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萬平方公裡的生態守護
——從青海片區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秋天的祁連縣,天空湛藍,白雲恣意。連綿不斷的山脈裹挾著奔騰不息的流水,一路向東。青稞熟了,草色重了,牛羊散落在山坡上、草地間閒適吃草……
祁連縣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片區的4個縣市之一。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片區面積1.58萬平方公裡,包括德令哈市、天峻縣、祁連縣、門源縣4縣市。
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
祁連山位於青海省東北部,青海、甘肅兩省之間, 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阻擋乾熱風暴直撲「中華水塔」三江源,保護了向東流的一江春水;同時,也阻斷了騰格里、巴丹吉林和庫姆塔格三大沙漠的南侵。如果沒有祁連山,內蒙古、新疆的沙漠將與青藏高原連成一片。
祁連山是伸進西北乾旱區的一座溼島,河流、冰川遍布。不僅孕育了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黃河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湟水河,青海湖的母親河布哈河,還擁有儲量達876億立方米、數量達2683條的冰川,滋養著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內蒙古西部、柴達木盆地,維護著青藏高原生態平衡。
同時,從西北向東南,祁連山橫貫不同海拔梯度,涵蓋森林、灌叢、草地、溼地、冰川雪山,是全國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這裡生活著雪豹等大型獸類23種,也是我國32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
祁連山的生態區位如此重要,身負1.58萬平方公裡守護重任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是如何走出一條保護與民生雙贏的好路子呢?
「村兩委+」 創新保護模式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採訪中,有一個詞被頻頻提及:村兩委+
什麼是「村兩委+」?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引導全民參與保護的一種創新模式。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涉及德令哈市、天峻縣、祁連縣、門源縣4縣市20個鄉鎮119個村(牧)委會、11.56萬人,不僅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也跨多個基層社區。如何發揮好基層村組織的力量,形成一個共建共享的保護機制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以國家公園內社區村兩委為依託,以社區群眾為主體,在全省保護地率先建立「村兩委+」聯點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和黨員引導帶領作用,著力打造黨員群眾義務宣傳、保護兩支隊伍,建立起宣傳、自然教育、保護、發展的共建共管共享機制。
在寺溝管護站,副站長劉永慶向我們介紹了珠固寺村「村兩委+」聯點村包點聯建情況,珠固寺村黨支部籤訂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村兩委+」模式共管協議書。在珠固寺村的宣傳長廊裡,可以看見國家公園相關政策、基礎知識的宣傳文章,野生動植物知識及黨建內容的宣傳圖片。這樣外觀統一、顏色相近的宣傳長廊,我們在後來的老龍灣村,也看到了同樣的標識。像這樣的試點村,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目前已經有17個。
通過這樣的基層管護模式創新,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機構和體制,編織起一張嚴密的保護之網。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建立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海西州海北州工作協調辦公室以及四縣市管理分局,下設9個管護中心和40個管護站點,自上而下實行網格狀管理。全面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國家公園管護體系初步形成。
吸引社會公眾參與
青海省管理局的保護之網,不僅覆蓋各管護機構,還延伸到全社會全行業的全民參與。
在每個管護站,我們都能看到自然教育的一角。
或是祁連山的影像,或是公園的動植物圖片,或是相關文化書籍,面向公眾的自然教育體系已初具雛形。
「著力推動『生態保護高地、生態科研高地、生態文化高地』建設,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試點建設目標,而這三大高地的建設,都離不開宣傳與自然教育。」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局長李曉南如是說。
如果說,「村兩委+」是公園體制試點成功的一個法寶,那另一個法寶就是社會公眾的了解和參與。這是國家公園設立的一個初衷——吸引全社會參與到國家公園的保護中,而自然教育就搭起了公眾參與的橋梁。
青海省管理局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制定實施《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自然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在西寧行知小學掛牌成立首個生態學校,在黃藏寺管護站掛牌成立首個自然學校,並以「村兩委+」工作機制為支撐,深入開展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展示活動,以轄區中小學校師生為主體,相繼在4縣市10餘所學校開展生態課堂和自然體驗活動。
舉辦了祁連山生態夏令營活動,打造「祁連山大講堂」「講好祁連山故事」「花兒與少年」等自然教育品牌,規範、現代、專業的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體系正在加快建立。
在現有機構中加入自然教育內容。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的40個標準化管護站,已成為集巡護管理、科研監測、宣傳教育、社區共管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管護平臺。管護站的管護員既是管護員,也是自然教育的宣傳員。
成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全面承擔國家公園科普教育、野生動物救護、基礎設施管理、社區發展服務、特許經營落實等服務保障工作。
共建共享 實現保護民生雙贏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經過3年多的努力,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綜合管護能力顯著增強,基礎服務設施不斷改善,完成了試點任務,在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上都有顯著提升。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截至2019年底,降水量與試點前平均值相比偏多24.6%,水資源總量與多年平均相比偏多53.4%。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在青海片區系統全面開展水生態環境及水生生物、陸生野生植物、大型獸類、黑頸鶴等鳥類,大型真菌放線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專項調查工作,特別是在雪豹、豺、荒漠貓、黑頸鶴等重要保護物種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補了許多國內研究空白。如發現雪豹在青海片區的分布向東西均有擴展,獲取雪豹影像資料5000餘份,在不同區域多次拍攝到5隻雪豹、6隻兔猻同框的珍貴畫面。
自然景觀和遺蹟得到有效保護。通過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三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將原省級自然保護區分散分布的8個片區連接起來,優化了國家公園範圍,有效解決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破碎化、生態系統不完整等問題。
開發活動得到有效管控。自2014年全省生態環境整治大檢查以來,涉及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內的礦權全部關停,成立綜合執法隊伍,加強了監管。園內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通過建立「村兩委+」社區參與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不斷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的新路徑。各管理分局依託天保公益林項目及精準扶貧等政策,將「村兩委+」聯點村內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人口、禁牧農牧戶、搬遷移民農牧戶、退耕還林農牧戶聘選為生態管護員,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9200元。同時,在試點村安排了專職宣傳員、巡護員,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2000元,提高了公園範圍內居民收入水平。
今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以體制試點評估驗收為契機,嚴格生態保護,引導社會參與,強化科研能力,全力守護好祁連山這道祖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保護故事依舊在繼續。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邵權熙 唐秀萍
田新程 鄭紅梅
通訊員:趙勇權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國家公園丨從青海片區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