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文化客廳專訪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今日美術館編輯中心總編輯羅怡 |
主持人:各位搜狐網友大家好,這裡是搜狐文化客廳訪談間,歡迎各位到來。我們今天請到的兩位嘉賓跟我們一起聊民營美術館在國內的發展,先介紹一下我身邊的嘉賓,我身邊的是今日美術館的館長張子康先生,另外一位是今日美術館的羅怡女士,歡迎二位的到來。
最近今日美術館出了一本書專門給美術館做介紹,就叫做《美術館》,我們聊聊這本書。為什麼要做這樣一本書以及做出來奉獻給哪些讀者,希望大家看到什麼樣的情況?
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子康:實際上《美術館》這本書真正的讀者是比較多層面的,因為中國美術館的現狀尤其是民營美術館剛剛開始。很多人對於美術館的了解有很多錯位,原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剛進入美術館的時候,對美術館的了解也是比較淺層面的了解。這個書通過我們的合作一起做這本書,最主要想告訴做民營美術館的還有一些想了解美術館想進入美術館的人,告訴他們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包括政府怎麼去支持,更多為社會做一些事情怎麼去做,我想可能都會涉及到。
主持人:正如剛才所說,美術館特別是民營美術館在中國還是一個新事物,據我所知上世紀90年代開始紛紛在各地湧現出一批美術館,這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美術館是由原來經營房地產或者做生意比較成功的商人開始著手來做。大家比較好奇,為什麼成功的企業家會著手做美術館,這批美術館熱是怎麼興起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動因?
張子康:最主要還是大的藝術市場繁榮這樣的背景。中國經濟發展好了之後,大家可能關注的不再只是普通的日用品,而更多關注藝術品,對文化的了解,對收藏這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要求。房地產商有了錢有了車有了房子,關注一些文化的事情。本身這個企業如果要發展好的話不關注文化,用文化注入一個企業更多的含量,這個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影響。很多房地產企業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出於個人理想,原來有這個愛好或者原來學美術的,或者對某種藝術的追求做美術館。還有人為了賺錢,都說藝術市場好了,開美術館搞畫廊,對於房地產商對於以後的文化產業能找機會掙更多的錢。很多原因,在2002年以前成立的美術館只留下來今日美術館,其它美術館都相應倒閉了。他們對於美術館不是很了解,不知道美術館是怎麼回事,美術館出於這種理想可能會實現,但是現實當中出了很多問題。
主持人:今日美術館生存得比較好,運營到現在有它非常獨特的發展面貌,二位覺得這當中今日美術館生存的智慧是什麼?為什麼能夠在眾多的民營美術館當中脫穎而出?
張子康:既然做美術館,得了解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得了解美術館是什麼。實際上美術館從發展上來講,最早的時候館藏立館、收藏立館,後來產生社會化的概念。對美術館不了解的話,就做不好一個美術館。原來很多新成立的民營美術館對於美術館的基本概念也不是特別了解,聯合國對於美術館是有定位的,非營利性、文化建造的長遠性、建造文化社會化的功能,這些可能大家不是特別了解。因為美術館本身是一個社會行為,我個體行為做一個美術館放在家裡看跟社會不發生效應,這個不是概念上的美術館。你既然做美術館是社會行為,必須跟整個社會連接,跟社會連接做成美術館的模式得想成做成社會化的才能發展出來。如果出於個人理想想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完全是個人理想化的東西,這樣做美術館肯定是有問題的。
羅怡:我們其實在這本書裡非常清楚地表達了美術館的非營利性,這是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分支,美術館最重要的特性特徵。如果把握了非營利性,我想這就是今日美術館之所以後來發展壯大非常重要的方面,2006年9月份今日美術館成為北京第一家民營非盈利的美術館。這個改變包括這個嘗試對我們來講,對於整個美術館的發展來講都是有益的啟發和試驗。
主持人:什麼的原因促使你們走出這一步?
張子康:實際還是出於美術館自身的定位,什麼是美術館,美術館本身的社會行為連接社會的話不是一個個體行為,自己拿錢養美術館的行為,而是跟社會連接的,不做成非盈利的話大家怎麼來支持你,如果是個體的為了掙錢不是非盈利的,是掙錢的美術館那就跟畫廊沒區別,畫廊以盈利為目的。本身建美術館以學術為目的,目的不一樣,所以做法完全不一樣。
主持人:原來走的路子碰了壁轉向這個路徑嗎?
羅怡:其實我們探討今日美術館民營非盈利之路,客觀上達到了一種生存上的考量,但是實際上更多出於做美術館的責任感和對美術館的認知。其實在我們這本書裡面我們有很大的篇幅都在講什麼是美術館,什麼是美術館的性質,什麼是美術館的特徵,美術館和社會的關係和大眾的關係和政府的關係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花了將近幾乎是1/4的篇幅來講這個問題。這裡面做美術館,因為美術館不僅僅是生存的考量,而是說我們開始就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做這件事,這也是張館長在實踐自己美術館理想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