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豔的衣裙以金色滾邊,再配以大面積金銀絲線勾勒的花鳥圖案,腰部用金色珠鏈收緊,勾勒出女子盈盈一握腰肢,頭上挽起的髮髻間茉莉花開得嬌嫩。雙腿彎曲,雙手作蘭花狀,低垂的眼帘下長長的睫毛微微顫動,那紅唇嬌豔欲滴說不出的嫵媚。頭上的金色輕紗將整個身體籠罩在閃光的薄霧中,聖潔的美麗令人駐目。鼓聲響起,豔麗的裙擺立刻盛開出巨大的花朵,伴隨著腕間珠鐲的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音,雙手迅速變換出不同的動作,頭上的輕紗隨著身體舞動,將舞者曼妙的身體包裹得看不真切,只看到滿場金色的身影四處飛舞。
四大文明之源印度,舞蹈的發源地,在九千多年前的印度先祖就已經開始以舞會友,在舞步中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經過了千年的發展,舞蹈已經融進了印度生活的日常,成為了印度女子魅力的靈魂
傳承自遠古年代的愛好,在國王的推動下變成了全民日常
從人類已知歷史的最早時刻開始,舞蹈就一直伴隨著文明的發展,甚至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最早的文化是通過語言描述和舞蹈展現的方法傳播開來的,也是這樣才使得先祖的智慧一代代流傳。舞蹈是人類早期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古老輝煌流傳的火炬。
舞蹈是部落年代溝通的媒介
圖 原始部落舞蹈
世界上最早的舞蹈起源於古印度。在距今9000多年前的恆河河畔,舞蹈就已經出現在了以部落為基本單位生活的原始居民的日常中,。在祭神,狩獵,女子分娩等重大場合都少不了舞蹈這個重要的環節,男女老少都會一起參與,舞蹈是他們表達快樂,分享喜悅的重要方式。甚至在當時有的部落已經開始舉行定期的盛大舞會,全部落的人都會參與舞蹈,增進彼此的關係。舞蹈不僅是遠古時代的重要社交方式,還是公告發布的媒介。
從上古開始,愛好跳舞的男女都會組成小團體,這便是舞蹈表演團的前身。他們會在表演時身著帶有金色裝飾的衣服以此可以在晚上的篝火前顯得耀目。這些人表演的舞蹈多是部落中的長老根據發生的重大事件編成的具有極強的敘事性的表演,用這種生動的方式將想要告訴部眾的事情生動呈現。單支舞就可以說明部落的傳統,生活習俗,該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甚至可以找到這些地方的水庫等。舞步的一代代傳承,也將先輩的智慧,古老的故事流傳下去。
圖 部落舞蹈
舞蹈是與神溝通的媒介在古印度的文化中,人類是被溼婆神所庇護的,這位法力高強的神明也被人稱之為舞蹈之神。希望神明庇護的人們希望通過優美的舞蹈取得這位女神的歡心,保佑風調雨順,也希望以舞蹈為媒介,獲得神的力量,保護家園。早期,舞蹈被定義為一種專門用於祭祀的固定形式,並不具有觀賞意義。也並沒有專門設立的禮堂或劇院來表演舞蹈,舞者通常在寺廟、節日和季節性收成時表演。
國王的喜愛將舞蹈變成了生活的日常舞者還將舞蹈從寺廟搬到皇室的宮殿,在那裡他們只為皇室成員表演。人們開始了發現舞蹈的魅力。
公元6世紀,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統治王朝朱羅王朝開始了,他的創立君主羅茶羅乍一世極其喜愛舞蹈,他修建了印度歷史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寺廟布裡哈迪希瓦拉神廟,在寺廟中,它配備了400名舞者,212名舞蹈教師和上百位樂器演奏者。他還建立了一個組織,名為「adavalan」,中文譯為會跳舞的人,將每年各地選出的優秀舞者納入其中,供王室表演。
國王的痴迷很快讓舞蹈迅速在整個印度流行開來,變成了全民的娛樂。此時舞蹈的表演者也越來越以女性為主,動作節奏也日趨平柔美,跳舞變成了女孩們的必修課之一。根據《吠陀經》的記載,
女孩必須先嫁給索瑪,然後嫁給甘哈瓦,然後嫁給阿格尼
這意味著女孩首先學會烹調索瑪(酒的名字),然後要學會跳舞和唱歌,之後才能成為完美的妻子嫁做人婦。
宮殿裡開始設有專門的舞蹈教室,配備專業的導師專門教公主們跳舞。高種姓的婦女以可以從事與舞蹈有關的工作為榮耀。只有高貴血統的出身和過硬的舞蹈功底的女孩才能被選為在神廟前禮拜儀式上舞蹈。這位喜愛藝術的君王還將舞蹈寫進了法律,刻在了石柱上。
藝術的繁榮是通過每個家庭的捐贈實現的。拒絕學習或試圖隱瞞藝術被視為對法律的侮辱和違抗。
圖 優美印度式舞蹈
律法的確立讓整個王國的全部民眾,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都開始了對舞蹈藝術的粗略學習,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舞蹈融進了生活的日常,不再單單是王室享受的娛樂。即使是普通平民也大多了解舞蹈的基本韻律,藝術在全國開始普及,無歌舞不生活的印度式社會就此拉開帷幕。
大相逕庭的南北舞蹈在印度文化中,舞蹈藝術分為兩個區域:南印度和北印度。南印度的舞蹈起源於祭祀禮,以其歡快的節奏,多變的舞蹈動作受到人們的喜愛,表演者也多為女性。而北印度舞蹈以敘事為主,表演者多為男性。後來由於北印度經歷了英國殖民者的入侵,在英國的統治下,地區文化受到了嚴重的迫害。而在印度南部,受到外界影響極小,舞蹈保留了傳統的形式。
虔誠的婆羅多舞,手印是對神佛最好的叩拜
起源於祭祀禮的舞步婆羅多舞,南方舞蹈的經典代表,起源於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泰米爾納德邦印度教寺廟,是由寺廟祭祀儀式發展形成的一種舞步。在幾個世紀前的南方的印度寺廟中,都有很多專職舞蹈演員,叫Devadasis 「」,即侍奉佛祖的僕人。這些除了會唱歌、跳舞和演奏許多樂器外,還必須精通佛理,因為佛經都是由梵語寫成的,所以梵語也是他們的必修科目之一。
在古印度文化中,只有聖潔且足夠虔誠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寺廟,供奉真神,家庭會使侍奉者分心。所以這些寺廟中的舞者大多是從小就被選入佛寺,再也不能喝家人見面,經過精心教導,才能在祭祀儀式上表演的。這些人也是不許婚嫁的,必須將一生都奉獻給佛祖。
手印是舞蹈的靈魂根據《戲劇論》中對婆羅多舞蹈的描述
身體吸收了旋律,雙手說明含義,腳跳動節奏,眼睛表達情感。
手部動作是舞蹈的靈魂所在,也被稱之為手印,表達出了舞蹈的內涵。手印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人們通過將手擺放到不同位置做出不同動作來感知身體能量的流動,以此來激發身體內潛在的能量。後來人們認為通過手印可以建立與神佛的聯繫,感知到神佛的啟示,故而將其應用到了祭祀禮中,也就形成了現在已手印為靈魂的婆羅多舞蹈。
卡塔克,遊牧中誕生的講故事者,在殖民時代被侵略者堵住了嘴巴
講故事的卡塔克舞蹈印度北方的經典舞種被稱為:卡塔克,源自梵語「 Katha」,意為故事。公元前四世紀左右,靠遊牧為生的北方居民,開始將故事編成舞蹈,並隨著遊牧生活將舞蹈傳播開來,這便是卡塔克的前身。
到了莫臥兒時代,也就是印度文化的黃金時代,卡塔克以故事情節為主線的趣味性受到了貴族們的青睞,很多專門表演卡塔克的劇院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平民開始學習這種舞蹈以求某得謀生機會。卡塔克的流行時代開啟了。
在殖民時代的詆毀中沒落隨著英國殖民統治在19世紀印度的蔓延,為了更好的統治印度人民,英國開始了一系列對印度文化的批判。因為卡塔克舞蹈極強的敘事性,可以極好的傳播本國傳統文化,這非常不利於殖民文化的滲入,殖民者們開始了一系列對於卡塔克的詆毀行動。在1892年出版的《印度女性的錯誤》中,將卡塔克舞蹈中用於表達人物喜怒哀樂的手印動作形容成低俗的色情手段。不僅傳教士和殖民地官員嘲笑卡薩克舞者,那些在殖民地英國接受教育並適應維多利亞式拘謹的印度男人也加入了批評。卡塔克舞蹈在殖民時代漸漸沉沒,消失在了人們的眼中。
結語
千年印度,它有過繁榮的黃金大陸之稱,昌盛到各國來拜,也經歷了戰亂,殖民,革命,最終迎來了最後的勝利。而在這片大陸上誕生的,在印度建國之前就存在的舞蹈,也跟著這個國家經歷著由盛到衰,最後興起的歲月。終於它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被喜愛它的人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昏暗的年代並沒有使它的光輝褪色,反而與多國藝術的融合為藝術創造了更多種的可能。在這個更加美好的年代,印度舞蹈成為了更加靚麗的恆河風景。
遠古的曾經看似遙遠,可是身邊的一點一滴的日常都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的歷史,始於那個文明沒有來臨年代先祖的習慣。每片大陸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歷程,所以形成了各國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文化傳統。也是恆河這片大陸獨有的水土造就了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穿越了千年的滄桑,印度仍在舞蹈。
參考文獻
《戲劇論》
《印度儀式與信仰》
《古印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