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歷經兩年左右時間的施工,備受珠海市民關注的板樟山新增隧道正式通車。新增的兩條機動車隧道與既有的兩條隧道形成雙向八車道的隧道體系,日通行量從4萬輛次提升到15萬輛次,將大大改善迎賓路南北交通瓶頸的問題,有效緩解主城區的交通壓力。
長度不過1200多米的新增隧道,相對眼下珠海在建的隧道,也許並不出挑。但對於老珠海人來說,板樟山隧道意味著「黃金通道」,對於珠海的交通路網建設更是意義非凡,不僅縮短了拱北與香洲之間的距離,還促使前山、新香洲的城市化進程大提速。
「板樟山隧道建起來後,我們村周邊的道路慢慢變好了、商鋪慢慢變多了,整個地方的人氣都旺了起來。」檸溪村村民龔佰賢說。
南方日報記者 何康傑
一度夭折的「第一長隧」
時光飛馳,將歷史瞬間定格為永恆。1990年11月28日,當時全國最長的城市公路隧道——板樟山下行隧道通車,大大縮短了拱北與香洲之間的距離。
此前,板樟山位於香洲和拱北之間,是主城區的一道天然分割屏障,城區之間的交通往往是要繞山而行或繞道而走,往來諸多不便。
1984年,時任珠海市市長梁廣大看到城區被山一塊塊分開,使得城區往來不便,便提請市政府研究在板樟山建一條隧道,把香洲和拱北連接起來。
但在改革開放初期,汽車還是稀缺消費品,加上當時政府財政收入不高,在板樟山修建一條難度頗高的隧道引起了部分人的反對,認為修建隧道成本高、車流量少、效益低,不應該建。面對質疑,決策者最終頂著壓力確定要修隧道。
1988年,板樟山隧道開始興建,隧道上下單行道各長1210米,整個隧道系統大約投資8800多萬元。這是珠海經濟特區成立以來最大的基建工程,也是當時全國最長的隧道。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板樟山下行隧道正式投入運行。其雙向通車意義重大,不僅改變了珠海的城市格局,而且以板樟山為中軸帶,珠海從此變成了南北兩面相通的海濱新城。
歷史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即使是在今天,板樟山隧道對珠海城市發展的作用仍然舉足輕重,每天通行車流量早已超過10萬,仍然是珠海南北向交通的咽喉要道。
打造國內最長慢行隧道
然而,隨著珠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板樟山隧道的日交通量從通車初期的8千輛次發展到現在的8萬—10萬輛次,高峰日更是突破11萬輛次,隧道擁堵日益嚴重。原有的雙向四車道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城市交通快速發展的需求,對原隧道進行改擴建,提高其通行能力,勢在必行。
2018年3月22日,板樟山隧道新增隧道工程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北起迎賓北路與人民西路交叉口,南至迎賓南路與九洲大道交叉口。其中,新增兩條車行雙車道,以及一條慢行隧道,均長約1.2公裡,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道,設計時速70公裡,建成後與板樟山既有隧道組成雙向八車道,並設置雙向慢行系統,項目總投資約為4.8億元。
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敢為人先的珠海人再次走在潮流的最前端。在著力擴建原有隧道的基礎上,珠海還修建了目前國內最長的城市慢行景觀隧道,該隧道頂面有3D藍天白雲彩繪,同時為緩解視覺疲勞、增加景觀趣味性,每隔50米左右,還會加入一些飛鳥、熱氣球等元素的圖案,帶給市民高品質的慢行交通體驗。「在慢行隧道的中段,將循環播放定製的動漫。」板樟山新增隧道工程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一道通南北,天塹變通途。「非機動車、行人專用隧道的投入使用,徹底改變非機動車、行人不能直接通過板樟山隧道的歷史,極大方便珠海市民生活和出行,檸溪、新香洲板塊與拱北板塊的聯繫將會更緊密。」華發集團城建首席工程官房慶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