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預兆,也可能是我平日對娛樂新聞關注太少,《我不是藥神》在暑期檔橫空出世,而且剛一上線就勢不可擋,好評如潮,口碑炸裂,豆瓣評分高達9分。到底是什麼成就了這部現象級的影片?是什麼引發了普通觀眾的共鳴?又有哪些內容觸動了觀眾的神經?
有勇氣直面社會問題
不要以為徐崢主演就是喜劇,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有點沉重的現實題材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徐崢扮演的無權、無勢、無錢、婚姻失敗、社會最底層、油膩男、loser程勇,迫於生計,鋌而走險,幫助白血病人從印度走私仿製藥品的故事。
從無奈之舉,到藉機發跡,為逃避罪責而金盆洗手,再到情義為重重操舊業,鋃鐺入獄,提前釋放。圍繞這一故事發展脈胳,個體、群體、社會三條主線三個層面的故事交織著鋪陳開來,程勇大起大落的人生和心路歷程、貧困白血病人群體讓人無限同情的命運、現實和矛盾推進的醫療改革的路徑,任意一條,都能緊緊糾住觀眾的心。
看病難看病貴是現實困境,記憶中,好像沒有電影涉足過此類題材,《我不是藥神》倒是大大方方不遮不掩地提及,這份勇氣和擔當首先值得點讚。醫療資源稀缺和配置不均衡的結果是,很多人對看病難都有切身體會,對任何一個普通家庭而言,如果有人患上大病,說是滅頂之災也不為過,因病返貧、人財兩空的新聞屢見不鮮,所以,這樣一部透著濃濃社會責任感的電影,不僅直面了問題,而且還讓人看到苦難中的良知,暗夜裡的希望,也難怪觀眾會買帳。
小人物命運命運多舛
影片的敘述,從一個一個小人物切入,故事性更強,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黃毛」「劉思慧的女兒」「劉牧師」,都非常不幸的患上了白血病,他們不僅遭受著病痛的折磨,還無法支付高昂的進口藥費,他們無奈無力無聲掙扎,想要繼續活下去卻萬般艱難,或者說堪稱奢望。
走進影院的觀眾、在豆瓣上評分和點評的觀眾,多是城市裡的幸福一代,年紀輕輕受過良好的教育,心地單純而善良,從小在家人的呵護下長大,不知生活「不能承受之重」是為何物。看到在生死線上掙扎的病患所遭受的苦難,他們不能不為之動容,竟然,在他們無憂無慮地生活的每一天,在某些不知名的角落,有一群人那樣痛苦和絕望地在與命運抗爭。
另外,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們可能也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萬一,假設,自己遇此困境是否有能力應對?雖外表光鮮,但大多數人也是普通家庭背景,收入水平或許還拉低著當地平均工資水平,作為個體,拿什麼與命運抗爭?拿什麼給家人保障?
散場了,很多觀眾沒有動,我也沒有動,就那樣靜靜地坐著,看著巨幕上超長的字幕在一屏一屏滾動,心裡隱隱地焦慮和不安。
拷問良心和良知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被社會推著向前走的小角色,遇到大的社會問題,一般無能為力,畢竟改變世界的夢想只有少數精英才可以辦到。然而,人人心中都藏著一個英雄夢,一旦,一個普通人想用一己之力做些「不自量力」的事情,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程勇就是這樣一個小角色,他扛起了他扛不動、也本不該他一個人扛的責任,5年有期徒刑的代價讓人痛惜。當然,也正因於此,程勇這個人物性格更加豐滿了,他是有良知的,他也知道法律的底線,他也經歷過掙扎,他也放棄過,最後他還是選擇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黃毛」死後,他撕心裂肺地喊,「他才20歲,他想活下去,他有什麼罪?」「他有什麼罪?」這樣的畫面足以刺痛、震撼每一位觀眾的心靈。很多時候,很多人,也會遇到這樣的兩難選擇和無力改變的結局,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有勇氣堅持?
讓人欣慰的是,影片不僅揭示出了社會問題,最後還是留給了觀眾莫大的希望與正能量。
騙子「張教授」惟利是圖,在假藥市場縱橫多年,竟然被程勇感化,被捕後,守口如瓶沒有交代出程勇;前小舅子放下個人恩怨,在得知真相後,拒絕繼續辦理此案,名為「能力有限」,實則「心太軟下不了手」;醫改推進,「格列寧」藥列入醫保目錄,買不起高價藥的問題得以解決。
程勇個人雖然卑微,但做的事情卻頂天立地,非常人能及,「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他的光芒散發著溫暖,撫慰著芸芸眾生,或許,這也是此片被廣泛接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