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2020-12-07 澎湃新聞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Light人物7個

雷射燃燒廿載,點亮輝煌未來

Light記者 | 丁帥

編者按

《Light》人物是《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發起的系列高端人物訪談。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新加坡工程院院士、《Light》編委、《Light》新加坡辦公室負責人、活躍在科研與產業化一線的跨界明星科學家——洪明輝接受本人的採訪。初識洪明輝院士,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精力充沛、積極上進、溫文爾雅的學者;相處下來,發現洪院士更是一位熱愛生活、幽默風趣、有血有肉的人生贏家。

本次專訪,洪明輝院士就雷射微納加工及檢測技術的關鍵問題,做出了討論和回答;並分享了對於雷射光學領域發展前景的看法;同時,洪明輝院士分享了自身從科學研究到成果轉化的重要經驗,以及對年輕學者的指導建議;最後,作為編委,洪院士還對《Light》刊群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洪明輝 院士

洪明輝,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以及光科學與工程中心主任、終身正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加坡光技術(Phaos Technology)有限公司創辦人,同時擔任中南大學名譽教授,廈門大學傑出訪問教授,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盧嘉錫海外客座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等。他也是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國際光子和雷射工程學會會士(IAPLE Fellow)和副主席,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會士(IES Fellow)和副主席。

洪明輝院士是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長期從事雷射微納加工及檢測技術研究,在雷射微製造、雷射清洗、雷射焊接及光學檢測等領域開展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工作。

他已在Chemical Reviews, 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also featured in journal front page), Nature Photonics (research highlight),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和 ACS Nano 等國際一流學術刊物發表450餘篇論文,合著15部專著,擁有42項美國、德國和新加坡專利,其中24項已獲發明授權,2項已經產業化生產。洪明輝院士是《光電工程》(1974年創刊)和「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入選英文期刊Opto-Electronic Advances (SCI收錄)執行主編,國際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自然子刊)、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Journal of Laser Micro/nanoengineering、《中國科學:物理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和《物理》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的編委。洪院士曾獲「東協傑出工程成就獎」、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權威工程成就獎」和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服務獎。

深度專訪

點開視頻,近距離感受洪院士風採

欣賞更多精彩花絮及彩蛋~~

《Light》記者:洪院士在《Light》剛起步時就應邀加入編委會並對《Light》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特別是在早期就牽頭成立了《Light》新加坡海外辦公室,是《Light》最早的海外辦公室之一,並且本人率先垂範在海外大眾傳播媒體Twitter上設立《Light》宣傳通道,積極開拓國際化媒體融合發展陣地,加強國際化傳播。您作為國際知名科學家,在《Light》還默默無聞時就願意加入編委會,並積極推動期刊的發展是出於什麼考慮?

洪明輝:首先,我十分感謝Light能夠邀請我加入編委會,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我感到十分榮幸。2013年在新加坡舉辦的近場光學國際會議上,顧敏院士作為Light編委向我約稿,從那時起我便開始關注Light。會後,我收到Light主編、時任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老師的正式約稿邀請,科技部部領導親自掛帥,這個期刊一定不一般,關注下來,發現文章的水平真的很高。我們的約稿文章【】發表後,也多次應邀參加了Light Conference等活動,與編輯部建立了聯繫,我們的編委會成員都是個人成就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頂尖科學家,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團隊的一員。作為編委,我們的職責是為期刊發展做一些貢獻,同時Light這個平臺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

其次,很高興白老師能將新加坡海外辦公室設立在我們實驗室,Light海外辦公室對學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展示的平臺,學生們共同參與Light Twitter宣傳工作,過程中閱讀Light發表的論文了解學術前沿,與領域內頂尖科學家建立聯繫,向編輯部的老師學習待人接物及寫作能力,參加Light Conference學術活動等,都是寶貴的自我提升機會。所以海外辦公室的設立對我們實驗室和期刊是一種共贏的模式。

最後,Light通過舉辦Rising Stars of Light等活動,關注青年科學人員的成長,是我非常讚賞的一種做法。Light不僅關注知名的科學家,還願意去吸納培養青年科學家,隨著青年科學家的成長又會反哺期刊,年輕人是未來,這對期刊的長足發展來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團隊到Light新加坡海外辦公室調研

曹部長與洪院士合影留念

《Light》記者:您一直在從事雷射微製造、雷射清洗、雷射焊接及光學檢測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並且在嘗試用雷射來清洗矽片上的一些圓形附著物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些圓形附著物下面竟然產生了很多納米尺度的小孔,孔的尺寸最小可以突破100納米,您的團隊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此圓形附著物對於光的聚焦效應可打破光學衍射極限,從而挖掘出了顛覆性的微球光學技術,成功突破了傳統光學器件對光的調製能力的桎梏。您能否談談是什麼契機促使您選擇了雷射微納加工領域,一做就是二十年,並最終提出了顛覆性的微球光學技術?

洪明輝:我們能做微球的加工完全是一種機遇,我很幸運在新加坡科技局(Astar)數據存儲研究院做科研,新加坡科技局對科研的要求是以應用為導向,且經費條件充足,與大學裡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課題組最早在陸永楓老師帶領下做雷射清洗,我從陸老師去美國後接手課題組的工作。我們很早期就發現了雷射清洗過程中產生的微顆粒、孔洞現象,當時大家並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解釋背後的物理原因。

另外很幸運的一點是我們實驗室有一位頂尖科學家Boris Luk』yanchuk,他的物理功底十分深厚,我一直尊稱他為Physics Dictionary,我們開始著手去解釋尋找背後的物理原因。從現在研究和未來研究兩個方面著手,2000年左右雷射加工精度僅為微米量級,我們提出了用雷射去做納米結構,同時提出採用微球、AFM、NSOM、幹涉等創新方法。爭取到了研究院每年一百萬新幣的科研經費,自此開啟了雷射納米加工領域研究工作。

在納米加工領域取得一定的基礎科研成果後,針對微球技術的非接觸式和可逆性兩方面,我們跟曼徹斯特大學的李林老師合作進一步開展研究,並於2010年發現了用微球技術可以看到更微小的細節,自此我們開始做非接觸式的技術,廣泛用於微透鏡的雷射加工,現在準備產業化。

2003年,我轉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工作,在顯微鏡的最高精度為200nm的情況下,我們提出了非接觸式納米加工技術,可以做到50nm,甚至25nm。在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競爭性研究項目的經費支持下,發表了很多專利,2016年底我們研發的原型機可達到~200nm的精度,並且在2017年底成立公司開始做產業化。

總結下來,科研人員的成功與否,在堅持不懈努力的前提下,機遇和條件很關鍵。二十年前我根本想像不到微球技術可以發展到今天,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努力、持之以恆的去做,機會來了,自然就會成功了。

《Light》記者:眾所周知,雷射的單色性、相干性以及方向性都非常好,在材料加工領域具有加工精度高、操作簡單、加工速度快等優勢,已經在加工工業中大顯身手。從納秒、皮秒到飛秒,對於不同脈衝寬度的雷射加工,其工作機理完全不一樣。在研究雷射微納加工製造時您遇到的主要困難是什麼?您對雷射微納加工領域的設想還有哪些尚未探索或實現的呢?您能談一談雷射微納加工在研究和工業上的發展趨勢嗎?

洪明輝:我不認為遇到困難是壞事,我喜歡困難和挑戰,我知道雷射加工和先進光學成像的挑戰都在於光學衍射極限,我們挑戰200nm、100nm、50nm、25nm、10nm、5nm。一方面是加工精度的挑戰,能不能做到10nm、7nm、甚至5nm,有了精細的加工工具,才可以生產微小器件,例如,將微型機器人置入血管當中清洗血管;另一方面是成像精度,例如,我們開發一種解析度10幾個納米的顯微鏡,可直接看到人體細胞的DNA,從而判斷細胞是否發生癌變,對癌變進行定位,再用光學調製的方式治療。

科研人員要不斷創新,科研本身沒有對與錯,而是針對同一目標,不同的團隊敢於嘗試不同的方法,一起解決問題,堅持去做,即使失敗了也無妨,可以作為前進道路上的一塊石頭,無數的石頭總可以堆砌成一個平臺。所以,困難是一件好事,要感謝困難,擁抱困難。

基礎研究是不斷挑戰極限,而應用研究是將基礎研究的成果進行轉化。在工業領域,幾乎所有的技術難題採用電子和機械方法已經探索的差不多了,光學在未來100年內將是新興工業革命的源泉,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所以光學研究的人員應該擁抱這個時代,一方面挑戰基礎科研極限,另一方面要積極將成果進行產業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社會。

《Light》記者:您一直強調「科學家在以原創探索性研究為基石的同時,更需要開拓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應用型高科技產品」。2017年,您依託相關核心專利技術,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孵化成立新加坡光技術公司並擔任董事局主席。我了解到您公司推出的光學顯微鏡OptoNano 200機型,出廠檢測指標為137nm,顛覆了對傳統光學顯微鏡認知,已成功將技術推向市場。能否跟我們的讀者們分享一下您成果轉化的經驗?您認為在此過程中哪些因素至關重要?如何有效彌合從技術到市場的鴻溝,從而進一步服務經濟發展呢?

洪明輝:我認為做產業化重要的因素:第一,努力研發新技術,技術要好;第二,要有打拼的精神,放手去搏;第三,自己要投資自己,將個人利益與產業化綁定,才能卯足勁頭去做;第四,過程中要多與人交流,虛心學習;第五,科研人員要與人為善,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說不定哪天會有貴人相助;第六,要抓住好的機遇。

我個人的產業化經歷:首先,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國立大學對我們團隊大力支持,開通了綠色通道;我們的團隊十分努力,幹勁十足;最初開始做的時候我們自己融資了10萬新幣,隨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老教授出於對我的信任投資了10萬新幣,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我們又進一步合作了日本的生產公司,逐漸就形成了完整的生產製造鏈。現在又有很多公司、團隊找我們合作其他產品。其實表面上看到人家都很成功,很順,實際上中間很多路都很坎坷,很多路走到現在都是一種機遇。

我們科研人員研究做的都是高精尖的技術,很多企業、工業不需要這麼高深的技術,比如,顯微鏡可以做到20nm精度,但工業上100nm就已經足夠了。所以,我們科研人員要轉變觀念,光學領域的產品應用很廣泛,花一點時間做產業化,絕對能帶來經濟效益。不僅要做一流的科研,也要做一流的產業。

《Light》記者:我們知道,除了科研之外,您也十分注重人才教育與培養,指導的碩博研究生已近百位,為學術界和產業界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作為科研路上的領路人,您認為青年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哪些素養?您在培養學生方面有哪些心得體會?

洪明輝: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本身素質很高,物理、數學、工程功底很深,積極向上,尊師重道。在學生基礎好的同時,老師更要做好引導,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做人很關鍵,學生要懂得感恩,有團隊合作精神,不能自私自利;第二,要努力和積極上進,不斷挑戰自我;第三,導師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具體方法:1.每天要制定工作時間表,有規劃,效率才會高;2.每天必須閱讀兩個小時(教科書、論文等);3.每天要寫作兩個小時(報告、論文),包括周末。老師要負責督促學生堅持下去,學生能夠做到上述三點,一定會突飛猛進。

《Light》記者:為了幫助祖國和母校擴大學術影響力,由您牽頭推動的Light廈門大學百年校慶專刊【⏬】已正式啟動並成功組稿數十篇,請您談一談此次舉辦專刊的主要考慮及積極意義。

洪明輝:我認為就兩個字:感恩。我是1981年考入廈門大學,當時廈大的入學標準應該是全國前5%的考生,錄取比例很小,並且廈大的老師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十分嚴格,將我們培養成材,值此母校100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我十分感恩母校對我們的栽培;另外,要感謝Light給我們這麼好的機會,邀請我來牽頭組織此次校慶專刊,這是一個展示廈大光學研究成果的良機,所以要感恩Light為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平臺。

本次組織專刊的主要意義:積極推動和宣傳廈大在光學和物理學領域的研究進展,在本領域國內外的學術圈內營造更為多元化的共享合作氣氛,倡導多邊主義精神,促進未來在這個領域做更深入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2018年9月廈門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洪明輝院士應邀發言

《Light》記者:隨著我國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快,打造與之相匹配的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一流科技期刊,讓我國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發表在祖國的大地上,已成為中國科技界和期刊界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您為建設祖國的一流科技期刊孜孜不倦的努力著,作為《Light》初創編委,您對領軍期刊Light及其子刊《eLight》、《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的刊群發展有何期待及建議?

洪明輝:我很贊同Light創辦子刊。光學領域的基礎及應用研究方向是十分廣泛的,我們需要更多的期刊去承載研究成果。依託Light成功的辦刊經驗,把子刊做好,一是要設立遠大的目標;二是要嚴格要求;三是要搭建好學術交流平臺,服務好科研人員。我對Light的發展期望很高,我一直希望Light的影響因子可以達到20以上,Light應該以此作為目標。

《Light》記者:您是如何做到一直保持高效積極的工作狀態的?科研上遇到挫折與困難您是如何排解的呢?

洪明輝:科研、工作、生活等方面,我們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人一定要修身養性。第一,堅持鍛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第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攝影、運動、音樂等);第三,經營好家庭。我經常跟學生講,還沒有找男女朋友儘快找朋友,找到朋友的儘快成家,成家的儘快生小孩,生完小孩的多生些小孩。因為我自己有四個小孩,我能夠有這麼好的工作狀態,實際上就是跟家庭的關係非常之大,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感覺累,開心的來工作,開心的回家,家庭就是我強大的後盾。第四,以誠相待,廣交天下賢士。

科研上遇到挫折和困難,很重要的是心態要擺正,遇到困難應該感覺到開心,我遇到問題都會想:哇,太好了,我有問題要解決啦!不要去懼怕困難,最終都能夠解決的,最差就是這個方向走不通,換一個方向繼續前進。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興趣愛好等進行釋放,還可以通過多閱讀拓展視野、多與他人交流等方式將問題及情緒化解。

參考文獻

Yang, J., Luo, F., Kao, T. et 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broadband ultralow reflectivity black Si surfaces by laser micro/nanoprocessing. Light Sci Appl 3, e185 (2014). https://doi.org/10.1038/lsa.2014.66

《Light》記者介紹

丁帥,就職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現任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總編助理、卓越計劃領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姊妹刊《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主編助理、卓越計劃領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科學編輯。曾在科研一線工作近五年,作為項目分系統負責人參與多項科研項目,發表SCI、EI等多篇學術文章;期間,全程深度參與XX項目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申報工作並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頒獎典禮。曾榮獲中科院長春分院「優秀共產黨員」、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優秀共產黨員」、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優秀成果獎等獎項。

特別鳴謝

特別鳴謝在此次視頻採訪、文字稿整理、後期製作過程中提供幫助的小夥伴們:

曹 金 Light學術出版中心 副總編

秦 思 Light學術出版中心 出版部主任

焦海菁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

張冬娜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

Banner 區域

往期推薦

走進新刊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敬請期待

新 刊:eLight

ISSN 2662-8643

即 將 隆 重 上 線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490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

原標題:《《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科技創新提供平臺——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
    近日,本報記者圍繞其中關於科學技術創新部分的論述和對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作用,採訪了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教授洪明輝。洪明輝表示,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建議》中關於科技部分的內容表述令人鼓舞,凸顯出科技創新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紐帶作用,中國堅持不懈地推動技術創新,未來必將從科技大國發展為科技強國。
  • 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在廣州打造屬於未來的地鐵
    這些都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終身長聘教授李德紘希望解決的問題。他於去年選擇全職加盟廣州人工智慧企業——佳都科技,擔任高級副總裁,兼任全球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 2019 年首位引進的全職外籍院士,李德紘致力於為廣州提供一個同時針對地鐵運營和乘客痛點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具體來說,就是一套地鐵的「作業系統」。更進一步,他期待可以把地鐵服務打造成一種全新的未來生活方式。這套作業系統首先要實現的,就是快速過閘。
  • 中國工程院院士:2030年中國高鐵或直通歐洲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全世界,讓全世界都運用中國的高鐵標準。」  12日,全國人大代表、現任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中國已擬定了穿越中亞、俄羅斯及東南亞等方向3條高鐵網建設計劃,鐵路名字還沒有擬好,但正在與相關國家進行談判。
  • 阿里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近日,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消息突然出現。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這是誰?王堅,博士,曾為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微軟亞洲研究院任常務副院長。於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現為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近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蘇才江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11月30日下午,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第一位無線交通標誌創建者及智慧城市專家蘇才江教授正式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副校長戴躍偉出席聘任儀式。在院士林植樹專家簡介:蘇才江教授,1965年出生,201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先後就讀於新加坡理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劍橋大學,1996年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受邀出席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
    佳都科技作為人工智慧科技企業代表受邀參加,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級副總裁兼全球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德紘出席大會,並與專家學者、行業大咖交流思想,帶來對城市交通的新暢想。 李德紘院士認為,當前中國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逆的浪潮,中國的人群多、基數龐大,城市化進程任重而道遠。如何推動城市集約化、可持續發展,李院士認為可以通過公共運輸運輸的手段,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城市基礎建設,從而優化交通運輸系統。正如習總書記在考察大興機場線時強調的,城市軌道交通是現代大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
  • 河北省又出了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河北省又出了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英澤系河北醫大三院教授,張英澤教授記者11月27日從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獲悉,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張英澤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麥可·霍夫曼教授於2017年入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現為加州理工學院Theodore Y. Wu教授。2011年,霍夫曼教授被評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還被評為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傑出會士,國際水協會(IWA)傑出會士,美國水環境聯盟(WEF)會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等。戴格爾院士先後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環境工程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戴格爾院士是世界公認的水處理專家,尤其在汙水處理方面。他致力於通過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的結合,推動全球水務行業的發展。
  •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發展觀世界領先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發展觀世界領先 來源:人民網 2009年10月26日17:43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5日電(記者陳雪霏)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吳季松
  • 多名汽車人入圍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名單
    引言 | 過去那些年真的是很難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是指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即便是教育改革後,當今能成為教授依然是了不得的事,如果能當院士那就是上天了。日前,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名單公布,汽車行業有多達三人入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將走進吉安
    郭弘毅 攝 走進吉安的院士嘉賓 陳左寧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盧錫城 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顧問、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李道增去世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李道增去世來源:清華大學官微新京報快訊 據清華大學官微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同志,於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 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院士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於11月 22 日揭曉,我校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回到故裡南村鎮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鍾世偉  通訊員李華)12月5日,前來參加2020年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 強力引援: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蘇才江加盟南信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天際新聞網日前發布消息稱,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第一位無線交通標誌創建者及智慧城市專家蘇才江教授正式加盟該校。蘇才江教授,1965年出生,201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先後就讀於新加坡理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劍橋大學,1996年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介紹,蘇才江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移動自組織網絡、智能運輸系統、遠程信息處理、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等相關領域研究,是世界第一位無線交通標誌創建者。
  • 不超過88名: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啟動
    《中國工程院關於提名2021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中國工程院關於提名2021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於1月1日啟動。  要嚴格遵守《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行為規範》《中國工程院關於嚴肅院士增選紀律的「八不準」》,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增選環境。  五、本文所附的《提名書》僅限院士提名使用。請於2021年3月31日前,將相關材料提交中國工程院。通過郵寄方式提交的材料,提交日期以寄出地郵戳為準,材料寄出後請及時通知工作人員查收。
  • 今年我國已痛失19位工程院院士
    今年我國已痛失19位工程院院士記者剛剛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王玉普於12月8日逝世,享年64歲。至此,我國今年已痛失19位工程院院士。一位「老石油人」王玉普院士逝世2013年2月,任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任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副院長。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兼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15年5月)。2017年9月起,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書記、局長。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中央委員。
  • 中國工程院張平院士學術報告會順利舉辦
    西工大新聞網9月18日電(李婭)9月9日下午16:00,在友誼校區東會議室,舉行了我校校友、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張平院士學術報告會。張平院士於當日下午15:00,正式受聘為西北工業大學顧問教授。
  • 中國工程院趙振東院士受聘青島農大特聘教授
    中國工程院趙振東院士受聘青島農大特聘教授 3月28日,在青島農業大學學術會館第一報告廳,中國工程院趙振東院士受聘為青島農大特聘教授,校長宋希雲教授為其頒發聘書。聘任儀式結束後,趙振東院士為農學與植保學院師生作「勵志——與青島農大同學們的一席話」精彩報告。
  • 挪威工程院院士陳德加盟中國石油大學,受聘為新能源研究院院長
    &nbsp&nbsp&nbsp&nbsp12月16日,新一代清潔化工及新能源技術領軍人物、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受聘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新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為陳德頒發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