰鬥中毫無作為。因此,用人不力也是導致石田三成和西軍失敗的一大因素。

其次,西軍是在前晚才匆忙從大垣城出發,在經過夜間泥濘行軍後,總算在決戰前到達指定陣地,因此沒有多餘時間能休整和偵查東軍部署,搭建軍營等工作,只能拖著疲憊的身軀應付休整完畢,精力充沛的東軍兇猛攻勢。

防守,在戰術行動中就是必須善用事前的偵查準備和情報工作,再以工程搭建或是加強火力攻擊等方式來補強軍隊兵力不足的弱點,以此提高獲勝機率。在防守上,事前準備的充足程度也會左右軍隊在戰場上所能發揮的實力。

當然,導致西軍失敗的原因還可以細化,但最重要的是,所謂真正能夠在戰場上發揮的戰力,不只是那些從形式上計算到的戰力。所以,除了以上幾點因素都在考慮範圍之外,還必須完全掌握各支部隊將領和士兵的戰意,士氣,戰鬥技巧等。這些都在各領域佔有很大比重,同時也是檢驗西軍各部能否團結一致,上下齊心的基本要件。基本上,以計算方式得知的數據在對戰時不會出現太大誤差,反而是無法通過計算的因素有時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結論與終局

關原之戰是一場耗資巨大,席捲全日本,雙方動員均近乎10萬的大戰,但整個關原之戰只持續了不到一天便分出勝負,德川家康首先以「討伐會津上杉氏」為藉口聯合關東諸國大名出兵,而後因為石田三成在大阪按計劃聯合毛利輝元,大谷吉繼,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等主要勢力起兵並攻克家康留在近畿監視西國大名和中央局勢的鳥居元忠駐守的伏見城而一發不可收拾,家康臨時改變主意轉而向東尋求與石田三成的大決戰。

「關原之戰」起初西軍佔據地理和局部人數優勢一度讓人看到勝機,但隨著小早川秀秋等人叛變和南宮山西軍毫無作為的舉動讓石田三成逐漸失去了對戰局的掌控,並最終落敗被俘。西軍主要勢力悉數被殲,大谷吉繼是第一個遭到小早川秀秋攻擊的西軍大名,其本人最終敗逃自裁,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等人均在本陣被突破後逃離戰場,石田三成麾下猛將島左近戰死,島津義弘,島津豐久叔侄二人在進行了決死突圍後返回薩摩,島津豐久為掩護島津軍撤離而被井伊直政討取。石田三成本人遁入伊吹山後被東軍武士發現被捕,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西軍為何慘敗?原因很殘酷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西軍為何慘敗?原因很殘酷日本戰國時代,為了爭奪對於日本的控制權,西軍和東軍在關原爆發大戰。按照正常的軍事戰爭而言,這場人數將近20萬的戰爭,需要多日才有可能結束,但讓人大吃一驚地是,此戰在一天內就結束,西軍全線崩潰。如果翻開史書,就能發現西軍失敗的緣由,原因其實很殘酷。
  • 日本戰國時代,他成為家臣後便步步高升,搶先衝鋒引燃關原之戰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成為家臣後便步步高升,搶先衝鋒引燃關原之戰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575年,井伊直虎看準德川家康在郊外獵鷹的時機,將井伊家的嫡子虎松引薦給他。德川家康一見到他,就覺得:「這孩子與眾不同。」
  • 日本戰國時代,井伊直政為何在關原之戰違反軍令,率先點燃戰火?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井伊直政為何在關原之戰違反軍令,率先點燃戰火?日本戰國時代,當關原之戰爆發時,率先點燃戰火的並非東軍前鋒福島正則等人,反而是德川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那麼,為何不是由先鋒的福島正則等人打響戰鬥,反而是由井伊直政開始,這是否違背了德川家康的軍令?
  • 造訪決定日本戰國天下的關原之戰西軍本陣:岐阜「大垣城」
    在日本戰國歷史之中,「關原之戰」可說是無人不知的著名戰役,這一場戰役又被稱為「決定天下之戰」,其中西軍名將石田三成當年指揮作戰的陣地就設在岐阜縣大垣市的「大垣城」,雖然廣大的城池因為時代變遷之下已不復存在,但是護城河遺蹟
  • 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前京極高次倒戈,對於豐臣西軍影響多大?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前京極高次倒戈,對於豐臣西軍影響多大?關原之戰前,就在西軍高舉反德川家康大旗後不久,以毛利輝元為首的西軍在近畿展開攻勢,以圖強化對京阪區域的控制之際,在眼皮底下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原本已經加入西軍的大津城主京極高次突然倒戈,明示自己加入東軍。
  • 縣長們的野望:為何數十萬人參戰的日本戰國,卻被人調侃成村戰
    對於很多日本戰國愛好者來說,戰國時代的是日本人才輩出的年代,在那個合縱連橫的時代,多方勢力和諸侯的勾心鬥角戰爭,不亞於東漢末年的三國。誕生了以武田信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梟雄。不過戰國時代在很多人眼中,因為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的,而這些軍閥本身地盤和人口又很少的,再加上日本全國的面積其實也就一個雲南省這麼大,所以戰國時代也被人稱之為的縣長們的戰爭。
  • 了解過一些關於戰國的歷史才能看的明白的電影,《關原之戰》上榜
    了解過一些關於戰國的歷史才能看的明白的電影,《關原之戰》上榜《關原之戰》作為戰國題材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依然是文戲。末尾的大戰亂糟糟,明明是萬人合戰,依然拍成了村長械鬥,戰場的一片血紅倒是很寫實,悲涼的配樂也很有代入感。
  • 日本戰國時代,被譽為北陸關原的淺井啜之戰,參戰雙方結果如何?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被譽為北陸關原的淺井啜之戰,參戰雙方結果如何?日本戰國時代,除了在關原爆發的關原之戰外,在其他區域同樣爆發戰爭。就如北陸地區,同樣爆發了一場次世代之戰。當時,前田利長交出年邁的老母,作為跟德川家康和解的重要條件,換取家康容許妻子和胞弟前田利政回國,以絕後顧之憂。
  • 日本戰國時代,真的如網友說的那般屬於村民械鬥,還是另有說法?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指的是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
  • 日本戰國時代,他被後人認為是戰國時代的革新家,但事實絕非如此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被後人認為是戰國時代的革新家,但事實絕非如此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被稱為戰國三英傑,他們的人生堪稱那個時代的奇蹟。就以織田信長為例,如果沒有出現織田包圍網,他做的一切將會大打折扣,但就是因為織田包圍網的出現,才讓織田信長進行得改新引人矚目。
  • 日本大名行動反常,未能趕上關原之戰,為何德川家康還給予獎賞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前田家為何行動反常?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西軍和東軍分別向諸大名發出號召——請加入我方。對於任何一家大名而言,這是一個事關家業延續的選擇,如何選擇成為當時各大名內部激烈討論的重大事項,前田家同樣如此。
  • 日本戰國時代,毛利家為何加入西軍?關原之戰前的行動就能看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毛利家為何加入西軍?關原之戰前的行動就能看出關原開戰前,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和大谷吉繼牽頭的西軍繼續拉攏各方勢力加盟。除了上杉景勝外,他們還寫信給前田利長,希望前田家懸崖勒馬,放棄繼續向德川家康妥協示弱,如果目的達成,五大老中將會形成四人集體反對德川家康的情況。
  • 漢卿說:如果把日本戰國時代戰爭放到中國來看,相當於什麼規模?
    日本戰國時代,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織豐時代的這段歷史。最早出自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的《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開篇寫道「天下戰國之上」。因其酷愛中國兵法,便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以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 《神奇女俠》日本開畫不敵本土電影 《關原之戰》登頂周末票房...
    4(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      由岡田準一和役所廣司主演的歷史大作《關原之戰》周末二日吸引31.24萬人次觀看,拿下3.96億日元票房,登頂上周周末票房排行榜。電影改編自著名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的作品,聚焦日本戰國時代影響最重大的戰役「關原之戰」。作為一部時代劇電影,該片對四五十歲觀眾有較大吸引力,暑期的結束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最終有望拿下超過30億日元的票房。
  • 司馬遼太郎《關原之戰》搬銀幕 岡田準一飾男主角
    司馬遼太郎《關原之戰》搬銀幕 岡田準一飾男主角 時間:2016.08.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木月
  • 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高天神城之戰」是日本戰國歷史中期一系列武田軍與織德聯軍對遠江國地區的爭奪縮影,高天神城之戰在武田信玄和其子武田勝賴時代都有發生,然而最著名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次針對高天神城以及遠江國歸屬權爭奪的大戰發生於武田勝賴舉兵西進的1574年。直至今日,在眾多日本史學者當中,關於由高天神城引發的觀點和爭論從未停止。
  • 大阪之戰:日本戰國時代的落幕之戰
    10月12日,堺之戰,豐臣大將赤座正、島玄蕃擊敗德川大將芝山正親、芝山正綱。11月19日,木津村之戰,德川大名蜂須賀至鎮擊敗豐臣大將明石全登。11月26日,·蒲生·今福之戰,豐臣大將木村重成、後藤基次擊敗德川大名佐竹義宣、上杉景勝。
  • 日本戰國時代,他一生只經歷兩次戰鬥,每次都為豐臣家而戰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一生只經歷兩次戰鬥,每次都為豐臣家而戰真田信繁(別名幸村)是信濃國上田城城主——真田昌幸的次子。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他被送給越後的上杉景勝(上杉謙信養子)充當人質,直到父親真田昌幸成為豐臣秀吉的家臣之後,才一起進入大阪城仕官。
  • 如何評價真田幸村在關原之戰中的表現?
    慶長五年(1600年),日本再次陷入動蕩,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為了爭奪天下之主的地位再起兵戈,戰場就在離真田家領地不遠的美濃關原。在這場生死存亡的爭鬥之中,全日本的大名都面臨著抉擇,真田家也不例外。到底是加入東軍(德川方)還是西軍(石田方)?
  • 如果「關原之戰」中石田三成勝利了,日本會變成怎樣?
    不給面子地講,他石田三成敗得好,幸虧是他敗了,不然日本人民就遭難了。如果你覺得我說得過分了,那麼我們就來做一個合理的推測吧:假如關原之戰中石田三成勝利了會是怎樣?關原之戰布陣圖首先,德川家是不會滅亡的。千萬別天真地認為如果家康敗在了關原,那麼德川家也就掛了。要知道,秀忠的三萬八千人還沒動呢,江戶城裡還有大量的駐紮軍隊,結城秀康身邊也有那麼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