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春分日,太陽從長安街正東方升起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攝影愛好者提前搶佔機位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昨天是春分,上午6時許,北京長安街西延線復興路上的一座過街天橋忽然擠滿了人。50多位攝影愛好者架著長焦鏡頭面朝東方靜候日出。攝影師告訴北青報記者,春分這天太陽從正東升起,會在長安街形成「長安街懸日」的景觀,而這座天橋擁有最好的拍攝角度。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昨天最佳的「懸日」拍攝時間只有15分鐘左右,為此,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至少在天橋上等了一個小時,有的攝影者甚至選擇了通宵守候。
復興路天橋成「懸日」拍攝勝地
「明天有沒有人和我一起去拍『長安街懸日』?」20日晚,一名攝影愛好者在微信群裡說,很快就有多名群員報名,大家約定,21日早上4點鐘,在長安街西延線復興路上的一處過街天橋會合。
在北京的很多攝影愛好者中,這座位於木樨地橋西邊的天橋已經成為一處「攝影聖地」,昨天上午5時30分左右,天還沒亮,北青報記者在攝影愛好者們提到的這座天橋看到,有30多個攝影愛好者已經支好三腳架,相機上安著長焦鏡頭對著東方。
辛先生是最早到達天橋的攝影者之一,4點多的時候他就已經支好了三腳架。「我來的時候只有兩個人,趕緊佔了個機位。」辛先生透露,最好的機位其實是在天橋中心點偏南的位置,而這個「小竅門」是他連續三年來多次來這裡拍攝後摸索出來的經驗。
攝影愛好者們想拍攝的,是一種被稱為「長安街懸日」的景觀。最早拍攝「長安街懸日」的攝影師陳海瀅告訴北青報記者,每年春分日,即3月21日這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此時在東西走向的長安街朝東望去,可以看到旭日懸在大街兩側的高樓大廈之間,形成「長安街懸日」的景觀。也就是說,每年只有兩次機會可以拍攝到這個景觀,而且「懸日」的形成對天氣的要求也很高,可謂「可遇不可求」。
陳海瀅說,他花了幾年尋找「長安街懸日」的最佳拍攝地,最後發現復興路的天橋是最理想的位置。
最年長拍攝者已74歲
上午6時許,天橋上已經陸陸續續聚集了50多位攝影者。6時17分,東邊的天空開始隱隱約約泛出粉紅,太陽的輪廓漸漸從雲層中透出。天橋上原本四處走動、互相交談的攝影者們統統回到了自己的機位上,一時間快門的「咔嚓」聲此起彼伏。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昨天到這處天橋拍攝的攝影愛好者,最年長的已經70多歲,最小的則是00後。
生於2002年的馮元迪如今還在讀高一,藍色衝鋒衣裡能看到校服領子。「拍完日出我還得去學校上課,7點20分到校,時間挺緊的。」馮元迪拍了拍停在天橋上的山地車,拍攝結束後他需要騎行30分鐘趕往學校。他表示,這次是他第二年來這裡拍攝「懸日」。
據了解,「懸日」的最佳拍攝時間只有15分鐘左右,為了這15分鐘,大部分攝影愛好者至少在附近守候了一個小時。1997年出生的薛清揚為了佔到一個合適機位,前一天晚上就在天橋附近的一間麥當勞過了通宵。「我家住在昌平,早上過來太遠,所以乾脆就通宵等在這裡了。」
除了年輕人,還有很多老年攝影愛好者焦急地等待「懸日」,74歲的陳阿姨是最後離開天橋的拍攝者之一,從5點到7點,陳阿姨在戶外站了兩個多小時,但仍舊很有精神,臨走前,她還在諮詢別人:「這個時間去天壇拍合適嗎?」
機位發現者曾考察長安街所有天橋
陳海瀅昨天上午也來到了天橋進行拍攝。「這座天橋是我2013年考察了長安街上所有天橋後找到的拍攝『懸日』的最佳地點,之後每年春分和秋分我都會過來拍日出,變成了一種儀式感。」
據陳海瀅介紹,「懸日」這一概念起源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由於曼哈頓街道較窄,在每年的5月和7月各會有一天能看見太陽「懸」在街邊的高樓與地平線形成的夾縫。他就是受「曼哈頓懸日」的啟發,決定尋找屬於北京的「長安街懸日」拍攝地,並最終找到了這個天橋上的「最佳拍攝點」。
「5年裡我拍了近10次,其實也想換地方,但是再也沒有找到更好的位置。」陳海瀅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座天橋的妙處在於東邊可以拍到木樨地橋與三裡河路高架橋。「橋的存在豐富了畫面的線條,而且讓車流顯得離太陽更近,視覺衝擊力更強。」
上午7時許,拍攝「長安街懸日」的攝影者們基本都完成了拍攝。「拍攝『懸日』對天氣要求很高,不能『不晴』,又不能『太晴』,不然不是拍不清楚,就是曝光過度,今天的天氣非常適合,相信大家都拍到了好片子。」陳海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