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親、奔喪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1988年11月19日(戊辰年十月十一),臺灣當局準許大陸臺籍國民黨兵返故鄉。

     1988年11月19日,《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都在頭版頭條報導:國民黨決策層已經決定準許滯留大陸的臺籍國民黨兵返回臺灣。目前正在研究具體細節辦法,預定在1988年12月以前實施。國民黨有關方面估計,目前滯留大陸的臺灣同胞約有2.7萬人,其中臺灣省籍老兵約有1000多人。臺「內政部」初步考慮,先開放年老體弱、生病無依、在大陸無親屬的臺籍老兵返臺定居。

    1988年11月9日,臺灣「行政院大陸工作會」開會討論決定,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病奔喪。會上還決定,凡是「非政府性質」的國際組織在大陸舉辦學術、體育、文化活動,而臺灣又為會員單位的,可由有關團體選派人員前往參加。但如果臺灣不具會員資格,以個人或團體名義申請到大陸參加學術會議或文化體育活動時,則仍以「個案處理」。

    在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病奔喪方面,臺灣當局規定「不準共產黨員入臺」。14日,臺灣「入出境管理局」首批核發了4位大陸同胞赴臺奔喪、探病的「入臺旅行證」。

首位大陸返臺探親的臺籍老兵謝源拔。

      首位大陸返臺探親的臺籍老兵——

     11月22日,臺灣「境管局」首次核准一位大陸臺籍老兵返回臺灣探視患病的母親。獲批准的謝源拔原籍臺灣省苗慄縣,1945年被國民黨徵調到大陸。當時他年僅19歲。他在臺灣苗慄的家人聽到謝源拔獲準返鄉的消息後十分高興。90歲高齡的老母親更是悲喜交集。

    謝源拔——

    1946年12月調到大陸打內戰的國民黨70師的一員,這支軍隊中的一萬多名臺灣兵,因為內戰和兩岸交往長期隔絕,戰後許多人滯留大陸並與臺灣親人失去聯繫40多年。1988年,謝源拔成為被臺灣當局核准回臺探親的首位臺籍老兵。當時,臺灣、香港有十幾家媒體的記者採訪謝源拔,臺灣的報紙每天都有謝源拔探親的報導。

   

            

   卑南族的臺籍老兵鄭文成(前右一)離鄉57年,2002年終於回到臺東知本老家,受到妹妹及親人的歡迎。(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有一群臺灣人,70年前參加國民黨徵兵、被送到大陸打國共內戰,在國民政府退出大陸、播遷臺灣後,約一千多人滯留大陸,直到1987年底故總統蔣經國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開始有人推動讓這些臺籍老兵返臺落葉歸根。據統計,迄今約900多人返臺定居,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約100多人。

  近千人返臺落葉歸根

    據大陸"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調查,在大陸的臺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臺定居(包括家屬應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多數年事已高,好些都已經離世了。

    1988年初,臺灣第一個返鄉探親團"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團"回到大陸。當探親團抵達北京與在京臺灣鄉親會面時,一名臺籍老兵、大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黃清旺,也在採訪現場。

   黃清旺1927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當過日本兵和國軍,留在大陸工作後,曾在大陸央廣擔任閩南語播音員。當天他看到探親團成員身穿白色外套上寫著"想家"兩個字,他激動地說:你們把"想家"寫在衣服上,我把"想家"兩個字深埋心裡整整40年。

   百人選擇在大陸定居

   高齡90歲的黃清旺目前住在北京的安養院。他回憶,在臺灣有個風俗習慣,逢年過節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時,都要為不能趕回家的親人留付碗筷、留個位子。黃清旺忍不住淚如雨下說:"我的家人為我把碗筷整整放了40年,我太想他們了,但我有家不能回……"

   徐兆麟生於1931年,新竹人,1945年小學畢業時拿到優等生獎狀,卻和家人不辭而別參軍。徐兆麟回憶,爺爺一直保存著這張優等生獎狀。直到臨終前,徐爺爺還將這張獎狀交給徐兆麟的嫂嫂,說他相信孫子一定會回來。當徐兆麟闊別42年後回到故鄉,可惜爺爺早已天人永隔,當嫂子把獎狀交給他時,他的手一直在發抖,淚水忍不住一直流。

   徐兆麟留在大陸工作,曾擔任大陸第三、四屆"全國臺聯副會長",並創立"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協助推動臺籍老兵返鄉。他說,近900名臺籍老兵返臺定居,包括家屬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好些都已經離世了。

    隨著大陸經濟起飛,許多臺灣人赴對岸經商,就此在大陸定居,融入當地生活,久久一次回臺灣反成"探親之旅"。


 

 

   許松林的入臺證,號碼為010號,據稱臺灣「入境管理局」發放的前9號證件均無效,所以這張證件為「第1號」。許松林家屬供圖

    1988年11月21日,上海市民許松林手持臺灣「入出境管理局」發放的第一號「入臺旅行證」離滬赴臺,為其父親奔喪。

   58歲的許松林是上海銅廠退休職工。1950年與父親分別後,天各一方,無緣相見。1988年9月,父親在基隆暴病身亡,許松林與其在臺的親屬多方奔走,以期獲準赴臺奔喪,但終未如願。不久前,臺灣當局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病奔喪後,許松林在臺親屬為其爭取到第一號「入臺旅行證」,上海有關方面在一天內就為許松林辦妥手續,使其能及早成行,了卻心願。

    赴臺探親第一人:上海警方一天辦妥通行證

 1988年11月21日,許松林終於踏上了赴臺奔喪的旅程。

 一年前,母親去世他卻未能盡一份孝心,成為一生的遺憾;這一次,父親突然去世,他終於得以千裡奔喪,見上父親的最後的遺容。經過香港轉機,四天後,1988年11月25日,許松林抵達桃園機場。

  分離40年後,他再次登上了臺灣的土地。

  有媒體拍攝了他初下飛機的那一幕:儘管被眾多記者包圍,不過他仍然顯得比較從容。直到看見弟弟,開始失控,兄弟倆抱在一起,號啕痛哭。58歲的上海市民許松林,此次抵達臺灣,持有的是臺灣「入出境管理局」發放的第一號「入臺旅行證」(大陸同胞旅行證),兩岸分隔40年來,他是第一個獲得臺灣當局認可的探親者。正因為此,他的此次臺灣之旅,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並得以將影像留至今天。

 父病危

 赴臺探病難成行

  「大陸同胞旅行證」都由赴臺者的臺灣親屬向臺灣當局申請,當時,許松林的證件便是由弟弟許鵬林代辦的。

  許松林父生有五子,許松林排行老大。解放前,從商的許家舉家從上海搬遷至臺灣。因為許父一直惦念在上海的老宅,便於1948年派老大許松林回家處理。沒想到這一別竟成40年的隔絕。

  1949年大陸解放後,臺灣當局一直不讓大陸居民赴臺。許松林沒辦法回臺和家人團聚,只好留在上海工作,娶妻生子。之後,許松林和遠在臺灣的親人只能陸續通過香港的親戚中轉聯繫。自然災害的時候,許家人還託人購買糧票轉送給許松林。

  1987年,許母親去世,當時,許松林便想奔喪,但未能成行。第二年,因先後接到父親病重和病逝的消息,許松林再次向上海出入境管理處提出赴臺奔喪申請。上海市虹口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處資料顯示,1988年,許松林兩次提出了出境探親的申請,一次是在7月份,一次是在10月份。

  許鵬林證實,1988年7月份,他在美國的哥哥在跟許松林通電話時,告訴了父親病危的消息,並希望許松林能到香港會見一面。心急如焚的許松林向上海市出入境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想試圖通過香港中轉,到臺灣看望父親。上海市出入境管理部門經審核後,本來已經批准了,但是臺灣方面不允許許松林入臺,於是去臺灣看望父親一事只好作罷。

  當年9月份,弟弟再次從美國打來長途,告訴他父親病故的噩耗。許松林又一次跑進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出境赴臺。

                1988年11月,許松林入臺前與上海臺辦工作人員合影(前排中間兩人為許松林及夫人)。

 
曙光現

 拿到一號入臺證

  在許松林屢次跑出入境管理部門的同時,他在臺灣的親人,也在為他赴臺一事進行奔波。這一次,很快有了結果。

    1988年11月14日,首批4位大陸同胞赴臺奔喪、探病的「入臺旅行證」核發。許松林和家人也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是「第一號」。

  許鵬林介紹,因為許松林在1948年之前在臺灣居住,臺灣這邊存有許松林的資料,因此在審核上很快。另外,當時他在「入出境管理局」有同學,走了一下「後門」。於是,在等待了約10日之後,許鵬林在第一時間拿到了一號「入臺旅行證」,他立即將其快遞給哥哥許松林。

  上海虹口區臺辦主任陳金花表示,雖然當時臺灣開放了探親,但是條件非常苛刻,只對直系親屬,而且入臺的條件必須是探病奔喪,探病要有重病證明,奔喪的要有死亡證明。而且這些東西必須要讓公證處公證,臺灣那邊的親人,如果在臺灣戶籍上沒被填進檔案的大陸直系親屬,也不得入臺。

  拿到「入臺旅行證」後的第二天,許松林拿到第一號「入臺證」的消息,就上了報紙的新聞,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文匯報等等,都報導了。一下子,許松林成了「名人」。

 
辦手續

  特殊對待一日批

  由於此前上海方面已經同意許松林的赴臺探親,拿到了入臺證後,大陸方面的手續「超乎尋常的快」。

  當時赴臺需要準備的材料有戶籍證明、戶口本、身份證、父子關係證明,以及臺灣方面發放的「大陸同胞旅行證」等等。而出入境管理部門拿到齊全的手續後,當即在一個工作日之內,向許松林發放了出境的證件「往來港澳通行證」。

  據一位昔日給許松林辦證的民警回憶,那天應該是11月17日,「這在當時是很難想像的,16號來辦理手續,17號就拿到了證。」她告訴記者,考慮到喪親之痛,他們對許松林的申請給予了加快處理。

  至於發放的「往來港澳通行證」,該民警解釋說,那個時候還沒有人去臺灣,許松林是第一個辦理入臺手續的,當時上面也還沒有專門的赴臺證件,考慮到是從香港中轉,因此給其發放了「往來港澳通行證」。現在,內地居民去臺灣則都是「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了。

  拿到齊全手續的許松林百感交集,他向身邊的人表示,自己的心情是亦悲亦喜,悲的是再也見不到父親的音容笑貌,喜的是終於可以赴臺與幾個弟弟和其他親屬,敘別離幾十年的衷情。

 

    由於臺灣當局設置的重重障礙,和臺灣老兵回大陸探親相比,大陸居民去臺灣探親之路要曲折得多。幾十年的隔絕,導致誤會的消除、樊籬的拆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由重視親情這一兩岸中國人共同秉持的傳統倫理所衝開的大門,就再也不可能關閉了。爾後,赴臺灣的大陸居民越來越多,目的已由探親擴展為商務、學術、文化活動。但依然有不和諧的因素出現,轉道香港也為兩地人交流帶來了不必要的成本。

 時光割不斷血脈,遲到的旅程,並不能使大陸人對臺灣生分,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因為兩岸共有一個精神家園。

 

【編輯策劃:黃楊】

相關焦點

  • 1987年臺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30多萬人時隔40年終於重回大陸
    ▲1987年回大陸探親的臺灣同胞首先要說一說,蔣經國這次為什麼突然決定開放老兵赴大陸,導火索是什麼?當時又進行了怎樣的限制?開放赴大陸探親的消息一出,島內外一片歡呼。兩天後,1987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出臺了相關的接待措施,為有需要的臺灣同胞提供包括酒店住宿、交通等諸多服務。1987年11月2日,臺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回大陸探親的人員登記。次日,第一批臺胞從廣東羅湖口岸入關,之後換乘各種交通工具,分赴全國各地,同久別的家人重逢。
  •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 舅舅在臺北好想去臺探親
    □唐仁  國家旅遊局近日宣布,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而臺灣當局仍僵化宣稱,堅守2001年的所謂「原則」。消息傳來,筆者不僅感慨萬端。我的舅舅在臺北,我真的好想去臺灣探親、旅遊。  外婆有兩個兒子,我有兩個舅舅。  外婆有兩個兒子,我有兩個舅舅。
  • 1987年黨史大事記 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
    10月14日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就臺灣國民黨當局有限制地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一事發表談話,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保證來去自由;同時也希望臺灣當局允許大陸同胞到臺灣探親。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趙紫陽作《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
  • 大陸居民赴臺灣探親旅遊申請手續
    ②申請人已抵達香港,向香港金鐘道89號奔達中心東樓的"中華旅行社",或九龍何文田自由道2號內"大陸同胞來臺服務處"申請,轉"境管局"辦理旅行證。交由在臺奔喪者已死者死亡後6個月內申請一次為限。    申請人入臺時必須具備"返港證"或第三地區有效的再入境籤證,有效期至少為2個月,並持有有效期至少為2個月的來臺旅行證,回程機票。
  • 1987年黨史大事記 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
    10月14日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就臺灣國民黨當局有限制地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一事發表談話,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保證來去自由;同時也希望臺灣當局允許大陸同胞到臺灣探親。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趙紫陽作《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 國臺辦:臺有限制開放大陸人士赴臺觀光是「開錯門」
    中國臺灣網12月5日消息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張銘清今天評價臺灣有限制地開放大陸人士赴臺觀光不得人心,是「開小門,開錯門」。  在國臺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廈門日報》記者問,臺灣當局明年元旦有限制地開放大陸人士赴臺觀光,對此有何評價。  張銘清說,臺灣有限制開放大陸人士旅遊的方案只是一個姿態。
  • 【難忘中國之聲—廣播傳奇】臺灣開放大陸探親
    不然你會後悔喲廣播傳奇——臺灣開放大陸探親【海浪聲】1987年11月2號,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這一天成為兩岸交流史上新的起點。臺灣新聞播報:一大早,聚集在紅十字會前排隊的人越來越多了,排隊的長龍在門外繞了好幾個圈,攜家帶眷,場景看似熱鬧,但是在這些人心中,大陸不是旅遊單上的觀光景點,是他們日夜思念的家。臺胞:我就等這一天,日夜思念的地方。那一天之前,兩岸同胞音訊阻隔,交通斷絕,多少父兄不能相見,夫妻不能聚首,家庭不能團圓。這一天,他們等了40多年。
  • 澎湖開放大陸居民「落地籤」 刪除金、馬日限額
    澎湖港將開辦「落地籤」、大陸居民經由「小三通」進入金門馬祖人數限額刪除、「小三通」停留時間將從原7天延長至最長4個月……為應對兩岸直航和金馬中長期發展規劃,14日,臺灣「陸委會」公布了新修正的《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意在大幅擴大「小三通」的開放程度。
  • 公安部關於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的辦法(1987年)
    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近日向各地發出通知說,它將委託香港中國旅行社籤發《臺灣同胞旅行證明》,作為臺胞來大陸探親旅遊的身份證明。  據出入境管理局負責人介紹,臺灣當局允許臺胞來大陸探親,我們表示歡迎。為了簡化手續,方便臺胞的往來,已和有關部門協商,擬定了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的新辦法。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 《三十年風雨情和淚》兩岸開放探親30周年紀念交響音樂會
    「三十年風雨情和淚」音樂會,為紀念兩岸開放探親三十周年。>        2017年11月23日,為紀念兩岸開放探親三十周年,上海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上海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與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聯合舉辦「三十年風雨情和淚」交響音樂會。
  • 臺灣當局開放政策系列談(三)——大陸遊客何時才能赴臺旅遊
    主持人李峰:提起臺灣的阿里山、日月潭,很多大陸觀眾都非常的熟悉。現在正值五一假期,很多朋友正在或者已經計劃好要外出旅行,我想他們或許很想到寶島臺灣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兩岸各方人士的呼籲下,臺灣當局終於宣布從今年年初開始,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遊,這一消息讓不少的大陸遊客躍躍欲試。但是幾個月過去了,他們的願望卻落了空,為什麼呢?
  • 大陸學生赴臺讀書家屬可辦探親籤證
    距離首批大陸考生赴臺讀書還有一個月,不少家長準備開學時陪孩子一同入臺。針對赴臺手續難辦問題,昨天上午,臺灣陸生招生委員會表示,今後赴臺學生家長可持考生的錄取通知書辦理「探親籤證」。
  • 元旦起「陸生」赴臺探親時間延長 次數增加
    (記者 王思思)從2014年元旦開始,在臺灣讀書的大陸學生的父母,短期探親停留的期限從半個月延長至1個月,一年由一次增加到兩次。   新華社昨日報導稱,為便捷兩岸人民往來,大陸居民赴臺申請程序將簡化,現行大陸地區人民赴臺停留的4個法規,將整並為「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於2014年元旦生效。
  • 兩岸民眾盼望大陸居民赴臺旅遊
    自從1987年,祖國大陸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旅遊、探親以來,臺灣來祖國大陸人數累計達到1600多萬人次,去年更是突破300萬人次,創出新的記錄。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兩岸的旅遊交往始終呈現出一種單向流動的局面,那就是臺灣當局對大陸居民到臺灣旅遊至今沒有開放。
  • 168海裡 40年|解密開放臺灣同胞返鄉探親始末
    國臺辦原交流局副局長樂美真,曾參與大陸保障老兵順利返鄉的工作。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開放臺灣人民返鄉探親。對在臺灣的外省人來說,回家似乎有了一線希望。1986年剛成立的民進黨,也以逼迫國民黨當局開放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為其政策的著力點,並於1987年初在「人權至上,不分黨派,人道為先,親情第一」的原則上,發動支持老兵返鄉的運動,對國民黨當局的大陸政策形成巨大衝擊。1987年8月,臺灣《自立晚報》曾進行了一份民意調查,認為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早就應該開放了」的比例達到64%,「現在正是適當的開放時機」亦達24.6%。
  • 全國人大代表郭乃碩建議:儘快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自由行
    全國人大代表郭乃碩建議:儘快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自由行 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 2016-03-08 21:55 來源:
  • 臺媒記者問大陸是否開放赴臺自由行,國臺辦回應
    臺媒記者問大陸是否開放赴臺自由行,國臺辦回應 海外網1月15日消息,1月15日上午10:00,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2020年首場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就近期涉臺熱點話題進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