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空間美起來丨老洋房變身咖啡書店,96歲的「中國最好的公寓...

2020-12-13 新民晚報

隱匿在國際大都市血脈裡的老洋房,絕不止於電視劇《安家》無意中「安利」的那幾幢。1925年就在招租廣告上自譽為「中國最好的公寓」、與武康大樓齊名的黑石公寓,在建成96年之後,日前向上海市民敞開懷抱,成為「幸福集薈·黑石」咖啡書店,更是屬於大眾的「城市文化客廳」,繼而還將成為此間「音樂街區」的中心。

圖說:黑石公寓日前向上海市民敞開懷抱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前世今生

位於復興中路1331號的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建於1924年,因當時的投資商姓「黑石」而得名。據傳,這位投資人是美國業餘運動員布萊克斯通(「黑石」的音譯)。後來,它也曾被喚為「復興公寓」「花旗公寓」,其設計圖原為5層,現為6層。

圖說:當年的黑石公寓 資料圖

公寓坐北朝南,以中間大門為中軸,左右對稱——其北立面的壯麗露臺,是「黑石」備受矚目的建築焦點之一。從其1925年在《大陸報》上打出的「中國最好的公寓」招租廣告上,可以了解到該公寓擁有各種房型的套房31間,還為租戶提供免費使用的四季恆溫泳池、餐廳、舞廳、網球場、中央供暖甚至提供外籍管家服務。租金從每月50兩至152兩白銀不等,月租相當於那時候普通人的一年收入,以至於它當時被歸為「酒店」而非「公寓」,以增加政府稅收。在1937年的住戶名單中,有當時的瑞士駐滬總領事格洛芬瑞德夫婦、美國駐上海海軍陸戰隊軍官布萊頓夫婦、美孚石油公司部門主管佩裡、雀巢奶品公司部門主管曼德勒夫婦等。1945年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此辦公,插上過美國國旗——這也是「花旗公寓」得名的由來。近些年來,這裡曾作為徐匯區土地房屋管理局辦公地……2005年,黑石公寓成為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圖說:黑石公寓成為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資料圖

有一個說法,從外表看建築是否精緻,就看其門柱。黑石公寓的公用露臺下,由科林斯雙柱支撐——這是古希臘三大柱式之一,也是綿延至今的法式建築的特徵。雕砌的鏤空陽臺,由正彎以及反彎三段弧線組成的露臺……不僅有著古希臘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還融入了巴洛克風格,因而是「上海為數不多的折衷主義建築」——經營「幸福集薈」的幸福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凌說。所謂折衷主義,就是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融合在一起,只求唯美和比例。因為折衷主義的流行時間不長,因而在上海留下的建築也比較罕見。

圖說:「幸福集薈」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修舊如舊

黑石公寓位于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中心地帶,對面是以前的上海跳水池、如今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人稱「餛飩皮」。從黑石公寓的側門,標識有「幸福集薈」的入口進門,會有穿越時光之感——腳下的馬賽克瓷磚,讓我們仿佛回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但是,開發商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佳音「劇透」道:「這完全是現在重新手工拼出來的。」黑石公寓每一層的馬賽克地面花紋都不一樣。馬賽克走道的左右兩邊有多個拱門,每一個拱門後,都有別樣的空間,分為兒童集室、靈感集室、生活集室、視野集室、音樂與藝術集室、文化集室、唱片試聽室等七個主題集室。其中的文創區域,陳列著馬路對面上交主題衍生產品,包括其誕生140周年的咖啡杯等。

圖說:地上的馬賽克瓷磚完全是現在重新手工拼出來的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閱讀空間與文創產品,是這裡的主題,音樂則是此地的靈魂。難得一見的黑膠唱片也匯聚於此,還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欣賞空間。牆上掛著三張黑膠唱片,披頭四、貝多芬等,顧客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試聽——每一天,工作人員還會換上新的一批三張唱片。除了黑膠唱片,這裡還出售改良後的黑膠唱機,除了傳統的唱針之外,還加入了藍牙、WiFi等功能。

圖說:難得一見的黑膠唱片也匯聚於此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音樂是魂

走到馬賽克路面的盡頭,豁然開朗。原來,這裡是建造在原先遊泳池之上的咖啡館。咖啡館與黑石公寓左右對稱的結構相似,中間是圓形吧檯,左右空間也基本對稱。透著春光的玻璃窗外,一邊能看到彩繪的建築,另一邊則是還在建設中的文化空間。

姚佳音透露,黑石公寓周邊還有兩幢新造的樓。一幢將成為面向藝術家的酒店;另一幢會把其中的報告廳用於舉行文藝活動——目前,尚未完工。這三幢建築「三位一體」,組成了「黑石M+」——「M」指的是「MUSIC」,亦即以音樂及其複合功能為主題的園區。這裡之所以被設計成「M+」,是因為將來這一帶有意發展為「音樂街區」,以淮海中路、寶慶路和汾陽路之間構成的三角區域形成的天然「音樂角」正是「音樂街區」的核心。

圖說:三幢建築「三位一體」,組成了「黑石M+」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在這個「音樂角」裡坐落著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博物館,毗鄰上音附中、上海越劇院以及一批樂器商店等樂音悠揚之處,有著悠久的音樂人文歷史,也住著不少音樂家和音樂專業的師生。這是「幸福裡」給到衡復投資公司的開發提案中最打動開發商的地方。姚佳音說,經過調研,大家發現在這個音樂三角區域裡,看完一臺音樂會後都沒有一個可以適合觀眾吃飯、喝咖啡的地方。而距離此處不遠的修道院公寓,則是衡復投資公司接下來考慮修復的項目,所以他們還有意把這個「三角」拓展成「平行四邊形」覆蓋到東平路、衡山路一帶……畢竟,這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音樂「搖籃」。(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馬上評:老洋房,敞開門

相關焦點

  • 上海:96歲黑石公寓變身「城市文化客廳」
    近期,位於上海復興中路的黑石公寓向公眾開放一樓並化身為咖啡書店「幸福薈集」,成為「城市文化客廳」,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來打卡。  黑石公寓於1924年建成。近百年來,黑石公寓一直以其風格鮮明的大露臺而備受矚目。如今,為了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黑石公寓內咖啡書店的門開在大露臺一旁,與居民路徑分開。
  • 名噪上海灘的黑石公寓,在96歲這年向市民開放了!咖啡與音符匯成...
    Blackstone,在上海蓋了當時最豪華的公寓——「黑石公寓」。大樓擁有套房31間,不僅提供恆溫遊泳池、餐廳、舞廳和電梯,房間裡還有冰箱、煤氣,集中供暖,甚至配備專門的私人管家服務。96載歲月一晃而過,這處外人眼中帶著神秘氣息的公寓底樓變身黑石M+音樂主題項目,融入在整個音樂街區中,正式向市民開啟神秘面紗。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 上海首家蔦屋書店開業,百年歷史建築變身文化地標
    12月24日,上海第一家蔦屋書店——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正式開業。它位於長寧區上生·新所園區內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面積2000平方米。這座歷史保護建築曾經是在滬僑民的社交休閒場所,由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設計,此次更新之後變身書店,再度成為熱門文化地標。
  • 教堂變身「模範書局+詩空間」書店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佟麟閣路85號的原中華聖公會教堂,在今年世界讀書日期間變身「模範書局+詩空間」書店。對模範書局的創始人姜尋、邢娜夫婦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改造升級老建築了。他們2014年在北京的楊梅竹斜街把一個民國時期的建築改造成書店,今年又將教堂變身閱讀空間。
  • 明代高房、洞穴、老洋房……魔都書店比你想像的更「獵奇」
    選品很講究這裡還有一間傳記咖啡館邊喝咖啡整體呈蛋形的空間裡被木格子鋪滿抬頭就能撞見一片「星空」!>『思南書局』獨佔一整棟老洋房是一個涵蓋多重元素的生活美學體驗空間盡顯魔都小資風情!書店內部根據公寓原本客房的格局稍作修改
  • 85度C丨如何憑藉咖啡和蛋糕,做到全球831家門店、市值數百億?
    2004年創立的85度C,是一家以咖啡、蛋糕、麵包烘培為主的專賣店,取名來自「咖啡在攝氏85°C時喝起來最好喝的意思」。>192】一手案例 | 張曉軍解讀:唐鄉成為新一代「鄉村生活綜合體」的改造之道鄉村文化產品產業定位思考 | 從臺灣白米木屐村說起191】豬欄酒吧丨徽州運營八年的中國鄉村客棧190】日本埼玉種畜牧場 | 從牧場到兒童遊樂園如何實現?
  • 從《安家》老洋房談上海建築之美,獨棟洋房真的價值上億?
    孫科別墅內景,長寧區番禺路60號魔都與老洋房 「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上海作為躋身全國前列的一線城市,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日新月異的摩天大樓令其他城市嘆為觀止。諾曼第公寓 I.S.S Normandie Apartment這棟大樓仿佛仿若巨輪一樣停靠在武康路與淮海路的交叉口,是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的作品,原名諾曼第公寓,建於1924年已經有96年的歷史。在這個路口,總是聚集著文藝青年停留打卡拍照。
  • 上海攻略-那些網紅書店
    鍾書閣:中國最美書店書店內的每個房間設計都很獨到,討論室、小畫廊、寫作室、咖啡室等休閒區都被安排周到。獨特的空間格局,加上濃厚的書籍氛圍,不愧於「中國最美書店」的稱號。1984BookStore:老洋房與小清新隱匿在老洋房裡的1984獨立書店,推開門後別有一番天地。小店並不大,兼有咖啡館和創意工作室的功能,分成三個區域。店內多是些文學、藝術類的書籍、外文書和原版CD,還有一個舒服的閱讀室。
  • 中國書店人要向蔦屋書店學什麼?
    作者:曾鋒  1983年,32歲的增田宗昭在日本大阪枚方市開了一家小書店,蔦屋書店的傳奇從此開啟,這家營造出全新複合型文化空間的連鎖書店,目前已經在日本及海外開設1400多家店鋪。  2017至2018年,筆者先後走訪了中國臺灣地區的臺北信義蔦屋書店以及日本4座城市的11家蔦屋書店。站在20餘年書業從業經歷的書店人視角,實地考察、置身於蔦屋所營造的文化和商業空間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蔦屋書店如何打造以書為核心、多元化的生活解決方案。觀照當下,蔦屋書店對空間設計的精準把握,值得國內實體書店學習、借鑑。
  • 住在上海老洋房裡的年輕人
    還有一次,他早上起來想去樓下便利店買點吃的,一出樓門,四五臺手機就對準了他,他這才想起來自己還穿著睡衣拖鞋。而當初床上用品店的位置,換成了一家在上海頗有口碑的「元龍音樂書店」,以賣專業的進口鋼琴曲譜為主。在曾經的報導中,寫道「上海也需要給這樣小而精的店鋪足夠的生存空間」。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上海蔦屋書店的一樓長廊,是許多人「拍照打卡」的必選項「空間設計的確可以為書店加分,但國內一些書店沒有拿捏好空間設計的尺度,店裡的『人造景觀』反而喧賓奪主了。」曾鋒表示,書店本質是經營性場所,支撐實體書店生存的始終是經營活動。他告訴記者,業界將書店投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空間設計、書架和產品。
  • 《安家》帶火了上海時髦老洋房,我居然都搶不到參觀票
    原標題:《安家》帶火了上海時髦老洋房,我居然都搶不到參觀票雖然買不起「有故事的老洋房」但我們現在不僅能進去參觀還能在裡面看書喝咖啡「疫情過後,重溫寄放上海靈魂的老洋房,真好!」1924 年,美國傳教士宋合理(James Harry Blackstone)在復興中路上投資建造了一座酒店式公寓,其中有舞廳、泳池,網球場等如今奢華公寓中都有的設施,在當年的報紙廣告上被稱為「中國最好的公寓」。
  • 拍照、打卡、喝咖啡……網紅書店是否遠離了閱讀
    提到網紅書店,你會想到什麼?拍照、打卡、遛娃、喝咖啡、買文創……還是買書?  作為一個售賣知識、沉澱心靈的場所,今天的書店承載了許多以前沒有的功能。很多人擔心,這樣的「變身」會不會讓書店變了味,使閱讀這項基本功能褪色。
  • 上海蔦屋書店為何這麼「火」?
    新的疑慮也隨之而來:如何用書店空間真正盤活歷史建築,而不是讓「書」和「老洋房」都只成為拍照、發朋友圈時的噱頭? 「這探討的其實是一個共性話題,歷史建築的再利用。」負責開發黑石M+園區的上海集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凌說。復興中路上,同樣擁有96年歷史的黑石公寓,幸福集薈書店打通了一層的9個獨立空間,融入文學、藝術、設計、音樂、文創周邊等不同主題。
  • 上海盛名的老洋房裡竟然藏了一家那麼美的文藝書店
    現在街上見到的實體書店也越來越少,而黑石公寓改造而來的這家書店——幸福集薈,卻意外地迎合了當代人的口味。幸福集薈位於番禺路,是長寧區具有上海異情風味的一條老街。讓我們趁著周末,去書店再感受一次曾今的閱讀時光。
  • 雨「企」同行丨德思勤24小時書店為城市「燃燈」(內含「六一」福利)
    雨「企」同行丨德思勤24小時書店為城市「燃燈」(內含「六一」福利) 2020-05-29 2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上海首家蔦屋書店:96年老建築深藏文化新地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2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今天,上海首家蔦屋書店在上海上生新所正式開業。記者獲悉,這家書店由日本蔦屋書店和萬科集團共同打造,其所在建築——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距今已有96年歷史。
  • 憑藉咖啡、文創支撐起來的「最美書店」
    很多人覺得,實體書店似乎已經快從人們視野裡消失了,如今各種新興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手機、平板、kindle都可以看書,想看什麼書攜帶一臺設備就足夠了,畢竟實體書攜帶起來既重,又佔地方。但時代在發展,書店也在發展,如果上網搜索一下熱門城市有哪些景點好玩,那麼肯定會有很多答案提到「某某最美書店」。一、什麼是咖啡書屋?
  • 《2020魔都最新書店地圖》,「全球最美」、「年度最佳」書店都要來...
    點擊播放 GIF 0.1M幸福集薈96歲洋房裡的跨界生活美學空間1924年,美國商人J.H.Blackstone在復興中路上建造的「黑石公寓」,與鄔達克設計的武康大樓齊名,被稱為「中國最好的公寓」。在上世紀就已提供恆溫泳池、地暖及私人管家服務,說是「最壕公寓」也不為過。近百年來保持神秘的黑石公寓,終於在上個月重新對外開放,化身為一個飄散著咖啡香氣的書店,融合時尚生活和音樂文化於一體的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