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民營美術館在中國

2020-12-15 搜狐網

搜狐文化客廳專訪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今日美術館編輯中心總編輯羅怡

  主持人:各位搜狐網友大家好,這裡是搜狐文化客廳訪談間,歡迎各位到來。我們今天請到的兩位嘉賓跟我們一起聊民營美術館在國內的發展,先介紹一下我身邊的嘉賓,我身邊的是今日美術館的館長張子康先生,另外一位是今日美術館的羅怡女士,歡迎二位的到來。

  最近今日美術館出了一本書專門給美術館做介紹,就叫做《美術館》,我們聊聊這本書。為什麼要做這樣一本書以及做出來奉獻給哪些讀者,希望大家看到什麼樣的情況?

  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子康:實際上《美術館》這本書真正的讀者是比較多層面的,因為中國美術館的現狀尤其是民營美術館剛剛開始。很多人對於美術館的了解有很多錯位,原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剛進入美術館的時候,對美術館的了解也是比較淺層面的了解。這個書通過我們的合作一起做這本書,最主要想告訴做民營美術館的還有一些想了解美術館想進入美術館的人,告訴他們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包括政府怎麼去支持,更多為社會做一些事情怎麼去做,我想可能都會涉及到。

  主持人:正如剛才所說,美術館特別是民營美術館在中國還是一個新事物,據我所知上世紀90年代開始紛紛在各地湧現出一批美術館,這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美術館是由原來經營房地產或者做生意比較成功的商人開始著手來做。大家比較好奇,為什麼成功的企業家會著手做美術館,這批美術館熱是怎麼興起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動因?

  張子康:最主要還是大的藝術市場繁榮這樣的背景。中國經濟發展好了之後,大家可能關注的不再只是普通的日用品,而更多關注藝術品,對文化的了解,對收藏這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要求。房地產商有了錢有了車有了房子,關注一些文化的事情。本身這個企業如果要發展好的話不關注文化,用文化注入一個企業更多的含量,這個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影響。很多房地產企業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出於個人理想,原來有這個愛好或者原來學美術的,或者對某種藝術的追求做美術館。還有人為了賺錢,都說藝術市場好了,開美術館搞畫廊,對於房地產商對於以後的文化產業能找機會掙更多的錢。很多原因,在2002年以前成立的美術館只留下來今日美術館,其它美術館都相應倒閉了。他們對於美術館不是很了解,不知道美術館是怎麼回事,美術館出於這種理想可能會實現,但是現實當中出了很多問題。

  主持人:今日美術館生存得比較好,運營到現在有它非常獨特的發展面貌,二位覺得這當中今日美術館生存的智慧是什麼?為什麼能夠在眾多的民營美術館當中脫穎而出?

  張子康:既然做美術館,得了解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得了解美術館是什麼。實際上美術館從發展上來講,最早的時候館藏立館、收藏立館,後來產生社會化的概念。對美術館不了解的話,就做不好一個美術館。原來很多新成立的民營美術館對於美術館的基本概念也不是特別了解,聯合國對於美術館是有定位的,非營利性、文化建造的長遠性、建造文化社會化的功能,這些可能大家不是特別了解。因為美術館本身是一個社會行為,我個體行為做一個美術館放在家裡看跟社會不發生效應,這個不是概念上的美術館。你既然做美術館是社會行為,必須跟整個社會連接,跟社會連接做成美術館的模式得想成做成社會化的才能發展出來。如果出於個人理想想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完全是個人理想化的東西,這樣做美術館肯定是有問題的。

  羅怡:我們其實在這本書裡非常清楚地表達了美術館的非營利性,這是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分支,美術館最重要的特性特徵。如果把握了非營利性,我想這就是今日美術館之所以後來發展壯大非常重要的方面,2006年9月份今日美術館成為北京第一家民營非盈利的美術館。這個改變包括這個嘗試對我們來講,對於整個美術館的發展來講都是有益的啟發和試驗。

  主持人:什麼的原因促使你們走出這一步?

  張子康:實際還是出於美術館自身的定位,什麼是美術館,美術館本身的社會行為連接社會的話不是一個個體行為,自己拿錢養美術館的行為,而是跟社會連接的,不做成非盈利的話大家怎麼來支持你,如果是個體的為了掙錢不是非盈利的,是掙錢的美術館那就跟畫廊沒區別,畫廊以盈利為目的。本身建美術館以學術為目的,目的不一樣,所以做法完全不一樣。

  主持人:原來走的路子碰了壁轉向這個路徑嗎?

  羅怡:其實我們探討今日美術館民營非盈利之路,客觀上達到了一種生存上的考量,但是實際上更多出於做美術館的責任感和對美術館的認知。其實在我們這本書裡面我們有很大的篇幅都在講什麼是美術館,什麼是美術館的性質,什麼是美術館的特徵,美術館和社會的關係和大眾的關係和政府的關係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花了將近幾乎是1/4的篇幅來講這個問題。這裡面做美術館,因為美術館不僅僅是生存的考量,而是說我們開始就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做這件事,這也是張館長在實踐自己美術館理想的一個方面。

相關焦點

  • 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原標題: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新京報訊 (記者李健亞)中國美術館迎來了第五位掌門人。昨日,文化部任命吳為山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與此同時,曾為今日美術館館長的張子康被任命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9月22日,教育部任命範迪安為中央美院院長,而對中國美術館新館長吳為山的任命也在公示階段。
  • 張子康:中國美術館體系從根本認知上有偏差
    民營美術館第一人張子康早在2004年,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頌雅風文化藝術中心任總監的張子康,為了拓寬出版的資源,兼任了今日美術館館長。最初是希望尋找更多的藝術家合作出版,真正當上了館長,他才意識到在中國經營民營美術館,就是趟著石頭過河,完全沒有任何前人經驗可借鑑。靠著種種努力,張子康將美術館打造成為了國內第一座符合國際規範的非營利民營美術館。他有了八年運營美術館的經驗,又兼有文化藝術出版社社長與藝術研究院推廣中心主任的經歷。
  • 張子康和羅怡共同著述的《美術館》介紹
    在這個屬於博物館的時代,中國的博物館,無論國有、民營,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前進著。然而,一直以來,中國的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的生態環境、博物館系統的秩序化建設與行業標準,甚至對什麼是博物館、博物館的價值、博物館的非營利特性,業界都尚需澄清、建設與完善。  正值世界第30個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由張子康和羅怡共同著述的《美術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一書,全面、準確、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
  • 張子康:來到央美美術館的最大挑戰
    ▲張子康履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對於張子康來說,最大的挑戰並不是如何去做好一座美術館,而是如何在一座好的美術館的基礎上做得更好。從今日美術館到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再到中國美術館,從民營美術館到公立美術館,十幾年來,張子康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並取得了不凡成績。學院美術館,張子康說這對於他而言是相對新鮮的嘗試。
  • 張子康:當代美術館的營銷
    當代美術館的營銷主講:張子康時間:2010年6月12日(周六)14:30——17:00地點:何香凝美術館學術報告廳,免費入場 美術館是建立學術制高點的地方,它是以文化、藝術的高度來影響、輻射社會,從而進行對整個藝術文化推廣。
  •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數位化呈現藝術作品將成為新趨勢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今日(11月26日),京東方全球創新夥伴大會·2019(BOE IPC·2019)在北京舉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在演講中表示,21世紀是一個傳統擴張、多樣化價值盛行、消費文化持續創新的時代,在使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網絡化、全球化、數位化、信息化更是進一步加劇了數位技術高速發展,被運用普及到各個領域和行業,其中包括藝術數位技術。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在上海藝術界火爆的11月,「上海民營美術館三條龍」之一的寶龍美術館也推出了兩場頗具人氣的重量級展覽:「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韓國抽象藝術:金煥基與單色畫」群展。在美術館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周歲」之時,藝術中國特別採訪了上海寶龍美術館館長呂美儀,分享他與這座年輕營美術館共同成長曆程中的點滴體會。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冀寶齋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
    9月8日,首屆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行,共有53位國內外美術館代表參加會議。2002年成立的今日美術館,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家民營美術館。在過去十年裡,民營美術館陣營裡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代表,但伴隨著藝術投資、收藏熱潮,冀寶齋之類的博物館也開始被曝光。到底該如何看待民營美術館的現狀和發展?
  • 今日美術館藝術商店上新 超讚文創「膠捲日曆」吸睛熱賣
    2021年即將到來之際,北京今日美術館藝術商店上架了眾多新品,各種具有美學的設計商品,讓藝術更好地走入大眾生活日常,並成為觀眾和美術館更直接而有趣的連結紐帶。膠捲日曆產品負責人高蕾接受採訪時表示:入駐今日美術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好消息,這代表著業內和買家的認可,小艇造物正在蓄力,以期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奇趣的文創好物,就如同今日美術館秉承的藝術教育與美術館文化傳播使命一般,我們也希望通過有新意的產品傳播實用的生活美學。
  • 讀懂上海 不妨從民營美術館開始
    比如,有一年年底,「明圓」策劃了中國鼓大展,從館的一樓到五樓,錯落布置了各種形態的中國鼓。觀眾在參觀之餘,還可以拿起棒槌敲響美術館特製的一面大鼓。「最熱鬧的是除夕那天,大家都玩嗨了,過了半夜12點還不肯散去。」此時,觀眾本身成了展覽的一部分。  較之展覽,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活動更能體現這種互動性。去年整年,全市的美術館共舉辦了3357場公共教育活動,與上年度的1000場相比,增加了2倍。
  • 民營美術館對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
    有人說,我們迎來了一個美術館開始勃興的時代。  杭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向來是文藝美術重鎮。近年來,杭州博物館、美術館建設步伐加快,民營美術館嶄露頭角,目前全市已有10家左右。恆廬美術館是杭 州創辦較早的民營美術館,「2002年6月,我們通過公開拍賣,把緊鄰中國美術學院的南山路202號拍下,打造為恆廬美術館,當時恰逢國內第二波民營美術 館建設高峰時期。」
  • 國美術館新任館長吳為山:中國美術館創造時代的"雕塑"
    這是第二位雕塑家出任館長,首任館長劉開渠,現任館長吳為山都是蜚聲國際的雕塑藝術家。吳為山的就職感言「中國美術館——創造時代的雕塑」也別出心裁,傳達了鮮明的個人風格。本報記者在現場專訪了這位中國美術館新的掌門人。  記者:作為中國美術館新任館長,您如何理解和詮釋自身職責的重大轉換?
  • 一個民營美術館館長的焦慮與信念
    >撰文:鍾剛 每次見到深圳木星美術館創辦人、館長Windy,她都會非常坦誠地講述她在做美術館過程當中的遭遇。 作為一個成立不到一年的美術館的館長,她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棘手的事情,也經歷了一些摸索辦館的問題和煩惱,但最終,這些事情都被她拋之腦後。 她最近決定自己來幹,為之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希望將木星美術館打造成她心目中的樣子:有溫度,沒有壁壘,年輕人愛來,依靠門票收入就能實現自我循環。
  • 名城會|專訪蒙特婁美術館館長:南京令人欽佩
    名城會|專訪蒙特婁美術館館長 Nathalie Bondil: 南京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城市,因為南京是中國很重要的一個藝術城市。當我們說到中國的時候,說的不僅僅是大陸上的一個國家。 我幾年前就知道南京了,但是我現在所能看到的,非常令人欽佩,因為不僅僅又關於傳統的還有現代性的東西。
  • 專訪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拉瑞斯·弗洛喬
    論及歲近十載的中國私人美術館,鮮有哪家機構像上海外灘美術館那樣不以私人藏品的展示為起點。身為專業當代藝術館的它,始終把主要資源和精力放在最具有挑戰性的策展上。上海外灘美術館背後的發展策略是什麼?這些年來它經歷了哪些革新,未來又有什麼規劃?聽館長拉瑞斯·弗洛喬(Larys Frogier)與我們對談。
  • 國際美術教育大會之美術館論壇落幕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
    廊坊館揭牌儀式現場本次論壇召集人、論壇中方主席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擔任,論壇外方主席由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執行館長、劍橋大學副校長吉奧夫尼·沃德擔任。參與論壇發言的嘉賓有:義大利布雷拉美術館總館長詹姆斯·布拉伯尼,英國考陶德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厄尼斯·維吉林·凡·克萊爾伯根,美國北佛羅裡達大學傑克遜維爾遜當代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凱特琳·多爾蒂,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博物館協會主席伍爾夫·德裡格先生,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總館長杭間,臺灣博物館學會理事及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主任委員謝佩霓,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前任執行館長
  • 中國頂級富豪和他們的私人美術館
    來到2021,我們來看看中國富豪們的私人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近40年來的發展,催生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民營美術館,數量實在太多了,我們只能做了一些取捨。今日美術館,由今典集團創立於2002年,舊址位於今典花園「空間·蒙太奇」大廈三層。2004年,出版人張子康擔任館長-現中央美院美術館的館長。
  • 館長對話|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陳維德:美術館可成問題討論平臺
    2017年8月8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陳維德來到上海中華藝術宮,與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就兩館合作做進行了溝通。兩人從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計劃在2019年舉辦的林風眠大展借展談起,談及華人藝術研究、以及向世界介紹中國藝術的多樣性等話題。
  • 館長對話|西安美術館:帶著「飢餓感」為西安當代藝術補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 近日專訪了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在他看來,西安錯過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初期,這也就是西安美術館開館十年努力做現當代藝術的原因,他說他們現在是帶著「飢餓感」,為西安的當代藝術補課。
  • 民營美術館收藏(八)|餘德耀美術館:民營美術館邁向公共化
    其中,中國當代藝術將是餘德耀美術館永遠的收藏核心,並 以大型裝置藝術收藏為特色。    在餘德耀基金會的支持下,2008年餘德耀首家美術館在印尼雅加達落成開館,展出了嶽敏君、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盧昊、徐冰等四十多位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彰顯了餘德耀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上的實力。  2014年,餘德耀於中國的首家美術館落戶上海。開館展以「天人之際」為題,將基金會在當代藝術收藏上的成就系統化學術化地呈現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