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古裝影視劇,細心會發現,古代秀才文人手中誦讀的書籍、信件等等,上面的漢字是豎行排列,和我們現在漢字書寫,橫向排列順序不一樣。
有這麼一個有趣的事兒,因漢字豎行排列原因,古人在誦讀著作的時候,頭部會順著文字的方向,似不時點頭,似乎對作者觀點的贊同,而現在文字書寫變成橫向,閱讀時像搖頭,好像是反對!
中國漢字作為全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最初漢字豎向排列的原因是什麼?又是什麼時候改變成橫向順序的?
漢字豎向排列順序原因
漢字豎向排列,最初是由於書寫的載體影響,最終形成的一種習慣。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早期的文字是用尖銳的器物,比如金屬,石器等刻在龜殼或是獸骨上,這些文字「書寫」的材料,面積不大,而後木簡、竹簡之類的材料,其特點狹窄而長,從上至下的書寫方式方便且美觀,再加上漢字獨特的方塊結構,所以形成了漢字豎向排列。
毛筆與紙廣泛應用於漢字書寫時,為什麼古人依舊按照從上至下,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
毛筆不同於我們現在硬筆,毛筆豎向書寫更流暢方便,易於書寫者的書法發揮。因為漢字豎向排列的習慣根深蒂固,到了唐代,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人們在編排印刷書籍的時候,仍然是使用漢字豎向排列的方式
漢字書寫改變為橫向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大批留學生回國後,大力提倡使用拼音漢字,主張改變中國傳統的漢字豎向書寫方式,倡導西方書寫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式,1909年,劉世恩著作《音韻記號》問世,這時候,中國便開始漢字橫向書寫,編排的方式,相沿至今!
今天我們日常漢字書寫一般為橫向,書寫書法作品時,則為豎向順序書寫,漢字書寫順序,視不同情況而定,不管「橫行」,豎向,漢字都是我們心目中最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