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述說歷史、牧師會禮堂展現恢弘:坎特伯雷大教堂(完結篇)

2020-12-12 書蟲遊世界

從西南耳堂走出教堂,去欣賞一下這幢宏偉建築的外觀。西南耳堂背後就是垂直哥德式的哈利鐘樓。有意思的是西南耳堂的左上方多出一個小尖塔,與右邊並不對稱。查了一下,那是燭光塔,不知今夜會不會點亮一支大大的蠟燭為過往的行人指引方向(估計不會,還是覺得暗,而且也不夠高)。

由此向東望,可以看出東南耳堂的建築形式與教堂其它地方完全不同,半圓拱的窗戶和牆壁下部的雕刻連拱都是典型的羅曼式風格,大概是14世紀重建時保留下來的部分。

向西回到我們進教堂時走的西南門廊,在教堂建設之初,所有門廊壁龕都是空的,直到1860年代才聘請雕塑家西奧多·皮費佛(Theodore Pfyffers)創作53尊雕像填補進去。

西南門上方的四尊為坎特伯雷大教堂歷史上最重要的四位大主教,從左至右依次為:首任大主教奧古斯丁、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徵服英格蘭開創諾曼王朝後的首任大主教蘭弗朗克(Lanfranc,1005-1089)、被稱為「最後的教父和經院神學之父」的安瑟倫、支持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後來被瑪麗一世處死的託馬斯·克蘭麥(Thomas Cranmer,1489-1556)。

大門左側為奧古斯丁創立此教堂時的肯特國王埃塞爾伯特(thelberht of Kent,550-616)。沒有他皈依羅馬天主教後的支持,就不可能有這座大教堂的創建。右側為當時的王后貝爾莎(Bertha of Kent,565-601),據說她對奧古斯丁一行熱情款待,後來還收到了羅馬教宗格裡高利一世寄來的感謝信。

相比西南門的古人像,西門兩邊的雕像則是為當時活著的人而立。大門左側的兩尊是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和阿爾伯特親王(Francis Albert Augustus Charles Emmanuel,1819-1861),1860年代西奧多·皮費佛創作此雕像時正好當政。而大門右側的兩尊原本是什麼我們並不知道,但顯然在年久破損後並未照原樣複製,而是重新創作了現任國君伊莉莎白二世女王(Elizabeth II,1926-)和其夫菲利浦親王(Prince Philip,1921-)。

大教堂的西北方向,有個神秘的小院,門口的牌子上寫著:舊宮,門上掛著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盾徽。這裡是大主教在坎特伯雷的居所,看他在不在家,只要注意樓頂上掛沒掛主教的徽旗就知道了。

順教堂北牆向東,便來到教堂的大迴廊。

迴廊拱頂上布滿了古老的盾徽,記錄了坎特伯雷大教堂歷史上所獲的支持與保護。

花窗玻璃上的每個人物都有天使伴其左右。

迴廊圍合的草坪裡埋葬著曾在這裡供職或與大教堂關係密切的人物。

換個角度好好欣賞一下哈利鐘樓,斑駁的牆面應該是多次修補的結果。

迴廊正東是牧師會禮堂或叫議事堂,英文叫法為Chapter House。Chapter在英語中是章節的意思,House意為房子,據說最初神職人員開會時都是由領導先讀一個章節的教規,久而久之就把這個開會的地方稱為Chapter House了。我們以前看到的多為圓形且位於教堂東南方向採光較好的地方,而這裡的牧師會禮堂為長方形且位於教堂主體建築的北邊,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個。

禮堂很大很空曠,據介紹是英國最大的牧師會禮堂。

半圓拱形的屋頂用愛爾蘭橡木製成,裝飾極具英國晚期哥特風格特色。

東西兩頭的花窗製作於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其中東頭花窗描繪的是與坎特伯雷大教堂發展歷史關係最為密切的人物,包括前面提到過的貝爾莎王后、奧古斯丁大主教、肯特國王埃塞爾伯特、蘭弗朗克大主教、安瑟倫大主教、託馬斯·貝克特,以及「黑太子」愛德華、亨利八世等,右下角最後一位是當時的女王維多利亞。

西頭花窗描繪的則是與坎特伯雷大教堂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包括亨利二世的四個騎士刺殺貝克特大主教;以及亨利二世脫去上衣赤足跪在貝克特墓前,由教士在身後抽打以助其贖罪等場景。右下角最後一幅當然也與維多利亞女王相關,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女王加冕。

穿過牧師會禮堂北邊的一條通道,來到一片草坪,這裡有個古老的水塔,為12世紀所建。

此時的草坪上剛舉辦完一場婚禮,所有來賓都是盛裝出席。

新娘子是個美麗的黑珍珠,看到我遠遠地拍照,露出燦爛的笑容。

北邊有個遺址花園,曾是修道院宿舍所在地。

看這羅曼式的半圓拱,應該也是11世紀或者更早的建築遺蹟了。

換個角度看水塔、東北耳堂和旁邊的尖塔。

再往東走,感覺就要進入神職人員的生活區了。我們停住腳步,不再繼續探索,以免打攪到人家。

相關焦點

  • 妻子的一紙遺囑害慘了倫勃朗,阿姆斯特丹反差最大的兩座教堂
    山形牆上立著荷蘭19世紀著名雕塑家巴特·范·霍夫(Bart van Hove,1850-1914)製作的聖尼古拉斯雕像。聖尼古拉斯不僅是這座教堂的主保聖人也是整個阿城的保護神。走進教堂,能明顯地感覺到它與新教教堂的區別。華麗的裝飾仿佛將人帶到了義大利。整個教堂呈拉丁十字布局,十字翼中心點上方是巨大的圓形穹頂。
  • 坎特伯雷,英國宗教的歷史
    在坎特伯雷,這裡是肯特王國。羅馬人雖然走了,但是他們的精神回來了。公元597年,教皇派遣奧古斯丁來到不列顛尼亞。奧古斯丁第一站來到坎特伯雷,成功使肯特國王埃特爾伯特(Æthelberht)受洗為基督徒。奧古斯丁將坎特伯雷定為自己在英國傳教的主教座,並在此修建了大教堂與修道院,奧古斯丁也成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
  • 坎特伯雷一日遊攻略
    自從1170年託馬斯·貝克特殉道以來, 這座城市的大教堂就成為朝聖的主要焦點. 儘管自1012年國王卡努特人謀殺聖阿爾弗格以來, 這座城市就已經是朝聖目的地. 而14世紀的喬叟的經典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以朝聖者去到貝克特聖堂的旅途見聞為故事框架的.
  • 坎特伯雷一日遊攻略
    坎特伯雷是一座大教堂城市, 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坐落在坎特伯雷市的中心, 坎特伯雷市是英國肯特郡的地方政府區自從1170年託馬斯·貝克特殉道以來, 這座城市的大教堂就成為朝聖的主要焦點. 儘管自1012年國王卡努特人謀殺聖阿爾弗格以來, 這座城市就已經是朝聖目的地. 而14世紀的喬叟的經典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以朝聖者去到貝克特聖堂的旅途見聞為故事框架的.
  • 約克大教堂-3:登頂俯瞰古城、入地探尋小鬼,走進無柱的神奇禮堂
    上去後讓我們換個角度俯瞰這座教堂和整個約克。首先看看西塔,兩座塔樓高60米,是1433-1472年增建的,比西側主立面上的其它部分晚了一百年左右,因此風格上也由盛飾哥德式變成了垂直哥德式。如果你在西側教堂外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兩座塔樓的石材顏色比下方的其它部分要淺,窗戶也比下方的更修長。
  • 坎特伯雷的前世今生
    公元四世紀的時候,經過君士坦丁大帝允許,基督教被傳到英國,而傳道士們選擇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靠近東南海岸、座落於肯特大平原的坎特伯雷。後來,古羅馬人走了,不列顛島又恢復了小國割據局面,肯特王國以坎特伯雷為首都建立起來,但是基督教沒有隨著古羅馬帝國離開。
  • 離開英國之前,我想邀請你順路去看看坎特伯雷大教堂,它很漂亮
    坎特伯雷和多佛爾一樣,是英國知名的歷史小鎮,而且兩個小鎮位於同一個方向,相距也不是很遠,如果你要從英國乘坐遊輪去法國,那麼這個地方也是順路。從倫敦乘坐火車到坎特伯雷耗時1小時,每天的車次很頻繁,基本上1個小時就有一趟車出發。
  • 凝聚澳大利亞歷史的聖詹姆斯教堂與聖瑪麗大教堂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雪梨歌劇院最終成為現代建築史上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雪梨歌劇院不僅是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雪梨的靈魂。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雪梨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採。從遠處望去,雪梨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著所有人的音樂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
  • 英國羅切斯特大教堂尖頂為藍光照亮,作為「不間斷禱告的標誌」
    同時,大教堂主任牧師(譯註:Dean,為教堂領導人,在天主教中僅次於主教,在聖公會中既是教區主教)菲利普·黑斯科斯(Philip Hesketh)博士指出,藍色也是英國國民保健署的顏色作為我們對那些焦慮、痛苦和喪親者不斷禱告的標誌,大教堂的尖頂被點亮為藍色。」根據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約克大主教最新指導的要求,鑑於這場大流行病期間暫停公共敬拜,羅切斯特大教堂已經取消了日常敬拜服務。
  • 英國王冠上傳奇的紅寶石最早的所有者,就長眠於這座教堂裡
    和歐洲許多教堂一樣,坎特伯雷大教堂也是許多主教、國王和英法百年戰爭中名人的長眠之所。教堂東頭聖三一小教堂南北兩側各有一座華麗的墓穴,北邊是亨利四世夫婦之墓,南邊是「黑太子」愛德華的墓穴。順教堂北牆向東出來就是大迴廊(Cloister)。迴廊和座堂議會樓/牧師會禮堂(Chapter house)是修道院生活的中心。Chapter在英語中意為「章節」,起初神職人員開會時都由領導先誦讀一個章節的教規,久而久之開會的地方就被稱為「Chapter house」了。
  • 這樣一個教堂,展現了英國古典主義,這也是英國最著名的大教堂!
    導語:在英國有這樣一個建築,完美的展現英國的古典主義。而查爾斯王子的那場盛大的婚禮就是在這裡舉行,也讓這個教堂世界矚目,這是聖保羅大教堂。這是一個世界最頂級的教堂,而且也是世界五個大教堂之一,每天都吸引著遊客。
  • 周末逃離倫敦,坎特伯雷Canterbury周末一日遊
    奧古斯丁也成為了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駐地坎特伯雷大教堂。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宗教地位很高,相當於英國地區天主教的領導者。因此,坎特伯雷就漸漸演變成為了英國的宗教首都。原為坎特伯雷一個著名家族的私人住宅花園,所在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期。如今成為當地著名的公共休閒花園。
  • 紐西蘭擬用硬紙筒搭建「紙教堂」 可容納700人
    紐西蘭南島最大城市克賴斯特徹奇打算用硬紙筒建造一座教堂,臨時替代遭去年地震損毀的標誌性建築克賴斯特徹奇大教堂,作為當地居民希望的延續。  紙做衣  克賴斯特徹奇去年2月遭遇強震,185人遇難,有131年歷史的地標建築大教堂損毀。隨後,大教堂的重建進入規劃設計階段。
  • 水晶大教堂事工創辦人羅伯特•舒樂牧師逝世
    當地時間4月2日上午11時59分,羅伯特•舒樂的孫子博比•舒樂(Bobby Schuller)發布了關於舒樂牧師辭世的完整聲明。因為創辦美加州最大基督教事工之一「水晶大教堂」及主持電視節目「權能時間」,羅伯特•舒樂及舒樂家庭在美國基督教界曾頗受歡迎及關注。美東時間2日上午10時23分,美聯社經過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報導了舒樂牧師離世的消息。
  • 遊羅馬唯一的國家教堂——聖母與殉教者教堂
    在我家附近有一個非常宏大而且很特別的教堂,叫聖母與殉道者教堂。,收藏很多世界級的藝術品,雕塑和繪畫,所以是去義大利旅遊必去景點,而我有幸每天都可以到此一遊,現分享給各位。 樸實無華的外觀,圖一,從小門往裡面走,會看到一個巨型雕像,圖二,這個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俐略雕像,作者是華人科學家李政道先生,這雕像是中國贈送的,旁邊還有個小小的伽俐略紀念館。
  • 聖瑪麗大教堂,澳大利亞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築
    聖瑪麗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位於海德公園的對面,是雪梨大主教的所在地,被稱為澳大利亞天主教堂之母。是澳大利亞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築,教堂內部可以免費自由參觀,一進入教堂,立刻就會被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所感染。
  • 聖保羅教堂——一座以青石為主要建材的哥德式大教堂
    一九一三年拆除舊房,準備重建教堂。負責建造該堂的是該堂會長季盟濟,他從美國一位聖公信徒那裡徵募到一筆捐款,這位信徒的兒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他為了紀念他的兒子而捐了這筆款子。聖保羅教堂按教堂形式設計,由金陵大學建築工程師齊兆昌監造。由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全部建築費用包括設備為一萬二千美元,折當時幣四萬八千銀元。於一九二三年落成,並正式命名聖保羅堂。舉行了隆重的祝聖典禮。
  • 英國坎特伯雷大教堂、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和聖馬丁教堂
    坎特伯雷大教堂、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和聖馬丁教堂,位於英格蘭東南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市。屬於有「英格蘭花園」之稱的肯特郡。公元597年,傳教士奧古斯汀受教皇的委派,從羅馬赴英國傳教。他在四十名修士的伴隨下,來到作為薩克遜人的肯特王國都城的坎特伯雷。
  • 三種哥德式匯集一處,這座教堂堪稱英國哥特建築的教科書
    約克大教堂全稱約克聖彼得主教座堂。整個建築長160米寬68米,是北歐最大的中世紀哥德式教堂。要知道,英國國教在英格蘭境內分成兩個教省,各有一位大主教,南省的座堂在坎特伯雷,其主教地位排第一,北省的座堂就是這個,其主教地位排第二,高於倫敦等所有教區主教。
  • 恢弘肅穆的雪梨聖瑪麗大教堂巡禮
    恢弘肅穆的雪梨聖瑪麗大教堂巡禮聖瑪麗大教堂建於雪梨第一個天主教堂的舊址,是雪梨天主教社區的精神家園。是澳大利亞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築,是雪梨大主教的所在地。聖瑪麗大教堂[1-3] 始建於1821年,而天主教神父正式來到澳大利亞是在1820年,因此聖瑪麗大教堂又被稱為澳大利亞天主教堂之母(Mother Church of Australian Catholicism)。1865年修建中的大教堂毀於大火。重建工程於1865年開始,耗時60多年,於1928年完成。1998年至2000年,加修教堂的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