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9日(戊辰年十月十一),臺灣當局準許大陸臺籍國民黨兵返故鄉。
1988年11月19日,《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都在頭版頭條報導:國民黨決策層已經決定準許滯留大陸的臺籍國民黨兵返回臺灣。目前正在研究具體細節辦法,預定在1988年12月以前實施。國民黨有關方面估計,目前滯留大陸的臺灣同胞約有2.7萬人,其中臺灣省籍老兵約有1000多人。臺「內政部」初步考慮,先開放年老體弱、生病無依、在大陸無親屬的臺籍老兵返臺定居。
1988年11月9日,臺灣「行政院大陸工作會」開會討論決定,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病奔喪。會上還決定,凡是「非政府性質」的國際組織在大陸舉辦學術、體育、文化活動,而臺灣又為會員單位的,可由有關團體選派人員前往參加。但如果臺灣不具會員資格,以個人或團體名義申請到大陸參加學術會議或文化體育活動時,則仍以「個案處理」。
在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病奔喪方面,臺灣當局規定「不準共產黨員入臺」。14日,臺灣「入出境管理局」首批核發了4位大陸同胞赴臺奔喪、探病的「入臺旅行證」。
首位大陸返臺探親的臺籍老兵謝源拔。
首位大陸返臺探親的臺籍老兵——
11月22日,臺灣「境管局」首次核准一位大陸臺籍老兵返回臺灣探視患病的母親。獲批准的謝源拔原籍臺灣省苗慄縣,1945年被國民黨徵調到大陸。當時他年僅19歲。他在臺灣苗慄的家人聽到謝源拔獲準返鄉的消息後十分高興。90歲高齡的老母親更是悲喜交集。
謝源拔——
1946年12月調到大陸打內戰的國民黨70師的一員,這支軍隊中的一萬多名臺灣兵,因為內戰和兩岸交往長期隔絕,戰後許多人滯留大陸並與臺灣親人失去聯繫40多年。1988年,謝源拔成為被臺灣當局核准回臺探親的首位臺籍老兵。當時,臺灣、香港有十幾家媒體的記者採訪謝源拔,臺灣的報紙每天都有謝源拔探親的報導。
卑南族的臺籍老兵鄭文成(前右一)離鄉57年,2002年終於回到臺東知本老家,受到妹妹及親人的歡迎。(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有一群臺灣人,70年前參加國民黨徵兵、被送到大陸打國共內戰,在國民政府退出大陸、播遷臺灣後,約一千多人滯留大陸,直到1987年底故總統蔣經國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開始有人推動讓這些臺籍老兵返臺落葉歸根。據統計,迄今約900多人返臺定居,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約100多人。
近千人返臺落葉歸根
據大陸"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調查,在大陸的臺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臺定居(包括家屬應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多數年事已高,好些都已經離世了。
1988年初,臺灣第一個返鄉探親團"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團"回到大陸。當探親團抵達北京與在京臺灣鄉親會面時,一名臺籍老兵、大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黃清旺,也在採訪現場。
黃清旺1927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當過日本兵和國軍,留在大陸工作後,曾在大陸央廣擔任閩南語播音員。當天他看到探親團成員身穿白色外套上寫著"想家"兩個字,他激動地說:你們把"想家"寫在衣服上,我把"想家"兩個字深埋心裡整整40年。
百人選擇在大陸定居
高齡90歲的黃清旺目前住在北京的安養院。他回憶,在臺灣有個風俗習慣,逢年過節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時,都要為不能趕回家的親人留付碗筷、留個位子。黃清旺忍不住淚如雨下說:"我的家人為我把碗筷整整放了40年,我太想他們了,但我有家不能回……"
徐兆麟生於1931年,新竹人,1945年小學畢業時拿到優等生獎狀,卻和家人不辭而別參軍。徐兆麟回憶,爺爺一直保存著這張優等生獎狀。直到臨終前,徐爺爺還將這張獎狀交給徐兆麟的嫂嫂,說他相信孫子一定會回來。當徐兆麟闊別42年後回到故鄉,可惜爺爺早已天人永隔,當嫂子把獎狀交給他時,他的手一直在發抖,淚水忍不住一直流。
徐兆麟留在大陸工作,曾擔任大陸第三、四屆"全國臺聯副會長",並創立"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協助推動臺籍老兵返鄉。他說,近900名臺籍老兵返臺定居,包括家屬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好些都已經離世了。
隨著大陸經濟起飛,許多臺灣人赴對岸經商,就此在大陸定居,融入當地生活,久久一次回臺灣反成"探親之旅"。
許松林的入臺證,號碼為010號,據稱臺灣「入境管理局」發放的前9號證件均無效,所以這張證件為「第1號」。許松林家屬供圖
1988年11月21日,上海市民許松林手持臺灣「入出境管理局」發放的第一號「入臺旅行證」離滬赴臺,為其父親奔喪。
58歲的許松林是上海銅廠退休職工。1950年與父親分別後,天各一方,無緣相見。1988年9月,父親在基隆暴病身亡,許松林與其在臺的親屬多方奔走,以期獲準赴臺奔喪,但終未如願。不久前,臺灣當局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病奔喪後,許松林在臺親屬為其爭取到第一號「入臺旅行證」,上海有關方面在一天內就為許松林辦妥手續,使其能及早成行,了卻心願。
赴臺探親第一人:上海警方一天辦妥通行證
1988年11月21日,許松林終於踏上了赴臺奔喪的旅程。
一年前,母親去世他卻未能盡一份孝心,成為一生的遺憾;這一次,父親突然去世,他終於得以千裡奔喪,見上父親的最後的遺容。經過香港轉機,四天後,1988年11月25日,許松林抵達桃園機場。
分離40年後,他再次登上了臺灣的土地。
有媒體拍攝了他初下飛機的那一幕:儘管被眾多記者包圍,不過他仍然顯得比較從容。直到看見弟弟,開始失控,兄弟倆抱在一起,號啕痛哭。58歲的上海市民許松林,此次抵達臺灣,持有的是臺灣「入出境管理局」發放的第一號「入臺旅行證」(大陸同胞旅行證),兩岸分隔40年來,他是第一個獲得臺灣當局認可的探親者。正因為此,他的此次臺灣之旅,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並得以將影像留至今天。
父病危
赴臺探病難成行
「大陸同胞旅行證」都由赴臺者的臺灣親屬向臺灣當局申請,當時,許松林的證件便是由弟弟許鵬林代辦的。
許松林父生有五子,許松林排行老大。解放前,從商的許家舉家從上海搬遷至臺灣。因為許父一直惦念在上海的老宅,便於1948年派老大許松林回家處理。沒想到這一別竟成40年的隔絕。
1949年大陸解放後,臺灣當局一直不讓大陸居民赴臺。許松林沒辦法回臺和家人團聚,只好留在上海工作,娶妻生子。之後,許松林和遠在臺灣的親人只能陸續通過香港的親戚中轉聯繫。自然災害的時候,許家人還託人購買糧票轉送給許松林。
1987年,許母親去世,當時,許松林便想奔喪,但未能成行。第二年,因先後接到父親病重和病逝的消息,許松林再次向上海出入境管理處提出赴臺奔喪申請。上海市虹口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處資料顯示,1988年,許松林兩次提出了出境探親的申請,一次是在7月份,一次是在10月份。
許鵬林證實,1988年7月份,他在美國的哥哥在跟許松林通電話時,告訴了父親病危的消息,並希望許松林能到香港會見一面。心急如焚的許松林向上海市出入境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想試圖通過香港中轉,到臺灣看望父親。上海市出入境管理部門經審核後,本來已經批准了,但是臺灣方面不允許許松林入臺,於是去臺灣看望父親一事只好作罷。
當年9月份,弟弟再次從美國打來長途,告訴他父親病故的噩耗。許松林又一次跑進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出境赴臺。
1988年11月,許松林入臺前與上海臺辦工作人員合影(前排中間兩人為許松林及夫人)。
曙光現
拿到一號入臺證
在許松林屢次跑出入境管理部門的同時,他在臺灣的親人,也在為他赴臺一事進行奔波。這一次,很快有了結果。
1988年11月14日,首批4位大陸同胞赴臺奔喪、探病的「入臺旅行證」核發。許松林和家人也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是「第一號」。
許鵬林介紹,因為許松林在1948年之前在臺灣居住,臺灣這邊存有許松林的資料,因此在審核上很快。另外,當時他在「入出境管理局」有同學,走了一下「後門」。於是,在等待了約10日之後,許鵬林在第一時間拿到了一號「入臺旅行證」,他立即將其快遞給哥哥許松林。
上海虹口區臺辦主任陳金花表示,雖然當時臺灣開放了探親,但是條件非常苛刻,只對直系親屬,而且入臺的條件必須是探病奔喪,探病要有重病證明,奔喪的要有死亡證明。而且這些東西必須要讓公證處公證,臺灣那邊的親人,如果在臺灣戶籍上沒被填進檔案的大陸直系親屬,也不得入臺。
拿到「入臺旅行證」後的第二天,許松林拿到第一號「入臺證」的消息,就上了報紙的新聞,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文匯報等等,都報導了。一下子,許松林成了「名人」。
辦手續
特殊對待一日批
由於此前上海方面已經同意許松林的赴臺探親,拿到了入臺證後,大陸方面的手續「超乎尋常的快」。
當時赴臺需要準備的材料有戶籍證明、戶口本、身份證、父子關係證明,以及臺灣方面發放的「大陸同胞旅行證」等等。而出入境管理部門拿到齊全的手續後,當即在一個工作日之內,向許松林發放了出境的證件「往來港澳通行證」。
據一位昔日給許松林辦證的民警回憶,那天應該是11月17日,「這在當時是很難想像的,16號來辦理手續,17號就拿到了證。」她告訴記者,考慮到喪親之痛,他們對許松林的申請給予了加快處理。
至於發放的「往來港澳通行證」,該民警解釋說,那個時候還沒有人去臺灣,許松林是第一個辦理入臺手續的,當時上面也還沒有專門的赴臺證件,考慮到是從香港中轉,因此給其發放了「往來港澳通行證」。現在,內地居民去臺灣則都是「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了。
拿到齊全手續的許松林百感交集,他向身邊的人表示,自己的心情是亦悲亦喜,悲的是再也見不到父親的音容笑貌,喜的是終於可以赴臺與幾個弟弟和其他親屬,敘別離幾十年的衷情。
由於臺灣當局設置的重重障礙,和臺灣老兵回大陸探親相比,大陸居民去臺灣探親之路要曲折得多。幾十年的隔絕,導致誤會的消除、樊籬的拆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由重視親情這一兩岸中國人共同秉持的傳統倫理所衝開的大門,就再也不可能關閉了。爾後,赴臺灣的大陸居民越來越多,目的已由探親擴展為商務、學術、文化活動。但依然有不和諧的因素出現,轉道香港也為兩地人交流帶來了不必要的成本。
時光割不斷血脈,遲到的旅程,並不能使大陸人對臺灣生分,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因為兩岸共有一個精神家園。
【編輯策劃: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