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初的黑龍江,並沒有意料之中的涼爽,我們的石油聖地行就在烈日的炙烤下出發了。
7月初的黑龍江,並沒有意料之中的涼爽,我們的石油聖地行就在烈日的炙烤下出發了。
5天,從最接近消費者的加油站開始,感受石油產業鏈上,從油田、煉廠、管輸站到加油站的各個環節。
在石油人心裡,大慶就是聖地,不僅承載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產5000萬噸大油田,更是激勵著石油人的精神支柱。正是這種精神特質,支撐著中國甩掉貧油的帽子,找到一個又一個大油田,並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50年的成品油升級路。
加油站裡的青春
7月5日,飛機落地時正是中午,簡單的中餐過後,便奔著第一站中國石油黑龍江哈爾濱友誼加油站去了。加油站裡的員工正在給往來的車主加油,車流不斷。年輕的加油員們站在正午的烈日下,有條不紊地招呼著前來加油的車主。
這是加油站裡最平常的一天,加油員重複著加油的十三個標準動作。
加油站是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加油員大多是正直青春年華的姑娘小夥,在她(他)們的工作間裡,我們看到一個工作表,將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分為若干個階段,有平穩期、高潮期等。在高潮期,他們不得不全員出動,連喝水的時間也沒有,在炎熱的夏季,中暑是常事。
短暫的停留後,啟程前往下一站,黑龍江大慶市,路上的三個小時我們還在討論著加油員的不易。一直到7月10日的最後一天,我們才發現這並不是最不易的加油站。
地處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中國石油北極村加油站,一對夫妻職守在加油站裡,自4年前加油站開始營業以來,兩人就沒有回過縣城陪父母過年,因為這裡方圓400公裡,只有他們一個加油站。妻子為了陪伴丈夫,放棄原來的工作,丈夫擔心妻子一個人在加油站裡不安全,每次出去開會都要趕著當天的火車回來。
在黑龍江,中國石油還有類似的六個夫妻站,有的人和這對夫妻一樣,因為太忙,年過40也沒敢要孩子,有人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老家父母身邊。
鐵人精神的傳承
聖地大慶行是整個行程中最引人期待的部分,最早的參觀從世博會的石油館開始。
再往下的參觀,繞不開石油鐵人王進喜,「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王進喜在石油大會戰中發出的誓言,也是鐵人精神的核心內涵。展館中有一張照片打動了許多人,那是王進喜跳入到泥漿池中,用身體當攪拌棍,帶領著隊友制止住了井噴。
鐵人紀念館裡人潮湧動,我和他們攀談,得知大多數人都是石油人和石油子弟。有些人在看到一些特定的場景時,面色凝重,有些老人會抹眼淚。對於中國近兩百萬的石油人,大慶帶給他們的感動,並非我們局外人能夠理解。
大慶油田至今已經開採了56年,創造世界油田史上若干奇蹟。在國外,一個油田開採到20年後,通常會因為經濟性等原因停止開採,但由於我國缺油少氣的現狀,大慶油田至今依然保持著年產3850萬噸的產能。
在大慶油田,許多參加1960年大慶會戰時的隊伍,依然活躍在生產第一線。無論是「三老四嚴」的中四隊,還是「永不捲刃的尖刀」1202鑽井隊,他們奉行王進喜的鐵人精神,不分白天黑夜地幹,只為了找到更多的油氣,保障國家能源供應。
在1202鑽井隊,我們與鑽井工人一起,吃了一頓沒有餐桌的晚餐。簡單的兩個菜,放在軟軟的塑料碗裡,蹲在地上就能吃。隨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些油田的鑽井隊甚至連碗也沒有,為了防止吃到手上的油汙,石油工人只能用手剝開饅頭的表皮。
零下52攝氏度的堅守
5天黑龍江之行的最後部分落在漠河到大慶的輸油管道上,從俄羅斯進來的原油首先輸送到漠河輸油站,再到大慶站,最終輸送給眾多像大慶煉化一樣的煉廠,變成人們衣食住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60%,俄羅斯是中國原油重要的進口國,漠河輸油站是中國四大能源通道中中俄原油管道的首站,在中國能源供應結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個有近百人的輸油站,冬季的最低溫度達到零下52攝氏度,每年積雪的時間長達5個月,寒冷的冬天,在外面站上十分鐘,再厚的衣服都會被低溫穿透,但輸油站上的員工卻必須每天外出巡查管線。
身體上的寒冷大多能夠忍受,對於這些遠離家鄉的管道工人,拋家舍子的生活才是精神上的折磨。有許多人離開新婚的妻子、剛出生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值守在管道上;有許多人沒有能夠在家裡老人去世的時候,看上最後一眼;也有許多人將自己的一輩子都留在管道上。
他們輕描淡寫地訴說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們卻看到眼淚躲在眼角,捨不得掉下來。一直到我們離開時,才有人忍不住,躲在門口偷偷地哭。對於他們,我們只是過客,在他們心裡,我們的到來卻是一場有溫度的相見。
5天,是一場互相感動的旅程,一次值得珍惜的遇見。
(責任編輯: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