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百萬比例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覆被地圖集》正式出版發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圖集編輯委員會顧問徐冠華15日在北京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中國土地覆被乃至地理學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
    徐冠華說,這部以中、英雙語出版的地圖集歷時6年完成,24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編制。這是全球首部土地覆被地圖集,完整地記錄了近20年中國地表覆被量與質的演變過程。
    土地覆被是指陸地某一空間地點上所存在的植被及其他特質,如森林、草地、作物、水體、土壤等。從原始的刀耕火種開始,人類就啟動了改變地球表面的進程,土地覆被成為人類改變自然的縮影。
    「通過遙感監測某一時刻地表土地覆被信息,可以記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改變地球表面特徵的空間格局。」地圖集主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吳炳方說。
    早期觀測能力不足,人們難以記錄地球表面劇變。中國科學家通過近20年項目研究積累,建立了既符合國際土地覆被分類標準,又切合中國土地覆被特徵的6個一級類和40個二級類的分類系統。他們基於這個分類系統完成了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個時期的中國土地覆被數據集。
    「這是世界上監測範圍最大、精度最高、序列最長的數據集。」吳炳方說,數據集採用了12691景30米解析度光學數據,63796景中低解析度遙感數據,827景微波數據。數據集經過11萬餘個全國土地覆被地面實測樣點數據的校驗,3萬餘個獨立地面樣點的精度驗證,並得到全國31個省市區環保部門的確認。
    吳炳方特別介紹了2010年土地覆被數據,基於國產環境衛星數據自動化大規模處理超算平臺,一級類系統平均精度達到94%,二級類系統平均精度達到86%,「這是中國自主遙感數據綜合應用的重要實踐」。
    專家認為這部地圖集至少有兩方面重要作用。其一,隨著中國經濟與城鎮化快速發展,人類活動給生態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地圖集有助於人們掌握土地覆被類型與參數的時空變化規律,制定相應的生態建設策略;其二,地圖集為後續中國「全球變化與應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多個時間節點的基礎信息支撐,展示了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積極態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