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街本來叫泗孟街,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革命起義成功,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國。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澳門人便把當時這條澳門最繁華的街道,命名為十月初五街。十月初五街區坊眾互助會理事長曾佐威在這條街上經營茶莊已有30多年歷史,雖未目睹街道發展的全過程,但曾聽祖輩的述說,加上親身經歷,介紹這百年老街的今昔,也夠資格了。
彈丸之地的澳門本來土地資源有限,今日近30平方公裡面積的土地,大部份靠填海得來,曾佐威說,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這裡所屬的北灣和淺灘陸續被填平,泗 碼頭才撤銷。至1910年10月5日,葡葡牙發生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並訂此日為國慶日,當時澳葡政府為示支持,將這當時澳門最長、最繁華街道之一的泗 街,依中國傳統曆法演繹命名為「十月初五日街」,今日,澳門一些老街坊仍會沿用泗 街舊名,一般簡稱為「十月初五街」,因為中國人的習慣叫法,幾月初幾不會加個「日」字。
水陸交通樞紐商貿中心
直到20世紀後半葉,新口岸區仍是一片菜田,中區內港一帶是澳門對外交通的樞紐,陸路客運有連貫珠三角的岐關車站(中山石岐至澳門關閘簡稱);水路客運交通則有港澳渡輪碼頭、穿梭珠三角之內河碼頭、貨運碼頭及漁船灣泊處,因而是澳門經濟活動中心。十月初五街因毗鄰碼頭、車站,加上街內早年有市集泗 市場、幾家大茶樓、海源娛樂場、七妙齋攤館、南京街市等,自早迄晚街內人流如織,是商貿黃金地段。那年代澳門海味享譽省港,內地、香港人來澳,海味是最好的手信,當時全條街逾百家商鋪,海味雜貨店為多,尤以南端最集中,可說是澳門最早的手信街。全盛時期,街道攤檔超過100個,售賣水果、衣物、洋雜百貨及飲食等。
全長僅600餘米的十月初五街,在輝煌年代曾有中銀、大豐、恒生、滙豐等7家銀行進駐(如今只餘3家)。銀行是「無寶不落」的行業,7家銀行在這做生意,可見這條街道及附近一帶經濟多活躍。另外,當時澳門4家最著名的傳統茶樓,其中3家(六國、冠男、得來)鼎立於此,由新馬路到康公廟不到100米之內(另一家遠來設在營地大街),再加上蘭香閣茶樓,繁華景象可以想見。
文物古蹟可望可即
「談到十月初五街文物古蹟,首推康公廟,它不但夠古,而且是我們坊眾的活動中心。不久前10多個坊會聯合向街坊派『無憂米』便是在康公廟前地舉行,最近又舉辦康公夜市。」曾佐威說,康公廟於十月初五街命名前已存在。相傳距今150多年前街道仍瀕海時,有一個康王木雕神像飄至擱於淺灘,為坊眾拾起建祠奉祀,直至清朝鹹豐年間(約1860年)由一位木業商人發起集資在原地建成現廟。此廟全稱是「康真君廟」,廟內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漢代之元帥李烈,因保國立大功,受封為康公。逾百年來,廟前街道之長條形麻石,經歷風雨洗刷,仍大致保存。澳門的石板路面,這一段是碩果僅存了。
曾佐威說,康公誕是區內盛事,過去每逢康公誕,除了神像遊街,坊眾聚餐,還在康公廟前地演出神功戲。前些年,康公廟前地有一座石砌戲臺,曾是「鋪票」(一種舊式彩票,今已不存)開彩之處,康公誕就上演粵劇。後來因為營地街市重建,這裡用作臨時街市,附近沒有適合場地,神功戲才告停辦。
位於十月初五街65號的德生按(典當鋪),與新馬路德成按及板障堂高陞按,同被列為受保護文物。德生按建於光緒初年,原業主是開平美國歸僑,由澳門土生工程師以中西合璧意念設計建造,採用鋼筋水泥結構,帶有明顯的葡萄牙建築風格,大門前是堅實的木趟櫳。押店其後數度易手,最後於1980年結業。現時鋪樓仍存,但重門深鎖,不知如何發落,更未如德成按那樣獲得活化,且將變身於上海世博會在世界各國遊客眼前亮相。同是「德」字號,命運卻是兩樣。
位處新馬路交界的六國茶樓,是當年澳門傳統茶樓的品牌。它始建於1913年,原稱得心茶樓,後易手改名六國茶樓,於1990年結業。茶樓的獨特中西建構特色被列為文物保護,可惜結業後失修倒塌,如今只見正面一堵厚墻,遮擋那頹垣敗瓦。曾佐威說,六國遺址閒置近20年,因已倒塌,再沒有保護價值,最近據聞有望重新發展。
幾經起伏韶華漸老
有道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十月初五街盛衰變化難免,百載以來,她幾經起伏。抗戰期間珠三角淪陷,澳門與內地交通一度斷絕,老街很多商鋪歇業或遷離。抗戰勝利後回復生氣,到上世紀60、70年代,受國際經濟不景氣影響,這條街道再陷低潮。70年代中至80年代,應該是十月初五街最輝煌燦爛的時期,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內地改革開放,內港客貨運猛增,加上漁業興旺,把大量人流引入,十月初五街再放異彩。到90年代,港澳碼頭搬遷到外港,路環深水港貨運碼頭投入運作,漁業沒落,博彩船、娛樂場先後遷離結業等多方因素影響下,人流大減,百年老街再見蒼涼。
曾佐威說,十月初五街全盛時商號逾百家,如今繼續營業的只有88家,又以飲食業佔多數。而仍在原址經營的老字號則不足10家,當中有固守七、八十年的老字號;行業包括傳統茶莊、山貨店、燒臘店、藥材鋪、飲食店。這些店鋪多已延續至第2、3代。
特色美食全日供應
今日之十月初五街,最火的還是飲食業。過去連正門設於橫街之蘭香閣有四大茶樓,現在則以小店為主,由沙梨頭起至草堆街約200米的路段便有20家各樣食肆,包括傳統茶居、咖啡室、粥麵店、小菜館等等,當中多家是經營逾半世紀的祖業,還有一些開在橫街小巷的小店和街頭食檔。
在一處不起眼的巷口有個雲吞麵檔,立業逾90年,現時的經營者已是年過50的第3代。面檔所以屹立不倒,全賴數十年來「竹竿打面」的生招牌。
近街口的兩家燒味飯店,價錢便宜不在話下,難得其燒味是即燒即賣,自然好味。
年逾6旬的梁伯,是十月初五街老街坊。早年他由學徒做起,掌握製作包點之技,數十年來固守老街經營傳統咖啡室,自製出爐餅點、麵包,蛋撻、椰撻、老婆餅更是主打。在該店飲杯咖啡還會獲送一壺即泡普洱茶,何解中西合璧?梁伯稱,普洱茶原是自奉的,後因老街坊誇他泡的普洱好喝,他便請大家飲,久而久之便形成飲咖啡送普洱的特色。
除了傳統風味,老街亦有創意小吃。有一間茶餐廳,除一般飲料食品,還不斷在佐面的配料上創新。早年他獨家炮製的雞湯麵,現時在澳門已有許多同業仿效,而老闆仍傑作不斷。現時鎮店之寶有:天麻川芎魚雲米粉、醬骨面、鴨胸面等。
十月初五街食店風味小吃多不勝數,難得的是它們面對街坊,價錢實惠,而且全天候服務,專營晚市的凌晨兩三點才關門,接著就有早茶可喝了。想吃什麼?到十月初五街有許多選擇!
為了讓百年老街煥發青春,澳門特區政府、街區社團組織近年積極尋求多元發展,研究活化內港舊區的方法。作為十月初五街坊會領導人的曾佐威認為:為結合澳門發展成為休閒旅遊城市的路向,十月初五街可根據現時傳統風味小食較集中的特點打造為美食街。早前,坊眾組織已研究將一段街道改為步行街的可行性,剛剛又在康公廟前地和十六浦對面空地舉辦康公夜市,力促百年老街舊貌換新顏。期待在官民共同努力下,十月初五街早日重現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