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的隆冬時節,是休養生息的時候,農村裡的人大多蝸居了暖和的屋內,極少出門。然而,就是這裡大雪紛飛的季節裡,山上有一種山珍備受食客的青睞,那就是藏在竹林下鮮嫩無比的冬筍。
經冬猶綠的竹子不怕風霜雨雪,依然傲骨挺立。別的樹葉都凋零落盡,竹子依然翠綠一片,給蕭殺的寒冬帶來無限生機。冬雪覆蓋的肥沃土壤下,冬筍正悄然壯大,越到寒冬臘月,冬筍是最是肥壯的時候。為了獲得這種美味,農人不顧天寒地凍,扛上鋤頭、柴刀,踩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朝山裡進發。
莽莽竹海,蒼翠欲滴。一株株挺拔參天的毛竹,巨人一般聳立著,枝葉搭著枝葉,攜手並肩,共同沐浴著寒冬的陽光,吮吸著冬天的霧水,枝葉上一粒粒晶瑩剔透的水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美不勝收。冬筍深藏於厚厚的土壤裡,偌大的竹林又該從何處下手呢?不急,冬筍講的是巧挖,要不然,如此大的竹林挖個遍,也不一定能得到幾顆冬筍。
挖冬筍絕對是個經驗活,首先得會認毛竹。一年生的新竹是長不出冬筍來的,兩年生的雖然有,也不多,三四年的毛竹正當年,五年以上的老竹生育能力就差了,也指望不上。對於農人來說,心中瞭然,老竹子表面泛黃,竹葉稀疏;而頭年剛長成的新竹子表面還有一層白霜;只有那種三四年的竹子枝葉濃密,粗壯挺拔。除了認得新竹老竹外,還要會認竹鞭的走向,這個難度就更大了,有經驗的農人懂得哪棵新竹是哪棵老竹的 「兒子」或者哪棵老竹的孫子,憑著竹鞭的走向就懂得冬筍生長的路徑了。最後就是懂得認土,哪裡有冬筍,哪裡的土就會有所鬆動,甚至地上還會裂開縫來,按照這個信號找下來,輕輕扒開拱起的土層,一顆肥壯的冬筍便露在眼前。
肥壯的冬筍深藏於地下,格外的嬌嫩,挖的時候要小心謹慎,用力過猛,會將冬筍攔腰折斷,如此,冬筍露出的肉質不但沾上了泥巴,而且見風會變柴變老了,鮮嫩的味道大打折扣。刨開冬筍周邊的泥土後,盡根部斬下就比較完整了。挖完冬筍的坑洞要及時回填,竹鞭不宜裸露在外面,不然會影響明天冬筍的產量。
冬筍,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絕」之美譽,清《隨息居飲食譜》謂冬筍「味冠素食」。剛出土的冬筍鮮嫩無比,存放久了肉質就會變柴,因此剛挖回來的冬筍要嘗鮮為快。在我的家鄉婺源,過年期間要做各種美食,其中冬筍這種食材是必備的。冬筍可以做成肉圓子和燒麥。肉圓子是做法是將豬後腿手工剁碎後,拌入剁碎的冬筍和荸薺,再加入料酒、食鹽後,充分的攪拌均勻。做的時候,用手抓起一坨,放在手心反覆摔打,直至肉團緊實,放在浸泡好的糯米裡滾一滾,肉團渾身沾滿了糯米,擺放在瓷器盤子裡,上蒸籠大火蒸熟。這種肉圓子家家戶戶要做上好幾盤,除了過年自己吃外,還要招待正月來客的應酬。要吃的時候,上鍋蒸下,趁熱撒上蔥花點綴,即可端上飯桌了。蒸熟後的肉圓子附著在表面的糯米飽滿透亮,肉圓子鬆軟油潤,用筷子輕輕一夾,便鬆散了。肉圓子裡摻雜了冬筍和荸薺,吃起來鮮香爽口,是邑內招待上門做客拿得出手的頭牌大菜。
燒麥是邑內一種點心。這種點心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將自製的白豆腐上鍋蒸熟後,和冬筍、香菇剁碎,添加食鹽味精拌勻,鮮肉切成小片放入醬油食鹽醃製入味即可。包的時候,先包入豆腐冬筍,再放入鮮肉片,攔腰收口。上鍋蒸熟後,燒麥就定型。涼透後攤開。要吃的時候,開水燒開,投入燒麥,浮起後就可以撈出,放入有佐料的碗裡,用調羹拌勻,即可開吃。入口鮮嫩順滑,加上熱氣騰騰的湯汁,渾身發熱,大呼過癮。
按照這個時節的食材,冬筍燴炒臘肉為最佳搭配。將冬筍剝去筍殼後,切成薄皮,下滾開水中焯一下了,撈出,過冷水。臘肉同樣切片,熱鍋後下油,蔥姜蒜爆香以後,將臘肉下鍋,炒至出油呈透明狀後,再把冬筍投入鍋中,煸炒後,加入食鹽、醬油,冬筍和臘肉充分融合後,撒下翠綠大蒜,即可出鍋。玉黃色的冬筍,棗紅色的臘肉,臘肉融進了冬筍的清香,冬筍也吸納了臘肉的油脂,二者相輔相成,色、香、味俱全冬筍的清香混合著臘肉的香味,清淡與鹹臘相融,辣味與鮮香相溢,沁入心脾,妙不可言。以臘肉和冬筍為主料的一道美食。筍鮮味香,臘肉味濃,加以豆鼓,雋永異常。
另一道就是燴炒三冬。冬筍、冬菇和冬白菜一同燴炒。白菜古稱「菘」,是我國古代的常見蔬菜之一。《南齊書·周顒傳》中有「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秋末白菜經過霜打以後,吃起來特別鮮美。香菇天然生者俗呼為蕈,人工種者統稱為菇。冬菇以花菇、厚菇為珍品。燴三冬做法是將冬筍用開水煮熟後撈起轉入冷水中浸涼,然後濾幹水分,切成半月形蝴蝶片待用;將冬菇蒂剪去,用清水漂洗乾淨,切成片狀;將冬白菜放進加入幾滴植物油的沸水中稍焯撈起,切成片狀。起油鍋先炒冬筍、冬菇,稍後放人冬白菜、高湯、浸泡過香菇的水、鹽、姜等調料,待鍋內的湯沸騰後,用稀澱粉勾芡起鍋裝盤,撒上蔥花即成。此品,清香宜人,嫩滑爽口。
冬筍難得,自然有冬筍的菜必是好菜。冬天的火鍋如果底料裡加了冬筍,那個鮮甜比放了味精還好。此外冬筍爆雞片、冬筍燉排骨、冬筍炒芥菜、冬筍肉圓子等等,都是美味佳餚,也不枉冬筍的鮮嫩味美山珍的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