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裡的歲寒三友:松茂而文、竹瘦而壽、梅寒而秀

2020-12-24 騰訊網

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合稱「歲寒三友」。

松、竹、梅做為中國文人畫經久不衰的題材,經常一起出現在畫中,取松茂而文、竹瘦而壽、梅寒而秀,是三益友之意,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

1.惲壽平(1633—1690)

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後來成為清六家之一。

擅長花鳥,筆法透逸、設色明淨、格調清雅,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

他筆下的松竹梅,構圖簡單、筆墨多變,墨趣豐饒。有的墨色飽含水分,有的枯乾焦濃,有的先溼後枯,先濃後淡。

用筆溫文柔和,呈現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就像他所敬重的謙謙君子一般。

2.石濤(1642~1708)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

擅長山水、人物及花鳥。

石濤畫松竹梅,筆墨溼潤而不氤氳,更兼用筆清逸流暢,構圖巧妙,把梅幹、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的竹枝,得體地畫於各個部位,展現了文人畫意趣濃厚的特點。

3.虛谷(1823~1896)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花鳥畫家,與任伯年、蒲華、吳昌碩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傑」。

工山水、花卉、動物、禽鳥,尤長於畫松鼠及金魚。

虛谷做三友圖,「清而不枯,密而不亂」。

松樹以溼筆淡墨寫出,後以幹筆復加勾點,線條斷續頓挫,然筆段而氣連,別有蒼秀之趣。

梅花則以圓筆勾畫,瓣似珠玉,敷色清新,質樸而又耐人尋味。

4.八大山人(1626~1705)

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擅長花鳥,山水。

八大山人這幅歲寒三友圖,水墨點漬,形象奇特。松樹老乾枯枝,竹葉數片,梅花更是寥寥幾筆,但以簡省勝,筆情縱恣,墨趣橫溢。

從這個長跋的文字看,八大山人這次與沈老先生的聚會是充滿了惜別深情的,這也是這幅畫的價值所在。

5.羅聘(1733~1799)

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

羅聘筆下的松竹梅,沒有繽紛豔麗的色彩,沒有蝶舞蜂狂的喧鬧,只有超塵拔俗的冷寂,和內在的筋骨、和酣暢的筆墨。並以此來表達歲寒三友間內在的氣韻。

行筆運墨自然而隨意,枝幹之間的交錯、蕊萼之間的分布,乍看似不經意,信筆拈來,但稍加體味便會發現彼此間縱橫穿插、遠近虛實的章法處理上都有著深厚的功力。

6.吳徵(1878—1949)

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畫家,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合稱「三吳一馮」。

擅山水、花卉,亦能人物仕女,晚年喜作佛像,頗有古風。

吳徵的這幅三友圖,渾厚秀潤墨竹與寒松相映成趣,加之梅花繁枝密蕊的刻畫,配之豐盈清淡的色彩,更平添了一種純雅脫俗、清氣襲人的韻味。

7.蒲華(1832—1911)

晚清著名書畫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

善花卉、山水,尤擅畫竹,有「蒲竹」之譽。

蒲華畫松竹梅,善用溼筆,水墨淋漓,燥潤兼施,蒼勁嫵媚。

梅紅似硃砂而不謝,松挺拔樹蓋而亭亭,竹佇立風中而婆娑,與雪同往,與風同行,歲寒三友也。

相關焦點

  • 邊景昭《三友百禽圖》有什麼樣的寓意?
    《三友百禽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邊景昭《三友百禽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為邊景昭精品,畫中松竹梅三友上百鳥雲集,隱喻百官朝陽之意,充滿吉祥如意的喜氣。所繪鳥千姿百態,顧盼有致,仿佛鳴聲婉轉,繞樹三匝。
  • 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
    清 鄭板橋 《蘭竹石圖》 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竹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
  • 歲寒菜園三友
    原文登於廣西文學(2017年12月)(本圖片來自網絡)文人雅士說起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俗人提「歲寒三友」,似乎柴灶、火鍋、燒酒更合適。作為一匹吃貨,我想閒話幾句歲寒「菜園三友」:白蘿蔔、荷蘭豆、馬鈴薯。
  • 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保利拍賣】冬日佳畫:歲寒三友
    【保利拍賣】冬日佳畫:歲寒三友 時之歲末,萬物冬藏。
  • 「梅蘭竹菊」,文人風骨!
    ——每天在這裡,發現藝術生活的美好—— 中國畫中「四君子」是指梅、蘭、竹、菊,特別是在花鳥畫中,它們常被文人雅士用來表現高尚的情趣據畫史記載,南北朝時已有人畫梅花,到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首推王冕,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等,從風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畫梅需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
  • 以竹為知己,玩竹伸雅懷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中式君語+千古文人,無出竹之左右者。天地有清客,人間有松竹。竹常與松梅為伴,不畏為霜雪,是文人心中的一泓清流,令人痴,令人遠。後世文人大家王子猷、蘇軾、鄭板橋,都是千古代表的竹痴,王子猷寄人空宅,尚令人種竹;蘇軾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鄭板橋蓄竹"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五代 徐熙 《雪竹圖》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們將竹子比作君子,「苦節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竹,虛懷若谷,中通外直,其被賦予堅毅、正直、謙虛和廉潔的特性,也被視為高風亮節的象徵。
  • 踏雪尋梅、臥齋聽竹
    自古以來,梅竹就備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歷代文人士大夫把梅竹比作君子。常常踏雪尋梅、臥齋聽竹;吟詠之間,提筆寫就,敬其不畏嚴寒,效其正直清逸。在中國繪畫史上,以梅、竹為題材而創作的繪畫作品更是不勝枚舉。
  • 中國是竹的國度,竹刻藝術更是成為文房雅玩雕刻中的經典
    明朱纓(朱小松)竹雕劉阮入天台香筒有意思的是,還是這個蘇東坡,曾經吟道:「可使食無肉,不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於是,竹,又從中國人物質生活中不可須臾離的夥伴,一躍而為精神世界裡不可一日無的佳侶。
  • 最具發展潛力的工藝師之一——潘小忠《三友壺》
    >泥料:原一廠老紫泥製作日期:九十年代那松柏翠竹皆比歲寒君子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孤本元明雜劇》三友壺以松竹梅為題材最早出現於明代直到現在仍是很受歡迎的一款器型潘小忠此款《三友壺》乃是募古何道洪大師《大松竹梅
  • 詩詞丨一歲枯榮一歲寒,且待新春花開暖
    從此,山瘦去了,水瘦去了,連天空的藍也瘦去了許多。小寒,增添了寒意;人生,又多了幾許薄涼。一歲枯榮一歲寒,且待新春花開暖。當經歷了最極致的嚴寒後,新春也將如約而至,寒極必暖,否極泰來,願你我都能守得住歲月,待到春暖花開之時。
  • 宋代文人畫開詩書畫結合先河
    中國繪畫從寫真發展到追求意境、意趣,為文人畫的孕育準備了土壤。到宋代,一批騷人墨客又以畫寄情,借物抒情,文人畫進入興盛期。 以蘇軾、文同、米芾父子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主張「以畫為心畫」,「不求形似」。他們都鄙棄對實物的如實描摹,不囿於傳統的畫理、技法,以意趣為宗,只憑才情性質信筆揮灑。
  • 愛梅詠梅畫梅----孫景照梅花國畫
    梅為花之最清,梅花有生氣、骨氣、清氣,其中清氣最能代表勳古代文人的價值取向。梅花以其一塵不染的本質,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是中國傳統文人清高貞潔、傲世獨立的人格寫照,受到古代士君子的喜愛,梅與蘭、竹、菊稱為「四君子」。
  • 竹盆景
    竹盆景,有的蒼古者,有的亭亭玉立者,也有的茂密團團者,皆以詩境畫意入境。竹盆景是立體的文人畫,幾杆瘦竹生長在折帶皴的湖石旁,元代大畫家倪雲林常以此景作母題來表現清高脫俗的精神,竹就是摹仿其大意。
  • 有趣的甲骨文字「竹」,竟然暗合後世文人水墨畫竹的精髓所在!
    因此,竹在很多的文人雅士心目中比其餘三君子要更加的可愛,因為梅的形態更多的是展示出的蒼老古拙,蘭的形態更多的是展示出的美人媚態,菊更多的是展示出的傲骨嶙峋,只有竹展示出的是清雅澹泊、隱逸澹然之態。那麼在中國的文人畫中,畫竹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葉!古人曾經說過:葉者,竹之精神所在,一筆一葉,葉葉生動,不板不凝,迎風飛舞,遇雨則垂,雨過則挺,皆葉之功。粗粗的翻看例來國畫中的水墨翠竹,幾乎不會見到有隻畫枯竹、不畫竹葉的作品!嗯,簡單的說了幾句關於"竹"的廢話,當然也不完全是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