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出訪南非時,翻譯孫寧坐在習近平和南非總統祖馬身後
習近平訪俄期間,在總統府的歡迎儀式上,普京逐一介紹俄方高官,俄方當時有21名副總理、部長級別的高官參加
29日,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抵達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彭麗媛和剛果總統薩蘇夫人一起坐在車中
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非德班同非洲國家領導人舉行早餐會 新華社發
此次出訪是習近平首次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出訪,並跨越亞洲、歐洲、非洲三個大陸,因此備受關注。儘管訪問已經結束,但還有著一些疑問,其中大多涉及到一些出訪知識,就此,記者電話採訪了外交部禮賓司原代司長、曾任中國駐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首任大使的魯培新。針對細節,請他為我們做了深入的解讀。
三國總統接,一國派部長,為啥?
俄羅斯派部長迎接是本國慣例
華商報: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時在機場受到了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部部長伊沙耶夫的熱情迎接,而訪問坦尚尼亞、南非、剛果三國都是該國總統親自去機場迎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有網友認為這體現了我國與俄羅斯和非洲等國特殊的關係,請問是這樣嗎?魯培新:網友的這種猜測是不了解外交知識而產生的誤解。外交禮儀並非千篇一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禮賓規定。外國元首到訪,東道主國家派誰去機場迎接,各國都有不同的做法。俄羅斯禮賓規定是,由一位正部長代表政府去機場迎接,總統再在克裡姆林宮舉行正式的歡迎儀式。
非洲國家則有不同的做法。當年,我擔任禮賓司代司長陪同楊尚昆主席訪問非洲時,基本都是東道主國家的總統親自到機場迎接並舉行歡迎儀式,一些國家還會舉行歡送儀式。他們不管哪個國家元首到訪都是一樣的,不是說對我國才特殊對待。
我國也在不斷改革禮賓過程,簡化禮儀。最初,外國元首訪華,國家主席、總理會到機場迎接,如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就是周恩來總理去機場迎接,那時還要組織群眾歡迎,場面很大。後來簡化為陪同團團長即正部級官員去迎接,在機場無檢閱儀仗隊儀式,稍後再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舉行正式的歡迎儀式。現在,外國元首來華訪問,一般由我國外交部負責該地區事務的副部長和駐來訪國家的大使去機場迎接。
連結
俄羅斯非常重視這次訪問
新華社前方記者曾以日記的形式,講述了自己在俄羅斯的見聞和此次出訪背後的故事。根據描述,俄羅斯其實對習近平主席此行高度重視。比如,在普京總統舉行的歡迎儀式上,隨訪記者數了一下,俄方有21名副總理、部長級別的高官參加,普京總統一一介紹。梅德韋傑夫總理隨後也專門設午宴款待。總統總理都設宴款待同一位外國元首,在俄羅斯外交禮節中還不多見。俄方還曾安排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國防部並參觀其指揮控制中心,這在中俄外交史上尚無先例。
而記者查閱發現,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在2009年11月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從15日深夜11點在雨中抵達上海,到18日下午5點飛離北京,歐巴馬在中國停留了約六十六個小時。當時,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接機的就是時任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上海市副市長楊雄、唐登傑等。 中新
出訪隨行一般有多少人,都是誰?
有時帶企業家,先期到達提前離開
華商報:一般而言,我國元首出訪的隨行人員大概有多少人?都是誰?
魯培新:各個國家不一樣,一般正式陪同人員就是5-6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慄戰書),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楊潔篪)一般都會跟隨,此次還有外交部長王毅(外交互信)、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能源大項目)、商務部長高虎城(經貿合作)。而此次,國防部部長則先期到達。除了上述人員外,外交部司局長(禮賓司、新聞司等),公安部官員、秘書、記者等也會隨行。
一些部委的副部長也會隨行。此外,配合經貿外交,有時企業家也會隨行,不過他們不乘專機,而是先期到達,提前離開。
連結
有「翻譯一哥」也有民營企業家
外界注意到,此次習近平出訪的英文翻譯,就是兩會時在李克強記者會上做翻譯的80後「帥哥」。能接連給主席和總理做翻譯,此位「翻譯一哥」的地位似乎已經確定。
他叫孫寧,1981年出生於南京,1993年考取南京外國語學校,1999年保送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口譯專業。據南京外國語學校校長董正璟描述:中學時代的孫寧,為人樸實,拿遍了各項英語大賽的最高獎。17歲時的他,就可以為英文故事集審校了。
此外,浙江嘉興平湖市的兩位企業家此次隨同習主席訪俄,分別是巨龍緊固件公司的顧照根和蒙士特服飾公司的老總李士林。顧照根說,這次隨習主席出訪俄羅斯的中國企業共60家,其中12家是民營企業。而他已是第三次隨領導人出訪。一家中等規模的企業,為何會頻頻受邀隨領導人出訪?顧照根說:早在3年前,中國緊固件遭遇歐盟反傾銷,國內緊固件企業受重創,但因產品升級較早,顧照根的企業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銷量增加,這引起商務部的重視,由此頻頻受邀。
據悉,民營企業隨領導人出訪一般先由外交部將出訪計劃通知商務部和中國貿促會,再由這兩個機構聯繫企業。 據《南湖晚報》
主席和夫人表現搶眼,誰指點?
選什麼服裝都是自己決定
華商報:元首夫人陪同出訪,在禮儀上有哪些講究?您覺得習主席和「第一夫人」彭麗媛此次表現如何?
魯培新:夫人隨行,在國際禮儀上也是習慣做法。國事訪問是最高級別的訪問,國家元首帶夫人的情況比較多,有時對方國家也會主動邀請夫人隨行。元首夫人出訪的日程安排也由外交部禮賓司負責。出訪前,禮賓司要向主席辦公室報告日程安排,並詳細說明活動的內容、場景、會見什麼人。至於哪場活動穿什麼服裝,則由夫人自己挑選和搭配,禮賓司沒有給夫人設計服裝的部門。
禮賓司司長會準備一份歡迎儀式場地和流程圖,在專機大約還有1個小時降落時,要向國家領導人及其夫人做詳細介紹,包括誰會來接機,走到哪裡握手,儀仗隊臺設在哪裡,領導人和夫人站的位置等,讓他們心裡有數。在機場接受迎接時,主席檢閱儀仗隊時要向軍旗敬禮,以示尊重;夫人不能陪同檢閱,要站在中方隨行領導的第一位(各國做法不同,也有的國家規定夫人站在檢閱臺下,有的則站在人群後方)。在活動現場,禮賓司司長也會加以引導。夫人陪主席共同參加的活動包括歡迎儀式、歡迎宴會以及個別參觀。主席會談等事務,夫人不能陪同,會為她安排一些參觀活動,如去孤兒院、學校等。
彭麗媛本身是著名歌唱家,個人氣質出眾,此次出訪她表現很得體,服裝和包的搭配也很有品位;領導人穿什麼衣服也是自己決定,此次出訪,習近平主席禮儀周到,比如他坐下時就會注意解開西服紐扣,站起來時再扣好,這都是國際上穿西服的規矩,我仔細觀察了,挑不出一點毛病。他沉著冷靜,落落大方,平易近人,展現了大國風範。
連結
挽手臂下專機很真實
此次出訪一些細節也引人關注,彭麗媛挽著習近平主席的手臂走下飛機的一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外交學院外交禮儀專家周加李認為,這個舉動呈現出一種親和力、人性化和真實性,無形中有這樣的動作,會讓人覺得親切,拉近國家元首與民眾距離。 據《新京報》
送的禮物這麼有特色,啥原因?
提前徵求了我駐出訪國使館的意見
華商報:此次出訪,我們發現送出的禮物都非常有中國特色,如習近平向俄羅斯總統普京贈送沈繡肖像,彭麗媛向坦尚尼亞「婦女與發展基金會」贈送縫紉機、書包、國產化妝品等。我國對外送出禮品一般如何選擇?
魯培新:禮品是兩國友誼的象徵,是交流感情的一種媒介,在價值方面沒有具體規定,不一定非常貴重豪華。我們也曾向外國元首夫人贈送過布料、挑花臺布等,價值相當於幾百元,最多上千元錢,不很貴,但效果很好。
禮品的選送、管理都由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一般分為總統、部長、司局長、社會團體等不同等級,至少要在出訪前一個月確定。讓人喜歡的關鍵是提前溝通,當代表團日程提前定下來後,就會根據出訪國家的具體情況來確定送什麼。禮賓人員會和中國駐該國的大使館溝通,因為他們對當地最了解,使館人員給出建議,最後再綜合到禮賓司,上報購買。
連結
送禮別太重 禮多人也怪
專家還概括了送禮的三個誤區:一是避免送禮過多,你送我也送,太重複。二是避免太貴重的禮物。每個國家都有規定,達到多少價值的東西都要上交,受贈對象本人也拿不到禮品。例如,2009年6月3日,沙特國王阿卜杜拉·阿齊茲贈送給來訪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一條金質項鍊,而給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送的則是一套紅寶石和鑽石首飾,價值13.2萬美元。最終這些禮品被送至國家檔案館。三是忌諱體積過大。尤其對一些來訪的外賓來說,太大件的禮品不方便攜帶。
此外,中國人有句老話叫「禮多人不怪」,但這句話也並非百試不爽。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還缺乏經驗,送禮也送出過問題。1953年,我國駐匈牙利大使館曾送給匈部長會議主席拉科西一些禮品,其中有一株象牙白菜。拉科西夫婦異常愛惜,向貴客展示時都小心輕放在地毯上,生怕摔壞了。但後來不少代表團到匈牙利,都帶來類似的禮品,因此「他們也就感覺很平常了」。其他如絲織風景畫、刺繡、綢料等,「有些匈牙利同志已得到類似的不下四五份了。」 據《文史參考》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報記者 劉苗 採寫
(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