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

2020-12-24 上遊新聞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今天(7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南岸區文旅委獲悉,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不久後,這裡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讓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修繕後的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 通訊員 郭旭 攝

依託南濱路安達森洋行舊址打造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2020年南岸區在兩江四岸核心區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總建築面積2800餘平方米,現存單體建築8棟,其中文物保護建築4棟、優秀歷史建築1棟、傳統風貌建築3棟。

據了解,安達森洋行由瑞典商人安達森在19世紀末重慶開埠初期時修建。抗戰時期,3694箱來自故宮的文物冒著漫天硝煙來渝,秘密存放在長江南岸江邊的安達森洋行裡。抗戰期間,日軍飛機反覆轟炸重慶,每當天空出現飛機,洋行老闆安達森就會將瑞典國旗掛於屋頂以求安全,最終洋行倖免於被炸,藏於此地的故宮文物也毫髮無損。  

為真實再現歷史記憶,科學保護遺址建築,2018年,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市文化委、南岸區人民政府籤訂合作協議,三方計劃在渝依託安達森洋行舊址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展示故宮文物南遷歷史。2018年1月,安達森洋行舊址修繕工程啟動,經過兩年多的修繕,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安達森洋行舊址保留了老黃葛樹、老纜車等元素,使整個區域瀰漫著老重慶的味道。」修繕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建設中用到的大量木構件和青磚,都是工作人員深入川渝等地收購而來的老物件,具有歷史厚重感。此外,修繕之後的建築,部分區域運用玻璃幕牆,體現出新舊對比與設計張力。

南岸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安達森洋行舊址將引入多元故宮文化,除了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外,還將打造數字故宮、故宮傳統文化教育、故宮文創等業態豐富的前沿文化陣地,讓歷史文化遺存融入現代城市生活,並結合獨特的巴渝風貌與山水景觀,營造一處全市矚目的高品質人文勝景。

重慶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迎昭 通訊員 李詩韻

原標題: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故宮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相關焦點

  • 【兩江四岸】故宮落戶南濱路:再現抗戰時期珍貴文物的風煙歷史
    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 目前,裝修隊伍已進場施工 預計該項目在 今年年底對外開放 ▲項目主體建築已經通過驗收,裝飾隊伍已進場施工。
  • 重慶南濱路建故宮學院!抗戰時,這裡曾存放故宮南遷文物近4000箱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了解到,重慶故宮分院位於南濱路慈雲寺老街百年老建築安達森洋行舊址。除了設立故宮學院,故宮博物院還將在安達森洋行舊址上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打造數字故宮,設立紫禁書院(重慶)。據悉,目前安達森洋行舊址8棟建築已進入修繕保護,舊址修繕工程計劃明年春節完成並對社會開放。屆時,安達森洋行舊址將以故宮文化為主題,待條件成熟後,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部分文物將會定期在該地展出。
  • ​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抗戰勝利後,文物輾轉萬裡,數十萬件國寶無一損壞,無一丟失,最後都安全回到了北京故宮。在這場「文化長徵」中,安達森為保護國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介於慈雲寺片區與字水片區之間,兩江四岸核心區,是重慶市南濱路文化產業園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近日開放 網友:坐等故宮角樓咖啡
    近日,位於南濱路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開放,這個消息發出後,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到底,這兒有哪些亮點呢?該怎麼玩?記者前去打探了一番。修繕後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實景拍攝)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建築有靈記住歷史梁思成先生說:「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凝動的音樂,是永恆的藝術。」建築有靈,記住歷史,見證崢嶸歲月,在去往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前,記者重溫了這段歷史。
  • 重慶,上新了: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凝動的音樂,是永恆的藝術——梁思成建築有靈,記住歷史,見證崢嶸歲月建築有神,銘刻文化,承載命運記憶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出北平,2月5日,當夜北平全城戒嚴,故宮博物院第一批南遷文物從午門出發,
  • 故宮博物院與市文化委、南岸區政府籤訂合作協議 故宮學院分院落戶...
    位於南岸區南濱路的百年老建築安達森洋行舊址。(本組圖片均由記者熊明攝)  重慶日報訊 (記者黃琪奧)我市市民在家門口可以看到故宮的寶藏了。  他表示,故宮學院分院落戶重慶後,將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一系列合作,屆時將通過該平臺開展培訓活動,邀請文物界、學界的大師定期來開展講座的方式,在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的同時,也將充分發揮故宮博物院收藏研究及教育優勢,結合重慶市的地方資源與特色,共同開展公眾教育活動。
  • 重慶珍檔|存放故宮文物的安達森洋行 震懾長江的青獅 都藏身於這幾...
    △慈雲老街人文攝影熟悉的街景,滿載的回憶,總有些故事會跟一條老街、幾棟老建築有關,情懷滿溢,終成這城市裡抹不掉的記憶。位於南濱路的慈雲老街,便是這樣一個傳承城市文脈的載體。△安達森洋行舊址始建於1891年的安達森洋行,由瑞典人安達森所建,抗戰爆發後,這裡的4個大倉庫存放了3694箱文物,為保護國寶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所以如今與故宮結下了不解之緣。
  • 故宮建院95周年 | 對話從神武門到安達森的南遷傳奇
    對於故宮文物的保護,南岸也曾參與其中,那是一段世界文物播遷史上的奇蹟,講述著從神武門到安達森洋行的「距離」。觀·今朝它重換新生,開啟古今對話安達森洋行現存倉庫建築8棟,其中4棟建築為南岸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棟優秀歷史建築和3棟傳統風貌建築,佔地10000平方米,倉庫面積約2700平方米。
  • 重慶將建故宮學院分院
    新華社重慶1月20日電(記者 程千懿、劉恩黎)故宮學院(重慶)揭牌暨故宮文化傳承活動日前在重慶舉行。故宮博物院將與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和南岸區人民政府將合作建設故宮學院重慶分院、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和紫禁書院,並計劃在2019年春節對外開放。
  • 故宮學院(重慶)在我市南岸區籤約揭牌
    華龍網1月25日15時訊 2018年1月19日,故宮學院(重慶)籤約揭牌暨安達森洋行舊址故宮文化傳承活動在抗戰時期故宮文物重要南遷點——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隆重舉行。    重慶與故宮博物院淵源深厚、交流頻繁。
  • 故宮學院重慶分院落戶南濱路 市民在家門口可看國寶
    故宮南遷文物將「回家」展覽據了解,故宮學院重慶分院落戶於南濱路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抗戰時期,這裡是故宮文物南遷的重要存放點,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在戰火中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宋紀蓉告訴記者,故宮博物院聯合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13年就建立了國際博物館培訓中心,面向全球培訓博物館專業人才。同時,故宮也是國內博物館界重要的培訓基地,「未來部分這些學術活動,就將在重慶分院舉行。」「故宮文物與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有著太親密的關係,所以在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的修復中,也規劃了一個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重慶將建故宮學院分院
    新華社重慶1月20日電 (記者程千懿 劉恩黎)故宮學院(重慶)揭牌暨故宮文化傳承活動日前重慶舉行
  • 故宮學院分院落戶重慶,喚醒多少「母城記憶」?
    這裡有始建於唐朝的慈雲寺,有元朝修建的摩崖造像,還有諸如開埠時期的法國水師兵營、立德樂洋行、卜內門洋行等歷史建築,也有抗戰時期美國、義大利、比利時等多國使館建築,以及海關別墅、新華信託銀行等金融機構歷史遺存,武昌中華大學、中央電影製片廠等文教機構。位於南濱路上的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曾是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重要存放點,其中安達森洋行舊址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
  • 重慶珍檔 | 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永和操刀,這裡將建故宮學院分院...
    始建於1891年的安達森洋行,是南岸區慈雲老街裡的歷史建築群。抗戰時期,這裡曾存放過故宮國寶,被喻為南濱路上的「故宮」,歷經百年風雨,如今已破舊蒙塵。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昨日從南岸區獲悉,安達森洋行修繕現場已啟動施工準備,由中國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永和教授主持設計,還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故宮學院分院和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
  • 《國家寶藏》圈粉無數,重慶也記錄了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
    促成了故宮文物與重慶的相遇。而慈雲寺旁的安達森洋行,是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安達森洋行,始建於1891年,修建者安達森是瑞典人,洋行主要經營鬃毛和臘肉及百貨等。第二處是南岸王家沱吉時洋行倉庫存放1814箱。第三處就是安達森洋行的4個倉庫共存放3694箱文物寶藏,1939年4月,日軍反覆轟炸重慶。每當天空出現飛機,安達森就會安排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旗杆以求安全,最終安達森洋行倖免被炸,而藏於此洋行的故宮文物也毫髮無損!
  • 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一角 (南岸區文旅委供圖)說到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相信許多人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這個倉庫和故宮文物頗有淵源,並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這場大遷徙的見證者。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在南岸感受不一樣的「京味兒」
    該洋行有4個倉庫,共存放文物3694箱。在文物藏放期間,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並且大量使用燃燒彈。每當天空出現飛機,安達森便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以求安全。不拆 留住歷史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選址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時,先後赴四川、重慶、貴州等地,尋訪當年故宮文物南遷的路線,將西南地區的15個文物秘密存放點都列在考察範圍內。
  • 拓展龍門浩老街、重現古驛道傳統風味……南岸要打造城市「風景眼」
    重點打造黃葛晚渡公園、海棠煙雨公園、開埠文化遺址公園、龍門浩、彈子石廣場等節點,以雕塑或植物造景、高科技等手段展現黃葛晚渡、海棠煙雨、龍門浩月、字水宵燈等巴渝文化場景,形成起承轉合、步移景異的觀景體驗。「通過整體提升工程,南岸區將全力打造南濱路百裡城市濱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城市會客廳。」
  • 全國優秀古蹟遺址評審項目啟動,故宮寶蘊樓修繕工程等入圍
    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同年在原鹹安宮舊址之上建造了我國近代博物館史上第一座專門用於保存藏品的大型文物庫房,因存放的是「歷代文物之所萃,品類最宏,舉凡金石書畫陶瓷珠玉之屬,罔不至珍且奇,極美且備」(《古物陳列所廿周年紀念專刊》錢桐「緒言」),故將其命名為「寶蘊樓」。1948年,寶蘊樓隨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保存至今。
  • 引入社會資本開展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
    南岸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彭均:南岸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各項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使沉寂於江畔的歷史遺蹟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場所。近年來開展的重要項目包括:  一、 安達森故宮文化項目。以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達森洋行舊址為空間載體,對現存建築進行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