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4年,「頤和公館」項目榮獲2014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這是本年度中國唯一、近十年來江蘇省唯一獲得該獎項的項目。
頤和公館。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首都建設如火如荼,為了打造「東方的華盛頓」,政府聘請美國規劃師墨菲為南京打造一個「百年城建」計劃——《首都計劃》就此出爐。
城中的頤和路,梧桐茂密,小道幽靜,於是被規劃為上層人士住宅區。很快,一棟棟美輪美奐,中西結合造型的小別墅拔地而起,國民政府達官要人紛紛在此定居。近百年的過眼雲煙後,當年的小屋主人都已成古人,但建築仍在,成為南京特有的烙印。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此話毫不誇張。
保護和改造,也成為如今南京市政府對頤和路的規劃。2006年,南京全面啟動民國優秀建築保護「一線兩片」重點計劃,頤和路片區被列入重點保護規劃內。
頤和路第12片區,由26幢風格各異的民國建築組成,內有薛嶽(國民政府高級將領)故居、陳布雷(蔣介石秘書)故居等,成為頤和路民國建築保護、整理、再活利用的典範。
但保護改造之初,困難重重。
文化學者薛冰對此深有感觸,這片區域是他每天工作的必經之地,「26幢房子住了數百戶人家,外面是一圈圈的違建,裡面是一個大雜院,原來的很多民國設施都被破壞了,情況很糟。」
這也是「頤和公館」項目的緣起。
據項目總設計師張光德闡述,頤和路公館歷史主要集中在民國,按照建築學中的「場所精神」,建築應該要和此地獨有的精神相契合,「所有修繕和改造的根本出發點就是體現民國文化的特色」。
經過數載的努力,頤和公館盤鳳凰涅槃,展現新姿。
「頤和公館」由南京寧頤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實施,26幢建築除了文化體驗式精品酒店,還設置了非遺文化體驗區、民國陳設館、抗戰陳列館等區域,重要的是項目通過舉辦各類民國文化展覽展示,全面對社會開放,成為南京「活的」民國建築博物館,頤和路的民國牌也成為南京的名片之一。
薛冰非常贊同「走進去看民國建築」,「因為以前普通人都只能隔著高牆去看,現在可以隨時進去,除了看房子,還可以參觀民國展覽,甚至還可以『民國一日遊』,這個是非常棒的。」
2014年,「頤和公館」項目榮獲2014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這是本年度中國唯一、近十年來江蘇省唯一獲得該獎項的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委員會主席提姆柯蒂斯給予的評價是:「對有重要建築意義的民國建築群全面修復,使得其豐富的多重歷史韻味和積澱不僅得以重現,而且增強了它的影響力。這證明在經濟飛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保留修繕近現代建築原有的空間布局、建築形式和提供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之間可以達到完美融合。」
據悉,頤和公館將拿出9棟建築將作為陳列展示向公眾開放。目前公館內的民國服飾展已經開展,平時上午10點-12點,下午2點半-5點可前往參觀(每周二、周六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