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多方面因素考慮,三大運營商決定放棄華為5G,轉向新加坡!

2020-12-12 樟萱qaqa

據媒體消息得知,新加波運營商已經研究出5G網絡,很快就可以投入市場,華為也因此沒有被選中。

新加波電信企業發言,將選擇愛立信和諾基亞為5G的供應商,並提供5G網路,還有其他兩家運營商M1和StarHub,也都選擇了諾基亞,但這兩家運營商表明在後期在華為的項目中還有合作,以後或許會參與其中,新加波供應商也不會排除任何一家公司,並表態,我們所需要的資源會選擇相符合的供應商,但是至今為何新加波5G沒有選擇華為,媒體對此也有了看法。

開始美國就對各各國家進行施壓,還有意禁掉華為的設備,據了解目前禁止的國家有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雖然佔據少,但是缺失了一些重要市場,對華為造成日後發展的影響,近期美國有關部門對華為又進行了限制,華為的半導體供應鏈也受到了缺失。

大家知道,華為晶片早就已經有了自研型,但是被美國在此逼近,讓華為的晶片不能夠量產,但是華為卻可以選擇其他的晶片,而且配置也不會差,但卻會讓華為的實力下降很多,所以新加波沒有選擇華為,也有可能是因為美國在背後施壓造成的!

相關焦點

  • 華為無緣新加坡5G網絡建設:新加坡三大電信運營商集體拒絕華為5G
    #科技最新動態#01新加坡三大電信運營商集體拒絕華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加拿大、捷克、波蘭、瑞典、愛沙尼亞、羅馬尼亞、丹麥與拉脫維亞等國家確定不允許華為參與網絡建設,而轉投向諾基亞和愛立信。壞消息傳來:華為無緣新加坡5G網絡建設!新加坡的三大運營商集體拒絕華為5G,其中第一大電信運營商新加坡電信將橄欖枝投給了愛立信,而第二和第三大是電信運營商StarHub和M1均選擇了諾基亞。
  • 【推遲】德國針對華為5G設備的規定恐延遲到九月;新加坡三大運營商...
    【推遲】德國針對華為5G設備的規定恐延遲到九月;新加坡三大運營商宣布選擇愛立信和諾基亞;孫正義宣布退出阿里集團董事會
  • 葡萄牙三大運營商:拒絕使用華為5G技術,葡基建:它們自己決定的
    剛剛得知消息,又一國家運營商宣布拒絕使用華為5G技術,而且是三家運營商聯合聲明。據路透社最新消息,葡萄牙三大運營商沃達豐、Altice、NOS宣布:「5G核心網絡中不會使用華為技術和設備」,消息一出網友炸開了鍋,什麼?葡萄牙也跟風禁用華為?華為剛剛遭受美、英兩國聯合封殺,現在葡萄牙又來「補刀」,是嫌華為不夠「傷」嗎?
  • 新加坡也「遠離」華為?三大運營商只選擇愛立信諾基亞
    彭博社25日報導,新加坡的主要移動通信運營商沒有選擇華為,而是各自選擇了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新加坡最大的運營商新加坡電信選擇了愛立信,第二位StarHub和第三位M1選擇了諾基亞。新加坡通信信息部(MCI)前一天認可了運營商這項決定。通信信息部長Iswaran25日表示,新加坡政府在選擇全國範圍內5G設備供應商的過程中並沒有排斥任何一家公司。我非常滿足新加坡電信、StarHub、M1這三大運營商作出的選擇。
  • 美國公布「5G乾淨網絡」列表:全球已有24家運營商放棄華為設備
    近日,美國國務院更新了「5G乾淨網絡」(5G Clean Networks)列表,宣布目前全球已經有24家運營商放棄了華為及中興的設備,構建了「5G乾淨網絡」。一直以來,美國都在竭力的打壓華為5G業務,並試圖聯合盟友在全球範圍內封殺華為5G設備。
  • 華為敗走新加坡 愛立信、諾基亞成贏家
    6月25日,新加坡Starhub和M1聯合成立的電信運營公司對外宣布:公司已經選定芬蘭的諾基亞作為未來幫助公司建設5G網絡的首選技術合作夥伴,包括建造無線訊號接入網絡、毫米波處理等核心5G網絡建設,都將有限考慮諾基亞。
  • 新加坡變了!三大運營商做出選擇,華為投資1億被「戲弄」?
    除了上面三家,還有一家澳大利亞電信運營商TPG,但未獲得全國性許可的機會,只允許在某些地區和設施中部署5G網絡。值得一提的是,TPG是唯一一家全部選擇華為設備的公司。此次落選,意味著華為在東南亞地區失去了一個重要市場。據了解,Sing tel周三已經開始與愛立信談判,將推出核心獨立5G和 高性能毫米波網絡。
  • 日本最大運營商NTT docomo計劃不採購華為5G手機
    來源:新浪VR據日經中文網9月18日報導稱,因受美國禁運措施影響,華為新機型無法預裝谷歌GMS,可能會給日本用戶帶來不便,日本通信運營商NTT docomo計劃不採購華為的5G智慧型手機。而日本其他兩家運營商KDDI和軟銀也有可能跟隨其後。
  • 美國慫恿韓國封殺華為5G設備 韓國三大運營商存在分歧
    針對韓國運營商對是否禁用華為5G設備上的立場,美國方面並不是很滿意,其從側面暗示該國應該加入所謂的「清潔網絡」計劃。美國慫恿韓國封殺華為5G設備據報導稱,美國方面對韓國運營商的說法來看,其要求在所有5G網絡構建中,要「對可能包括不可信賴的供應商問題深思熟慮」,而這個供應商就是指華為。
  • 韓國三大運營商確定5G資費標準 最低325元周五開始商用
    (觀察者網 文/一鳴)4月2日消息,據韓媒報導,韓國三大移動運營商已基本確定5G套餐資費標準,三家公司5G服務的最低起步價均為55000韓元(約合人民幣325元)。 其中,韓國SK電訊(SKT)與KT兩家運營商的最低檔55000韓元5G套餐包含8GB數據流量,LG U+包含9GB流量。
  • 繼日本後,英國兩家電信運營商延期發售華為5G手機
    對此,美媒援引華為對這些上述電信運營商的決定作出回應說,該公司意識到其供應商受到了更大壓力,華為有信心解決這個問題。 與此同時,日本兩家最大的手機運營商KDDI、軟銀(觀察者網註:軟銀推出了一款針對老年人使用的簡單智慧型手機Y! Mobile)周三也表示,將推遲華為新手機的發售。報導指出,上述兩家企業原定於本周五發售華為P30 Lite。 此外,日本最大的運營商NTT DoCoMo表示,也在考慮取消華為手機的預訂。
  • 華為成韓國第三大運營商救星,讓其5G網速被提高,資費降低
    韓國成為目前5G用戶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韓國運營商的補貼力度強,讓很多的4G用戶在過渡到5G以後,並沒有在資費的體驗上感受到太大的差距,舉個例子,LG V50 ThinQ 5G手機在韓國的統一售價為1000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為6900元,但是經過運營商的補貼後,售價會降到500美元。
  • 新加坡在華為的5G網絡上選擇愛立信和諾基亞,偏愛歐洲技術
    新加坡電信和其他新加坡電信公司選擇了愛立信和諾基亞作為其5G網絡的主要供應商 新加坡-新加坡的三大電信公司已經選擇了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作為其
  • 華為再下一城,5G市場傳捷報,這才是理智的決定
    繼華為在2019年年初傳出成功研發5G網絡的消息之後,華為仿佛在一夜之間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各個國家都開始了解並認識華為,同時國內的消費者也都紛紛為華為喝彩和稱讚。因為華為在5G上所實現的成績改變了通信行業的整體格局,打破了歐美國家在這方面的壟斷,對我國的科技地位來說是一次相當有利的消息。
  • 華為準備向韓國供應5G設備 韓國SK電訊卻這麼評價華為5G技術
    當小米剛剛打開韓國手機市場時,華為也緊跟小米後塵。到8月中旬的時候,華為Nova Lite 2也將開始在韓國售賣。華為Nova Lite 2與紅米Note 5一樣,均面向消費者主打高性價比。另外,華為正準備向韓國三大運營商供應5G頻譜設備,第一批合同價值預估達90億美元。
  • 繼日本後,英國兩大運營商延期發售華為5G手機
    對此,美媒援引華為對這些上述電信運營商的決定作出回應說,該公司意識到其供應商受到了更大壓力,華為有信心解決這個問題。按下「暫停」鍵,英國電信:不得不這麼做當地時間5月22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作為歐洲最大的電信公司之一,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旗下的EE表示,曾計劃將華為手機作為周三推出的英國首個5G網絡的一部分。
  • 又甩鍋華為?新加坡稱TPG未獲5G牌照與此無關
    同時,新加坡的四家電信運營商——新加坡電信、StarHub、M1和TPG電信都將被允許運營規模較小的5G網絡,這些規模較小的5G網絡通過使用大量毫米波頻譜資源提供熱點覆蓋。
  • 排除華為設備?新加坡三大運營商宣布選擇愛立信和諾基亞
    集微網消息,據經濟日報報導,新加坡三大電信商宣布,已選擇瑞典的愛立信與芬蘭的諾基亞,作為5G網絡的主要通信設備供應商,大致上將中國大陸的華為排除在外。圖源:美聯社日經新聞25日報導指出,新加坡最大電信公司新加坡電信將採用愛立信的設備,由StarHub與M1這兩家電信公司組成的「星和-M1」聯盟,則選擇了諾基亞。據了解,新加坡將於2021年1月開始逐步推出5G服務,目標是在2025年底前讓5G網絡覆蓋全新加坡。
  • 5G時代,喊窮的三大運營商出路何在?
    作為5G網絡建設的主力軍,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也相繼公布自己的建設規劃圖,明確下一步的5G進程。爭搶5G蛋糕,困難是一重又一重當5G發展的如火如荼,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時,作為先行軍和主力軍的運營商卻「壓力山大」,面臨著雙重大山的積壓。1)資金短缺是第一座大山。「增量不增收」的狀態是目前三大運營商的真實寫照。
  • 傳三大運營商9月1日5G商用 資費成焦點
    中關村在線消息:綜合媒體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三大運營商即將於9月1日對5G商用。同時相關人士表示,三大運營暫時沒有對用戶購買5G手機進行補貼的計劃。報導稱,知情人士向運營商財經網透露,三大運營商即將於9月1日對5G商用,但目前沒有任何消息顯示三大運營商會對5G購機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