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美國人J.H. Blackstone,在上海蓋了當時最豪華的公寓——「黑石公寓」。大樓擁有套房31間,不僅提供恆溫遊泳池、餐廳、舞廳和電梯,房間裡還有冰箱、煤氣,集中供暖,甚至配備專門的私人管家服務。
96載歲月一晃而過,這處外人眼中帶著神秘氣息的公寓底樓變身黑石M+音樂主題項目,融入在整個音樂街區中,正式向市民開啟神秘面紗。
復興中路1331號,黑石公寓所在。
從正面看,左右對稱的外立面,從下到上是依次收小的弧形陽臺。之所以得名「黑石公寓」,有說因其填充牆體和部分構件採用黑色石材,也有說源於建造者的名字。時光荏苒,命名的源頭已無法追溯,但無礙於黑石公寓成為上海諸多優秀歷史建築中一處獨特的存在。
建築正立面底層有一挑出的開敞門廊,露臺下部由石雕的科林斯雙柱支撐,雕砌的鏤空陽臺,大理石柱支撐的門廊,整體結構完美的對稱。主入口開敞門廊上為露臺,形狀由正彎及反彎三段弧線組成,立面中部牆體也採用了弧線形,加之屋頂中部弧形山牆及裝飾,顯示了巴洛克風格。
■剛剛建成時的黑石公寓。
如果能夠爬上黑石公寓的頂樓,你會在黑石公寓一左一右,看到兩幢同樣有名的公寓——克萊門公寓和伊莉莎白公寓。
密布著可閱讀的歷史建築,本身就是其所在的徐匯衡復風貌區的魅力所在。
時光流轉回1925年,當年的報紙上刊登著黑石公寓的一則招租廣告:根據房型不同,租金每月從50兩到152兩白銀不等,相當於當時的普通人花掉一整年的收入才住得起。
難怪J.H. Blackstone 會在廣告中打出「中國最好的公寓」。正因為其硬體過於奢華,當時的政府下令將大樓歸位「酒店」而非「公寓」,以增加其稅費。
住宅面世之後,不僅成為各路名流爭相入住的地方,更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社交場所。其中,最有名的應當是北洋時期的國務總理熊希齡和民國才女毛彥文的聯姻,每月租金148輛的36號房就是兩人的新房。
一度,公寓被稱為花旗公寓,1949年後改稱為復興公寓,但沒有哪個名字比「黑石公寓」更深入人心。
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此地正式掛牌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春日的午後,天氣時好時壞,但絲毫沒有阻擋人們前來黑石公寓的熱情。
在被命名為「黑石M+」空間中,佔地近1000平方米的黑石公寓幸福集薈店率先與大家見面。
一條馬賽克貼花的長廊將黑石公寓幸福集薈店一分為二,根據原來公寓的房間格局,被分為兒童集室、靈感集室、生活集室、視野集室、音樂與藝術集室、文化集室、唱片試聽室七個主題集室。
點擊播放 GIF 2.3M
■無處不在的音樂元素。
靈感集室之所以叫「靈感」,不僅因為這個空間陳列了社科、哲學、商業的書籍,還可以用來舉辦各種小型的社群活動、分享沙龍、迷你集市等,更是大家靈感交流碰撞的地方;視野集室的展陳品,是運營方不斷地搜尋上海最棒的、最先鋒的創意設計產品而來。
將「音樂」注入調性,與黑石公寓所處的街區頗有關係——公寓對面是擁有140周年歷史的交響樂團,再往北則是建校93年的上海音樂學院。這片街區四處洋溢著音樂的味道。在徐匯區的規劃中,這片街區的定位就是「音樂特色」。
作為業主方,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佳音告訴記者,黑石公寓的底樓曾經為辦公用房,二層以上為民居,因此在對公寓底部進行修繕後,才有了此番保護性的利用。以「打造一個以音樂為基底的幸福生活方式」為宗旨,帶著專業人士或普通音樂愛好者,去一個小小的音樂藝術理想世界。
「你看咖啡館下的這塊地面,本是泳遊館的所在,如今通過修繕,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往日的風採。」原來,黑石公寓底每一層的地板都是用馬賽克鋪就而成,每一層的花紋都不盡相同。
為了呼應整幢樓的風格,設計師們在修繕時參考了諸多歷史資料,並對樓上的住戶進行了走訪,最後定下了底樓的馬賽克花紋,作出了修舊如舊的效果。
「黑石M+」所處的復興中路、寶慶路、汾陽路一帶,是上海最有影響力的音樂文化為主題的區域,多個大型的音樂演出場館遍布,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文化廣場、上音歌劇院、賀綠汀音樂廳等演藝設施每年提供近千場音樂主題文化活動。再加之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等音樂教育機構,這一區域成為了上海音樂文化最為濃鬱、音樂人才最為集中、音樂演出機構最為密集的區域。
但反觀這些大型的音樂場館周邊,尤其是復興中路一段,缺少休閒文化消費場所。黑石M+,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以前去交響樂團聽音樂會,都是直奔主題而去,附近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坐坐、聊聊。」白領柳小姐在附近工作,也是音樂愛好者,因此對周邊相當熟悉,自從黑石公寓幸福集薈店試營業,中午來這裡坐坐已經變成常態。
姚佳音告訴記者,除了已經與大家見面的綜合性文創空間。空間附近還有幾幢老舊辦公樓,根據規劃,也將成為M+項目的一部分,共同打造為充滿藝術氛圍的城市客廳。
■日後的音樂家工作室。
比如,原本為車庫的1號樓也正在改造之中,日後將成為音樂家工作坊。音樂工作室面向音樂家開放,將音樂空間營造與音樂內容創作結合,為更多音樂機構和音樂愛好者提供交流的平臺。與1號樓毗鄰的M+hotel在進行最後的打磨。「賓館同樣緊扣音樂主題,主要服務交響樂團的一些表演樂隊,底層空間將會被打通,引入一些輕型餐飲,形成連貫的商業環線, 使整個空間連續起來。」
■酒店效果圖。
未來,在這裡,你不僅可以在音樂家工作室和大師們零距離,也可以在欣賞完一場音樂會後,和友人駐足評論……
■玻璃穹頂的花園餐廳雛形初具。
不僅如此,黑石M+將通過聯動周邊音樂資源,打造音樂愛好者及音樂類企業的共享服務平臺。
「上海交響樂團的Giftshop已經入駐黑石底層書店,開發上交文創產品」,姚佳音透露,他們還將近200家文創商家與音樂資源進行對接,打造上海音樂主題文創的高地。
文脈的延續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在保證歷史風貌延續的前提下,對一些有故事有歷史的建築進行適應性改造,讓這些建築在新的時代重獲新生。或許,這才是城市更新應有的題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