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漢字豎向排列原因,漢字書寫又是何時改變為橫向?

2020-12-18 朝讀夕寫

喜歡看古裝影視劇,細心會發現,古代秀才文人手中誦讀的書籍、信件等等,上面的漢字是豎行排列,和我們現在漢字書寫,橫向排列順序不一樣。

有這麼一個有趣的事兒,因漢字豎行排列原因,古人在誦讀著作的時候,頭部會順著文字的方向,似不時點頭,似乎對作者觀點的贊同,而現在文字書寫變成橫向,閱讀時像搖頭,好像是反對!

中國漢字作為全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最初漢字豎向排列的原因是什麼?又是什麼時候改變成橫向順序的?

漢字豎向排列順序原因

漢字豎向排列,最初是由於書寫的載體影響,最終形成的一種習慣。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早期的文字是用尖銳的器物,比如金屬,石器等刻在龜殼或是獸骨上,這些文字「書寫」的材料,面積不大,而後木簡、竹簡之類的材料,其特點狹窄而長,從上至下的書寫方式方便且美觀,再加上漢字獨特的方塊結構,所以形成了漢字豎向排列。

毛筆與紙廣泛應用於漢字書寫時,為什麼古人依舊按照從上至下,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

毛筆不同於我們現在硬筆,毛筆豎向書寫更流暢方便,易於書寫者的書法發揮。因為漢字豎向排列的習慣根深蒂固,到了唐代,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人們在編排印刷書籍的時候,仍然是使用漢字豎向排列的方式

漢字書寫改變為橫向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大批留學生回國後,大力提倡使用拼音漢字,主張改變中國傳統的漢字豎向書寫方式,倡導西方書寫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式,1909年,劉世恩著作《音韻記號》問世,這時候,中國便開始漢字橫向書寫,編排的方式,相沿至今!

今天我們日常漢字書寫一般為橫向,書寫書法作品時,則為豎向順序書寫,漢字書寫順序,視不同情況而定,不管「橫行」,豎向,漢字都是我們心目中最美的文字!

相關焦點

  • 漢字自殷商時期到新中國之前,都是以由上向下排列的方式書寫
    作者:何鑫中國漢字自殷商時期到新中國建國之前, 都是以由上向下排列的方式書寫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都是由上到下, 由右至左的順序刻畫文字的, 刻辭的各部分之間有時運用裂痕或劃刻的界限來區分, 因而有學者認為那時的文字就已經應用了豎向的界格了。
  • 為什麼數千年來漢字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說到漢字,這可是世界上唯一的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它體現著中國人偉大的民族性格,也正是漢字讓中國的文化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了下來。竹簡併不晚於甲骨關於漢字最早的成熟形式,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是甲骨文。
  • 漢字源於中國!日本漢字一樣是中國引入的,西方書寫也可用漢字!
    日語是由表意文字的漢字和表音字母的假名(就是類似於中國的漢語拼音)組合而成的語言。一種語言同時具有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書寫體系,這一點不但在東亞地區、甚至在全世界的主要語言中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通漢字在日本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就如開始在英國上層會使用法語一樣。
  • 寶瓶口到寒潭伏龍 看漢字書寫之謎
    然而,站在人字堤「實灌一千萬畝紀念碑」前,鐫刻在玉壘山虎頭巖壁下的「寶瓶口」、伏龍觀巖壁上的「離堆」及「寒潭伏龍」幾個字的書寫順序卻引起了質疑。為什麼「寶瓶口」從左到右,「離堆」「寒潭伏龍」卻從右到左書寫排列?壹漢字向左書寫及閱讀順序的形成  古代漢語是自上而下,從右至左讀寫的。那麼,這種順序是怎麼形成的?
  • 漢字的書寫藝術——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一般認為,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或者漢字的藝術書寫,是漢字書寫的秩序化和美化行為,即以符合書寫規律的技巧,通過筆墨線條展現漢字方形結構和點線分布特點,藝術地安排漢字筆畫、結構和章法,表達認知對象的本質和美感,展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同任何藝術一樣,書法作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中華民族先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漢字和書法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漢字是中國書法的根,書寫美是書法的魂。
  • 拿什麼拯救你 漢字書寫?
    很多學者也認為,漢字書寫這種傳統文化只有紮根民間才能發揚光大。歷史是群眾創造出來的,漢字也是在廣大民眾中代代相傳下才得以延續下來。只有紮根民間、全民書寫漢字,漢字的生命力才能永葆青春。而有一種觀點認為,漢字要進入百姓生活的潮流,只有創新,才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視。目前,以漢字為元素已經做出很多產品,比如最簡單的古代福字裝飾,還有很多藝術的方法,能讓漢字體現出來,讓百姓在日常與其親密接觸。
  • 韓國古代本使用中國漢字,卻被他提議廢除,還從此改變了韓國社會
    編按:相信大家去過韓國或看過韓劇的都不難知道古代韓國是書寫漢字,但到底韓文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下文作者就為大家介紹韓國的發展故事。今天的韓國人主要以諺文為書寫工具,在發明諺文之前,韓國人原本都使用漢字,尤其是貴族和文人君子這類精英均能掌握漢字這種書寫系統。由於漢字筆畫多,而且字款龐大而複雜,對於大多數從事勞力生產的老百姓來說,漢字難以掌握,亦沒有足夠時間去學習,因此古代的韓國人有很多文盲,一般百姓難有上升空間,更不用提平等這類議題。
  • 同樣位於東南亞,古越南使用漢字,為何泰國卻不用中國漢字
    作為東亞文明的引領者,中華文明深度影響東亞各國,其中最大的一個表現是古代多個國家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最終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成員為中國、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然而,作為東南亞一直「親中」的古泰國,為何不使用漢語,而一直使用泰語呢?原來,古代中南半島並非一片蠻荒,而是隱藏了三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帝國!
  • 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多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
  • 日本人擔憂:「電子郵件使66%的人漢字書寫能力退化」
    導讀:日本人擔憂:電子設備使66%的人漢字寫作能力退化。在古代,漢字作為先進文化,在東亞地區地位崇高。在古代的日本和韓國,漢字是只有貴族才能學習的高級語言,平民沒有學習的資格。由於大部分東亞國家在古代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史書都是由漢字書寫。所以,在廢除漢字後,它們連自己祖先的歷史都看不懂了。雖然日本也曾嘗試過廢除漢字,但它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決定,因為它發現,上千年來,漢字早已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 漢字手抄報:20種字體介紹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 漢字書寫與 審美須規範
    ■王梓佩據媒體報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鄢福初將遞交《關於加強漢字書寫審美應用規範管理》的議案,針對當前漢字書寫、審美、應用種種亂象,提出加強整治低俗書寫、培養書寫審美的建議。「書法大師」走紅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一些人習字小有名氣卻沒有突破,於是踏上看似是捷徑的歪門邪道,擺噱頭博人眼球,賺取名利;其二,追捧者捧的並非是書法,而是組織活動、拍攝視頻帶來的流量,眾所周知流量可以變現;其三,如代表所言,「書法文化傳承斷代,社會普遍缺乏書法藝術的基本常識和基本的書法審美能力」。
  • 為什麼韓國和越南想要恢復漢字教育?其實原因讓他們很抓狂!
    為什麼韓國和越南想要恢復漢字教育?其實原因讓他們很抓狂!文/夢追歷史我們都知道越南人說越南語,韓國人說韓語。這兩種語言的誕生相對較晚,它們都是在中國漢字的基礎上創立的。近年來,越南和韓國的許多學者開始呼籲社會恢復漢字的使用和學習,強調從小學習的必要性。那麼是什麼導致越南和韓國想要恢復漢字教育?其實原因讓他們很抓狂,因為他們不懂漢字,他們不了解自己的歷史書籍和古代文獻。不要看越南和韓國都是獨立的國家,但它們都有著不能與中國隔絕的文化根源。
  • 寫漢字,要掌握結構規律,為什麼是一個中心、三大規律和四項原則
    寫漢字,要掌握結構規律,為什麼是一個中心、三大規律和四項原則文/@成長新視點漢字,是世界文明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很多喜歡中國文化的人,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功夫下得不少,就是字寫得不漂亮、不順眼,進步不快。究其原因,關鍵是沒有把漢字的結構安排好、組織好。漢字結構,在書寫規律上,總的概況為一個中心、三大規律和四項原則。一、一個中心。寫好漢字,就像人的坐、立、行、走一樣,要姿態端正。
  • 越南獨立後的第一件大事:廢除漢字,原因之一:漢字很難學
    後來越南被法國佔領,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但是胡志明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漢字,推行以羅馬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國語字作為越南的通用文字。
  • 古代漢字為何能傳承至今,而西方文字卻要另闢蹊徑?
    一個新的王朝拉開了幃幕,它吸收了前朝的文化精髓,卻改變了中國的統治方式。周朝採用的是分封制度來鞏固和加強王權的控制力,每個豐功偉績的大臣和帝王的直屬後裔,都將分配到或多或少的領地,都城和各大領地之間的往來,除了經濟貿易的運輸,更多的是史官們把一卷卷史冊帶到了每一個諸侯國,生長在青銅和竹簡上的漢字開始在更廣闊的天地間伸展。
  • 【日本漢字】日本為何還堅持使用漢字
    其中,朝鮮半島與越南都與中國接壤,在歷史上兩地的北部也都曾是中原王朝的郡縣,唯有日本孤懸大海之中,游離於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之外,卻同樣引入了漢字。日本的全國性報紙漢字是何時進入日本的?按照古代日本史籍,全部用漢字寫成的《日本書記》的說法,「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到了應神天皇(270-310年在位)時代,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派阿直岐到日本,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教讀經典;次年又有儒學博士王仁帶來《論語》十卷和 《千字文》一卷,是為日本接觸漢字之始。今天看來,《日本書記》所說的這個年代,既早也晚。
  • 韓國在這個地方必須用漢字,說:韓文重音太多,不得不用漢字標註
    在古代亞洲這裡,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曾深深影響了中原王朝周邊的小國家,他們無論是否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都以學習到正統的中華文明而自豪。時至今日,中華文明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中一個顯著的方面就是漢字。在東亞以及東南亞這裡,漢字曾是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的官方字體,只是到了近代,這些國家為了樹立民族自信心,才在倉促之間創立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字體。
  • 請不要丟棄你的漢字
    漢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各個歷史階段的風土人情,也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漢字自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古代如畫般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精湛的書法藝術,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化已成為世界藝術中的瑰寶。而且漢字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貢獻,看似普通的漢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能量。是漢字改變了這個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 日本保留1800個漢字,韓國卻要全部捨棄,原因讓人無奈
    日本保留1800個漢字,韓國卻要全部捨棄,原因讓人無奈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裡,也都會經常去觀看電視劇。許多的日本電視劇之中,都會看到一些中國漢字的存在,而韓國的電視劇之中,卻很少會見到漢字的存在。但是為何,如今的日本保留了1800個漢字,韓國卻將其全部捨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