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開二胎後未引發生育高峰,需要反思與警惕什麼?#社會熱點遠見#
撰文丨墨黑紙白
一、需要反思下,我們的孩子們哪去了?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前部長苗圩於11月14日在「第11屆財新峰會:重建全球信任」上的發言,到了今天才被人們在網上被熱議。
那麼他說了什麼呢?去年我國新生嬰兒1465萬人,出生率降至10.48‰,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人。全面放開二胎後,並未引發生育高峰。
什麼意思呢?就是從2016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全國實施兩孩生育新政,經過4年的執行與落實,並未挽回持續下降的出生率。
我們先來看下近幾年的相關數據,2016年新生兒1786萬,2017年新生兒1723萬,2018年新生兒1523萬,2019年新生兒1465萬……
有人會說,數據雖然是下降的,但是整體新生兒數量還是不少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再細化上述數據時會發現:
一孩一直在減少,而二孩及以上在2013-2017年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在2017年達到頂端,之後再掉頭向下。
這象徵了什麼?象徵著以中年人為代表的人群接棒二孩來挽回我們社會持續走低的新生兒也開始走向逐漸結束,而對於年輕夫妻為代表的人群並未成主流。
簡單說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新生兒回暖方式,同時也表明了排除以中年人為代表的人群接棒的二孩數據後,一孩在2019年就已是1000萬或低於1000萬了。
低於1000萬又象徵著什麼?有一組數據值得這個時候來看一下,按照國家給出的老齡化率:2016年我們有13.9億人口;10年後是11.7億;
20年後為8.9億;30年後8.2億;40年後8.9億。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後中國還剩下多少人呢?是5.8億。60年後則降成了4.8億。
二、新生兒的減少並不只是說我們中國人口大幅度減少
這一組數據的背後,並不只是說我們中國的人口要大幅度減少了,更是在說我們社會的可持續性在大幅度被降低,而對世界的影響力也將隨之而銳減。
世代交替的隔斷已經不是新生兒減少問題的核心了,養老問題也不再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走向在此刻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靠什麼來延續與進步?
我們來看人民日報在2018年時是怎麼說的?2018年8月7日人民日報刊文稱:中國人口紅利基本已用完,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第一個要素是人口紅利基本用完,也就是說對於失去了人口紅利的社會與我們每一個人,在未來將要面臨的生活成本與壓力將更大。
而國家的強盛與民族的復興在這個時刻所依仗的,也不僅僅是60後、70後、80後、90後等等這幾代仍然在社會高度付出的人群了,是否還有後來者是關鍵。
其實幾十年前之所以要宣揚一胎,也是把國人生孩子這件事當做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前景來看待的大事,只是這種大事判斷起來容易,細節拿捏上困難且不穩。
那個時候無論多麼嚴格的獨生子執行,最終還是無法阻擋那些想要生育的人,而從禁多生到鼓多生同樣遇到了巨大的反彈,老話反過來了,送佛容易請佛難。
三、生娃在我們中國一直都是國家事而非個人與家庭的事
既然都是大事,為什麼如遭遇如此的難度呢?只是因為生育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個人與家庭,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有安排的自由,家庭對家庭未來有周全的考量。
一旦從理論到執行都拋開了個人與家庭本身,那麼得到的結果往往會是出人意料的,與想要得到的理論與執行結果也往往相去甚遠的。
就像這兩年面對新生兒依舊減少,新華社給出的看法是什麼?2018年8月14日《新華日報》提出了關於」生育稅」的想法:
40歲以下的夫妻要繳納此稅,如果你生二胎就退回給你,你不生二胎就不給你了;政法大學的胡教授又認為應該在生育稅的基礎上再對丁克族和不婚族徵稅。
紙白君對新華社的這個提法是不能認同的,人們不再喜歡生育是因為什麼?這個要鬧明白,否則的話以稅提生,可能是本末倒置,甚至是南轅北轍。
但是新華社在談這個稅之前的話還是挺不錯的,它是這麼說的:「生孩子的成本應該交由社會承擔。」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不應是以普通人交稅來完成。
今年日本新首相上任,沒有談任何要增收的稅,而是不斷從財政給年輕夫妻提供更好的生活資金與生育資金,以鼓勵日本的年輕夫婦來為日本的未來共進。
四、我們需要警惕人們的生活成本再次加重而影響新生兒回暖
我們這裡為什麼年輕夫妻也不敢多生呢?首先是前幾年的六個錢包論,舉整個家族幾代人之力,來為年輕一代買一套房子,還是在貸款的情況下。
二胎的欲望在哪裡?其次是生活成本、教育成本、醫療成本等等圍繞之下,年輕夫妻既要還貸又要為生活成本憂慮,還要為養家庭不斷年邁的父母而憂慮。
而社會工作的壓力又不斷提升,一方面是我們產業化的升級,一方面是我們對某些產業的淘汰與拋棄,工作崗位的減少與收入的相形見絀是成正比的。
這才是苗圩說的全面放開二胎並未迎來生育高峰,這樣的現實既是出人意料的又是情理之中的,一方面是傳統中國人思維的全面消失。
另一方面是現代中國人思維的全面鋪開,想要在這中間重新迎來中國的嬰兒潮,需要的不僅是內部環境的不斷良好,也需要外部環境的進一步融入全球化。
我們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在這幾年確實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各種考驗都接踵而至,扎堆的背後既有重大的危機,也有重大的機遇。
如何爭取機遇而捨棄危機?相信我們中國人能夠有相應的智慧,我們20年前就遇到的重大金融危機是用讓銀行輕裝上陣成功應對的,即去壓力加動力。
而今生育危機也該讓中國人輕裝上陣,減少國人的生活成本與生存壓力,為新生兒提供良好的生育、養育環境,為家庭的上一代人提供良好養老,未來可期。
2020—11—14落筆於墨辯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