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是日本歷史上武家封建的最後一個時代。在中國有關抗日的歷史影片或者抗日神劇裡,我們看到的日本人的大都手裡拿著或者腰上別著日本刀。刀身又長又彎,有點像死神的鐮刀,只不過死神鐮刀的劍柄要長上許多。
而「切腹自盡」,「效忠天皇」更是聽得人耳朵都起繭子了。其實從中世紀到近代,日本一直都是武士國家 直到明治天皇為止,日本武士統治了日本800多年。在江戶時期之前也包括江戶時期,武士階級一直都是作為統治階級管理著日本人民,而在德川家康以新的統治者身份執政後,也就到了江戶時期。
德川家族是靠武力發家,而當時的社會體制也仍然以武力作為基礎,但是統治者卻開始要求民眾習文,還為此制定專門的律例檄文。日本武士大家族也紛紛開始要求自己的子弟習文,甚至還留下了「夜以繼日,手不釋卷」的家訓。那麼,為什麼到了江戶時代就從以武為本變成了文武兩道呢?
一、逐漸安定的社會提供給「文武兩道」舞臺
1.戰國時期是一個過渡階段
日本的戰國時期是一個複雜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動蕩的社會轉型時期。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應仁之亂拉開了這場戲劇的第一幕。應仁之亂是日本室町幕府時代的封建領主間的內部爭鬥。室町幕府作為鎌倉幕府的後繼人,繼承的權利的同時,也接受了鎌倉幕府時期生出的「陳勝吳廣」。
鎌倉幕府的建立,意味著貴族掌權的時代已經結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成為可能,社會底層人民紛紛揭竿起義,社會不得安寧,所以室町幕府的根基一開始就不穩固。從在京都開設幕府掌權到應仁之亂爆發之前,100多年間,整個日本將近一半的時間都處於叛亂和動蕩之中。
隨著中央政府權力的持續弱化和地方勢力的崛起,宮廷中的鬥爭和地方上的角逐都日漸激烈。終於在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東西軍」交戰。
斡旋十年。到了戰爭後期,兩方都饒有默契的選擇了大面積火攻,大火一直從北面的燒到京都的二條大街,繁榮數百年的王城化為廢墟,可是雙方誰都沒有獲得壓倒性的優勢,誰也沒有討到好處。
最後,在決定性戰爭中——相國寺戰役,雙方依舊以命相博,卻仍舊沒有分出真正意義上的勝負,只留下了「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混亂中一股新生的勢力悄悄撕開了大名籠罩下的陰翳,開始崛起,而這場戰亂也削弱了幕府將軍,守護大名和莊園貴族的力量,室町幕府也遭到重創,無法再掀起風浪,自此,日本進入了新興的大名也就是各大封建主之間的混戰的戰國時期。
而江戶時代處在戰國之後的時期,經歷動蕩社會的人民再也經受不住「武力」,「以文治國」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2.太平盛世下,「武」治失效
對武士們來說,他們崇尚的是「弓馬之道」,認的那是「彎弓射大雕」的勇士氣魄,是把為所效忠的主獻出生命視為崇高的道德典範的。他們看不起文人身上的的書卷氣,也不屑文人謹小慎微,三思慎獨的特點。但是隨著政權的建立,社會的穩固,武家政權的弊端也就顯露出了。
因為太平盛世並不需要通過武力讓人臣服,甚至武力鎮壓在有的時候還會引起暴亂,反而適得其反。政治統治需要許多「文」力,看過《甄嬛傳》的大約都知道,權謀鬥爭靠的是拐彎抹角。許多武士才真正意識到文道的重要性。
也就有了後來的「不知文道,武道終不得勝利」,這個時期的武士逐漸學習「文道」 文武兩道的思想開始萌芽。
二、日本毗鄰繁華的中國,是「文武兩道」表演舞臺上的配樂
1.大化改新為文武兩道的實行鋪路
大化改新是日本學習隋唐制度對本國的體制改革也正是這一項改革,讓日本從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
孝德天皇從小就愛看中國古籍,崇拜中國的三皇五帝,嚮往著堯舜禹的先賢帝王風範,他也崇拜中國秦王朝的秦始皇,漢王朝的漢武帝、隋王朝的隋文帝、以及同時期的唐文帝等,對中國的繁榮富強更是非常豔羨。
這位皇帝心中的標榜要麼是有一番大建樹的開國皇帝,要麼是開創盛世的帝王。就像《傳聞中的陳芊芊》裡所說,生在王家的孩子,但凡有些志向的,都曾想過希冀自己可以成為那個在繼任大典上「天門大開,日月同輝」的賢明君主。
於是,他不僅派遣唐使去中原王朝的學習,還總結了前幾代天皇與中國往來所帶回來的成果,頒布了《改新之詔》,對日本進行了徹底的革新,甚至把唐王朝的模式完全復刻過來。他以《尚書》中的「施教化,大治天下」改年號為「大化」,所以這次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之後,日本建立了文人政府,一定程度對日本的「武道」起到了壓製作用,但是這也意味著它站在日本根深蒂固的尚武傳統的對立面。所以在「文治」還未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時候就被掰扯斷了。
社會的動蕩不堪,莊園經濟的興起,日本政權再次落回到武士們手中,日本又重新變成了武家統治的社會。儘管如此,大化改新仍是日本實行文武兩道不可或缺的一步。
2.朱子學的傳入讓路上多了盞長明燈
在江戶時期由於日本當時的社會結構和中國基本類似,而當時的統治階級也明白「武」可以治亂世,但不能安於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使社會保持相對穩定,統治者把朱子學作為「官學」,其中所提倡的倫理觀、道德觀都被用來教育民眾。
日本儒學家將朱子學與日本原有的武士道和神道相融合,逐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從此,朱子學不僅成為了修身齊家的理論,還成為治國平天下的武器。這個時期的文武之道中出現了仁義之道一說,認為文武是實現仁義的工具。這個時候,文武兩道的基本已經形成雛形。
三、統治階級的審時度勢,將泥濘路鋪上了鵝卵石
1.推古天皇撿了鋪路石子
這位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也是東南亞最早的女統治者對日本的發展功不可沒。她在位期間,以聖德太子為中心,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稱「推古朝改革」。
聖德太子在這樣的一位女帝的攝政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依次制定了十二階、十七條憲法,完備法律,軍事條例。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
在此之前,日本向中國派遣使者都是作為一種臣屬關係,希望求得國家政權的正統性。但這次小野妹子的出使,是第一次以獨立的國家的身份去和中原王朝的進行文化交流。自此日本開啟了向隋唐學習慢慢長路。
2.德川家康將鵝卵石鋪在路上
德川家康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他自小就好學,喜歡讀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經典史籍,所以他掌政的時候大力提倡文治,打擊佛教,發展中國的儒家學說。
他還建立了幕僚體制,在諸侯割據,大名爭奪激烈的情況下實現了全國統一,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推向了一個新的時期。
而原本只需要參加軍事鬥爭,即使目不識丁也可以建功立業的武士們,被分配到了幕府的各個部門,為了能夠做到在其位謀其職,他們不得不學習各種技能,「文武」天平已經向左傾斜。於是,儘管後來的武士依舊佩刀,但已經不再是為了武力解決鬥爭,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地位權利的象徵。
總語
由於地域的限制,日本這個面積狹小的島國在古時候始終是歷史文明進程中的緩慢前進者。可是後來的日本卻向我們展示著這個國家驚人的力量。
無論是大化改革,明治維新還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文武兩道,都緊緊的抓住了時代的脈絡,就像提前知道了似的,它的我每一次大的變革都穩穩的踩在那個節點上。從公元700年起,一直到現在都是世界第二梯隊的領頭羊,而後的任何一個時
代,強國代表裡都少不了日本的身影。
日本對外國先進文化的吸收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可比擬的。它從《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裡的從那個接受魏倭王金印的蠻夷部落到隋唐時期搬著小板凳學習,一直到後來黑船事件之後,它又學習美國,當我們中國還在「師夷長技以夷師」的時候,日本眼睛眨都不眨的把那些比它先進的文明完全學過來了。
脫日入唐,脫歐入亞,說幹就幹。但是這個國家也很神奇,雖然誰厲害它就學誰,當別的國家還在為傳統還是變革爭執的時候,它就已經大刀闊斧的改完了,但神奇就神奇它這樣搞了一通之後,你還覺得這個國家非常保守而且傳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參考文獻:
《日本書紀》
《漢書》
《古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