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1965年生人,20歲參加工作,也就是1985年。老胡上的是父母所在系統的培訓學校,相當於現在的大專院校,畢業了還是分配在本系統的單位工作。老胡85年畢業,出了校門就進了父母所在系統的工廠,入職時工資每月48.5元。
現在的年青人可能不理解,也無法想像,1985年每月48.5能夠幹啥?
來聽聽老胡怎樣說:剛參加工作時儘管工資每月只有48.5元,可那時的物價低,也沒有那麼多的攀比和欲望,每月還能抽出20元交給母親留著給自己娶媳婦,自己在工廠食堂吃飯一個月也就10幾塊錢就夠了。
工廠離家50多公裡,每月回家一次,要去汽車站坐班車,票價才8毛,雖然車況、路況都不好,但票價很便宜,況且也沒有其它的選擇。
85年豬肉賣0.75元一斤,也沒有什麼飼養廠和家養的之分,可以說都是家養的。那個年代百姓交通工具的主流是自行車,自行車的品牌也很少,冒似只有永久、鳳凰是名牌,但還買不到,也買不起,當時自行車多少錢一部也記不清了,只記得那時買一塊鐘山牌手錶要花40元。
那時彩色電視機才剛剛開始普及,很多家庭還都看著黑白電視機,外面還要架個天線,能看見3個臺就不錯了,畫面質量可想而知,那時管電視不清晰叫「雪花點」。
由於單位效益不錯,廠裡為職工蓋了宿舍樓,交了17000元就分得了一套70平方米的單元樓。單位同事結婚,有時大家一起對份子錢買一些茶具、開水瓶、臉盆之類的送一送,最好的朋友結婚也才送20元的禮金。
……
現在老胡50多歲了,有了30多年的工齡,還未到退休年齡,工資也漲到了每月12000元+,生活中該有的也都有了。應該說老胡這半輩子還不錯,是幸運的,也沒有遭什麼難,受什麼罪。
老胡自己也挺滿意自己,不滿意的卻是老胡的兒子。
老胡的兒子90年生人,大學畢業後於2015年就順利在上海一家公司入職。當時工資開到每月8000元,也就是當時上海收入的中等水平。
兒子整天抱怨錢不夠用,經常給老胡叫苦:工資每月8000元,房租一月要花去3400元,生活費2500元,交友、衣服、零用2000元根本就不夠,所以老胡的兒子也是月光族。
每個單位的元老都是熬出來的,現在老胡兒子也成了單位的骨幹,工資漲到每月17000元。按說這個數也可以了,生活開支各方面也不至於那麼促襟見肘了。但問題又來了……
老胡的兒子說:現在存不住錢,還沒車、沒房,不敢談戀愛,不敢結婚,別人用蘋果,自己用華為,別人穿品牌,自己穿品牌折扣,更談不上用什麼奢侈品了。
老胡眼看著兒子這都30歲了,但婚期遙遙,也不見兒子女朋友,十分著急。自己攢了一輩子的錢,可能只夠為孩子買房交個首付,於是,老胡整天又陷入了困擾……
自己從每月48.5元的工資,漲到現在的每月12000元;兒子從每月的8000元漲到了現在的17000元,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想想以前的日子,現在雖不是天堂,但也是衣食無憂了,可為什麼錢永遠不夠用?自己的生活舒適度提高了,但幸福感還不如從前,似乎煩惱比以前還多,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老胡說自己現在犯的難比從前還多,煩心事也一天比一天多,這一切的根源竟然是「錢不夠用」!
小編語:像老胡這樣的人很多,像老胡這樣的家庭也很多,老胡的狀況是一種現象,反應著人的追求、物慾和價值觀在主動和被動地變化著。解決理想和現實的不平衡,除了要靠老胡家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還要給我們的國家充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