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一部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囊括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該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修撰,彰顯了永樂盛世的經濟繁榮,要知道,修這樣一部史無前例的巨無霸型類書,其花費完全不下於投入一場戰爭。據史料記載,朱棣為修撰《永樂大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財力,編撰隊伍高達3000餘人。
該書從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修撰,直到永樂六年才全部修撰並抄寫完畢,歷時六年,期間一共花費多少錢,雖然史書上並無記載,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是盛世王朝,絕對承受不起這樣巨大的文化投資。
只可惜,這部耗費了無數精力和財力的奇書,自誕生以後,命運多舛。
永樂大典成書43年後、朱棣去世後25年,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永樂大典成書141年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差點毀於大火。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永樂大典》又慘遭戰火洗劫,四分五裂。
到清朝乾隆年間修撰《四庫全書》時,發現《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兩千冊左右,只剩下約8000多冊。
晚清,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永樂大典》再遭戰火洗劫,丟失大量《大典》。 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
清末,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永樂大典》又一次遭到戰火洗劫,被盜竊、損壞的卷章不計其數。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不過,隨著戰亂的平息,也有部分遺失的《大典》重現天日,據最新統計,海內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餘卷及部分零頁,分散於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後入藏《永樂大典》224冊,但這連《永樂大典》全書的10%都不到,剩下的90%以上至今不知所終。
以上所述,都是《永樂大典》抄本的命運,正本的命運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學術界關於正本的命運,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毀滅明末;二是毀於嘉慶乾清宮大火;三是被殉葬在明世宗嘉靖的陵墓──永陵。
換言之,如果在嘉靖的皇陵中找不到《永樂大典》的正本,《永樂大典》的正本很可能已經永遠消失了。
如果我們找到了永樂大典的正本,意味著什麼呢?毫無疑問,意味著一筆巨大的財富,這筆財富分為經濟財富和文化財富。
首先說經濟財富。你知道《永樂大典》到底有多麼值錢嗎?今年七月,有「兩冊一共四卷」嘉靖年間的手抄本《大典》在法國巴黎拍賣,最終以640萬歐元的價格落槌,加上佣金,以812萬多歐元成交。
要知道,這僅僅只是《永樂大典》的手抄本!而且,僅僅只有二冊,而《永樂大典》全書共11095冊!當然,這其中或許有物以稀為貴的因素,但由此仍可斷言,《永樂大典》全書絕對是無價之寶!
再說來文化財富。我們知道,乾隆修《四庫全書》,名為修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毀書」,有學者認為,乾隆所修之書和所毀之書幾乎相等!如果找到《永樂大典》全書,毫無疑問,將會有許多被乾隆毀掉珍貴的文獻資料重見天日。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不僅能夠加深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了解,甚至可能刷新我們對明朝以前數千年歷史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