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霸佔」江戶時期,「以武為本」的理想為何變為「文武兩道」?

2021-01-09 讀史閱世

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是日本歷史上武家封建的最後一個時代。在中國有關抗日的歷史影片或者抗日神劇裡,我們看到的日本人的大都手裡拿著或者腰上別著日本刀。刀身又長又彎,有點像死神的鐮刀,只不過死神鐮刀的劍柄要長上許多。

而「切腹自盡」,「效忠天皇」更是聽得人耳朵都起繭子了。其實從中世紀到近代,日本一直都是武士國家 直到明治天皇為止,日本武士統治了日本800多年。在江戶時期之前也包括江戶時期,武士階級一直都是作為統治階級管理著日本人民,而在德川家康以新的統治者身份執政後,也就到了江戶時期。

德川家族是靠武力發家,而當時的社會體制也仍然以武力作為基礎,但是統治者卻開始要求民眾習文,還為此制定專門的律例檄文。日本武士大家族也紛紛開始要求自己的子弟習文,甚至還留下了「夜以繼日,手不釋卷」的家訓。那麼,為什麼到了江戶時代就從以武為本變成了文武兩道呢?

一、逐漸安定的社會提供給「文武兩道」舞臺

1.戰國時期是一個過渡階段

日本的戰國時期是一個複雜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動蕩的社會轉型時期。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應仁之亂拉開了這場戲劇的第一幕。應仁之亂是日本室町幕府時代的封建領主間的內部爭鬥。室町幕府作為鎌倉幕府的後繼人,繼承的權利的同時,也接受了鎌倉幕府時期生出的「陳勝吳廣」。

鎌倉幕府的建立,意味著貴族掌權的時代已經結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成為可能,社會底層人民紛紛揭竿起義,社會不得安寧,所以室町幕府的根基一開始就不穩固。從在京都開設幕府掌權到應仁之亂爆發之前,100多年間,整個日本將近一半的時間都處於叛亂和動蕩之中。

隨著中央政府權力的持續弱化和地方勢力的崛起,宮廷中的鬥爭和地方上的角逐都日漸激烈。終於在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東西軍」交戰。

斡旋十年。到了戰爭後期,兩方都饒有默契的選擇了大面積火攻,大火一直從北面的燒到京都的二條大街,繁榮數百年的王城化為廢墟,可是雙方誰都沒有獲得壓倒性的優勢,誰也沒有討到好處。

最後,在決定性戰爭中——相國寺戰役,雙方依舊以命相博,卻仍舊沒有分出真正意義上的勝負,只留下了「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混亂中一股新生的勢力悄悄撕開了大名籠罩下的陰翳,開始崛起,而這場戰亂也削弱了幕府將軍,守護大名和莊園貴族的力量,室町幕府也遭到重創,無法再掀起風浪,自此,日本進入了新興的大名也就是各大封建主之間的混戰的戰國時期。

而江戶時代處在戰國之後的時期,經歷動蕩社會的人民再也經受不住「武力」,「以文治國」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2.太平盛世下,「武」治失效

對武士們來說,他們崇尚的是「弓馬之道」,認的那是「彎弓射大雕」的勇士氣魄,是把為所效忠的主獻出生命視為崇高的道德典範的。他們看不起文人身上的的書卷氣,也不屑文人謹小慎微,三思慎獨的特點。但是隨著政權的建立,社會的穩固,武家政權的弊端也就顯露出了。

因為太平盛世並不需要通過武力讓人臣服,甚至武力鎮壓在有的時候還會引起暴亂,反而適得其反。政治統治需要許多「文」力,看過《甄嬛傳》的大約都知道,權謀鬥爭靠的是拐彎抹角。許多武士才真正意識到文道的重要性。

也就有了後來的「不知文道,武道終不得勝利」,這個時期的武士逐漸學習「文道」 文武兩道的思想開始萌芽。

二、日本毗鄰繁華的中國,是「文武兩道」表演舞臺上的配樂

1.大化改新為文武兩道的實行鋪路

大化改新是日本學習隋唐制度對本國的體制改革也正是這一項改革,讓日本從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

孝德天皇從小就愛看中國古籍,崇拜中國的三皇五帝,嚮往著堯舜禹的先賢帝王風範,他也崇拜中國秦王朝的秦始皇,漢王朝的漢武帝、隋王朝的隋文帝、以及同時期的唐文帝等,對中國的繁榮富強更是非常豔羨。

這位皇帝心中的標榜要麼是有一番大建樹的開國皇帝,要麼是開創盛世的帝王。就像《傳聞中的陳芊芊》裡所說,生在王家的孩子,但凡有些志向的,都曾想過希冀自己可以成為那個在繼任大典上「天門大開,日月同輝」的賢明君主。

於是,他不僅派遣唐使去中原王朝的學習,還總結了前幾代天皇與中國往來所帶回來的成果,頒布了《改新之詔》,對日本進行了徹底的革新,甚至把唐王朝的模式完全復刻過來。他以《尚書》中的「施教化,大治天下」改年號為「大化」,所以這次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之後,日本建立了文人政府,一定程度對日本的「武道」起到了壓製作用,但是這也意味著它站在日本根深蒂固的尚武傳統的對立面。所以在「文治」還未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時候就被掰扯斷了。

社會的動蕩不堪,莊園經濟的興起,日本政權再次落回到武士們手中,日本又重新變成了武家統治的社會。儘管如此,大化改新仍是日本實行文武兩道不可或缺的一步。

2.朱子學的傳入讓路上多了盞長明燈

在江戶時期由於日本當時的社會結構和中國基本類似,而當時的統治階級也明白「武」可以治亂世,但不能安於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使社會保持相對穩定,統治者把朱子學作為「官學」,其中所提倡的倫理觀、道德觀都被用來教育民眾。

日本儒學家將朱子學與日本原有的武士道和神道相融合,逐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從此,朱子學不僅成為了修身齊家的理論,還成為治國平天下的武器。這個時期的文武之道中出現了仁義之道一說,認為文武是實現仁義的工具。這個時候,文武兩道的基本已經形成雛形。

三、統治階級的審時度勢,將泥濘路鋪上了鵝卵石

1.推古天皇撿了鋪路石子

這位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也是東南亞最早的女統治者對日本的發展功不可沒。她在位期間,以聖德太子為中心,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稱「推古朝改革」。

聖德太子在這樣的一位女帝的攝政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依次制定了十二階、十七條憲法,完備法律,軍事條例。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

在此之前,日本向中國派遣使者都是作為一種臣屬關係,希望求得國家政權的正統性。但這次小野妹子的出使,是第一次以獨立的國家的身份去和中原王朝的進行文化交流。自此日本開啟了向隋唐學習慢慢長路。

2.德川家康將鵝卵石鋪在路上

德川家康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他自小就好學,喜歡讀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經典史籍,所以他掌政的時候大力提倡文治,打擊佛教,發展中國的儒家學說。

他還建立了幕僚體制,在諸侯割據,大名爭奪激烈的情況下實現了全國統一,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推向了一個新的時期。

而原本只需要參加軍事鬥爭,即使目不識丁也可以建功立業的武士們,被分配到了幕府的各個部門,為了能夠做到在其位謀其職,他們不得不學習各種技能,「文武」天平已經向左傾斜。於是,儘管後來的武士依舊佩刀,但已經不再是為了武力解決鬥爭,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地位權利的象徵。

總語

由於地域的限制,日本這個面積狹小的島國在古時候始終是歷史文明進程中的緩慢前進者。可是後來的日本卻向我們展示著這個國家驚人的力量。

無論是大化改革,明治維新還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文武兩道,都緊緊的抓住了時代的脈絡,就像提前知道了似的,它的我每一次大的變革都穩穩的踩在那個節點上。從公元700年起,一直到現在都是世界第二梯隊的領頭羊,而後的任何一個時

代,強國代表裡都少不了日本的身影。

日本對外國先進文化的吸收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可比擬的。它從《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裡的從那個接受魏倭王金印的蠻夷部落到隋唐時期搬著小板凳學習,一直到後來黑船事件之後,它又學習美國,當我們中國還在「師夷長技以夷師」的時候,日本眼睛眨都不眨的把那些比它先進的文明完全學過來了。

脫日入唐,脫歐入亞,說幹就幹。但是這個國家也很神奇,雖然誰厲害它就學誰,當別的國家還在為傳統還是變革爭執的時候,它就已經大刀闊斧的改完了,但神奇就神奇它這樣搞了一通之後,你還覺得這個國家非常保守而且傳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參考文獻:

《日本書紀》

《漢書》

《古事紀》

相關焦點

  • 以日本江戶時期為背景的動漫!
    雖然這麼一本正經地科普了,但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接下去要盤點的動漫雖或多或少地借用了江戶時期這個時代的背景,但誰也沒法證明其實他們真的只是藉此名號一用或者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這樣的故事……《銀魂》「『武士之國』我們的國家被這麼稱呼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正如故事中這句話所說,因為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 忠臣藏:江戶47武士復仇記,緣何成為「日本男子漢終極美學」?
    忠臣藏的全名為「大石內藏助」,是一位生活在江戶時代赤穗藩的武士,他和46位武士同伴為了給遭受不公待遇的藩主復仇,毅然衝入「仇人」吉良上野介家中,用利刃將其殺死以獻祭藩主。47位武士雖然在打鬥中全身而退,最終還是難逃切腹結局。過去的幾百年間,「47武士復仇記」被無數次地傳頌,以他們為主題的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數不勝數。
  •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也!日本武士為何要切腹謝罪?
    所謂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也。 ——三島由紀夫《葉隱》 ​在電影《最後的武士》中,湯姆· 克魯斯飾演的美國南北戰爭英雄納森被請到日本。此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明治天皇欲訓練一支現代化軍隊,廢除傳統而古老的武士道,納森便被賦予這一重任。
  • 日本武士興亡史:江戶時代的武士
    歷史之謎探究會編輯出版的《江戶武士的從早到晚》認為,旗本和御家人的區別有以下四點:一是武士的等級,旗本是作為侍的騎兵,御家人是作為徒的步兵;二是謁見將軍的資格,旗本有謁見將軍的資格,御家人則沒有。旗本大部分是中級武士,御家人基本上屬於下級武士。旗本年收入最軍高者9990餘石,千石以上者834人,500石以上者842人,最低者只有20俵。御家人收入最高的240石,大多數在100石以下,最低者只有薪金4兩和一人的口糧。據江戶幕府中期的史料,旗本的家祿大多數在500石(俵)以下,御家人平均不足50俵。可見,旗本和御家人,雖然身份特殊,但是經濟收入並不高。
  • 武士的「樂趣」,古代日本為何會興起「眾道之風」?
    在江戶時期的正史上,德川家光是一代明君,但在野史上,德川家光的性向是被學者討論很多的事件,有很多史料表明德川家光有可能雙性戀,更甚者是同性戀,如此高位的人都會有同性戀傾向,為眾道現象的愈演愈烈地發展提供了基礎。
  • 徽行跡憶 江戶時期的日本古宿場之旅
    |徽行跡憶第28期|憶行旅人生江戶時期的日本古宿場之旅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武士的完美典範存留在講述英雄戰鬥和其他成就的多姿多彩的故事中,這使武士的形象永垂不朽,並鼓舞著後世的日本士兵。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日本武士被稱為"侍"、"武士"或"武",這些名詞反映出日本軍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和特徵。
  • 飲食、娛樂與工作:從單身赴任武士日記,看一幅幕末江戶風情圖
    在以江戶時代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影視劇中,我們通常可以看到將軍、大名們的生活樣貌,但是,那些處在武士階層金字塔底端的下級武士們,在江戶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飲食起居會如何安排?工作之餘,又有哪些娛樂活動呢?
  • 穿越到江戶時代 體驗地道的日本武士生活
    有祭奠江戶時代初代將軍的世界遺產日光東照宮,有保留了武士盛世江戶時代驛站城鎮昔日景象的大內宿,還有內戰中終結江戶時代的最終戰場鶴城。這條日本文化特色濃鬱的「武士之旅」帶您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江戶時代的文化歷史。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江戶時期(1603-1868)被譽為日本繪畫的黃金年代,德川家康(1543-1616)在1603年於江戶建立了幕府政權,幕府為鞏固權力分封領地予諸侯(大名),諸侯的居城也成為商業與文化的重心,號稱三都的江戶、京都與大阪成為商品經濟流通的樞紐,繁榮至今。
  • 德川家康的遠大理想:由窮鄉僻壤搖身變成日本中心的水都江戶
    摘要:德川家康的遠大理想:由窮鄉僻壤搖身變成日本中心的水都江戶江戶,現今日本中心東京都的前身,自德川家康來到此地,隨後建立德川幕府以來,便開啟了此地繁榮的景觀。歷經四百年的歲月,雖然地名有所更迭,但至今仍不改其為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題外話,文化中心是在江戶末期才建立)追溯江戶時代長達兩百六十多年的漫長歲月,就可以觀察到江戶雖然是由武士所創建的城市,但末曾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這裡指的是還叫江戶時末經歷過戰火,改名東京後經歷過戰火洗禮)。而江戶隨著歲月流逝,社會的主導權也逐漸轉移到平民手中。
  • 荷爾蒙旺盛的武士之城竟是衛生模範,江戶崛起原因除了位置還有啥
    當同時期的倫敦、巴黎亦或是米蘭還在困擾十萬人的如廁產出物問題時,江戶的屎都實現了它們的屎生價值,不是在化糞池散發魅力,也不是灑在大街萬人踩,而是從一種黃色變成了另一種黃色。不要震驚,想要屎,得花錢,這是江戶周圍農民的常識,為了獲取質優價廉的肥料,他們必須得像這些人肉肥料機支付一筆買屎錢。這不僅降低了農民在肥料上的費用支出,也使得城市的衛生系統得到了優化。
  • 為何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
    且日本武士刀常被認作日本「武士之魂」,象徵著日本武士道精神。一、武士刀的起源與發展日本刀的發展,經歷了多個時期,主要從平安時期開始,在此之前皆稱為上古刀。自平安後期開始,日本武士刀發展經歷了鎌倉時期,南北朝時期,室町時期,江戶時期,至江戶時期開始,日本武士刀形制上逐漸定型,流傳至今。日本武士刀自平安後期開始。
  • 豆瓣9.3,這部唱著嘻哈的武士動畫,簡直帥爆了
    那麼《混沌武士》到底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呢?故事背景設定在江戶時代,男主角無幻和仁是無業的浪蕩武士,二人一開場就面臨被砍頭的險境——怎麼回事?這還要從頭說起。然而那個武士居然是..咳咳,不多說了,請大家移步自行觀看——也許有的小夥伴會有疑問,現如今新番和好看的動畫層出不窮,為什麼要看這麼一部已經「上了歲數的」老動畫呢?別急,聽我給你細細道來。
  • 江戶時代,享受特權的日本武士,卻無法觀賞平民喜聞樂見的表演
    摘要:江戶時代,享受特權的日本武士,卻無法觀賞平民喜聞樂見的表演江戶時代,日本武士在享受特權的同時,同樣受困於特權帶來的不便。德川幕府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嚴格控制著武士的生活,衣食住行全都在幕府掌握中。
  • 日本江戶時代,武士可按規定替上位者復仇,但違反規定後果嚴重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武士可按規定替上位者復仇,但違反規定後果嚴重在日本社會從戰國時代過渡到江戶時代後,對於武士的行為規範,有了全新的要求。雖然武士作為士族享有諸多特權,但隨著和平時代的將領,無仗可打的武士快速進入墮落階段。
  • 《蟬時雨》:江戶時代,日本武士的愛恨情仇
    《蟬時雨》講述了江戶時代,一位下層武士的愛恨情仇,對於了解日本武士這個職業,了解江戶時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社會的身份地位差距明顯文四郎的父親助左衛門是一個小藩的下級武士,地位比較低,薪資也沒有多少,但還足以養家。可是不久之後,他就涉及到了藩內的權利鬥爭,被判處切腹。自此,文四郎的家庭也陷入了困頓之中。
  • 江戶時期的日本古宿場之旅——中山道、馬籠篇
    17世紀的江戶時代,德川幕府以江戶(現在的東京)的日本橋為中心,修築了數條呈放射狀的交通要道。
  • 江戶時代末期,肥前藩為何能脫穎而出?債務糾紛惹的禍
    摘要:江戶時代末期,肥前藩為何能脫穎而出?債務糾紛惹的禍江戶時代末期,肥前藩是倒幕的中堅力量之一,不過在更早之前,肥前藩一度陷入危險的財政危機,讓剛剛上任的藩主鍋島直正束手無策,堂堂一個30萬石的大名因為錢的問題,不得不破釜沉舟,想盡辦法解決債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