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能帶來2筆巨大的財富

2020-12-20 文史書院

《永樂大典》是一部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囊括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該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修撰,彰顯了永樂盛世的經濟繁榮,要知道,修這樣一部史無前例的巨無霸型類書,其花費完全不下於投入一場戰爭。據史料記載,朱棣為修撰《永樂大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財力,編撰隊伍高達3000餘人。

該書從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修撰,直到永樂六年才全部修撰並抄寫完畢,歷時六年,期間一共花費多少錢,雖然史書上並無記載,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是盛世王朝,絕對承受不起這樣巨大的文化投資。

只可惜,這部耗費了無數精力和財力的奇書,自誕生以後,命運多舛。

永樂大典成書43年後、朱棣去世後25年,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永樂大典成書141年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差點毀於大火。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永樂大典》又慘遭戰火洗劫,四分五裂。

到清朝乾隆年間修撰《四庫全書》時,發現《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兩千冊左右,只剩下約8000多冊。

晚清,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永樂大典》再遭戰火洗劫,丟失大量《大典》。 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

清末,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永樂大典》又一次遭到戰火洗劫,被盜竊、損壞的卷章不計其數。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不過,隨著戰亂的平息,也有部分遺失的《大典》重現天日,據最新統計,海內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餘卷及部分零頁,分散於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後入藏《永樂大典》224冊,但這連《永樂大典》全書的10%都不到,剩下的90%以上至今不知所終。

以上所述,都是《永樂大典》抄本的命運,正本的命運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學術界關於正本的命運,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毀滅明末;二是毀於嘉慶乾清宮大火;三是被殉葬在明世宗嘉靖的陵墓──永陵。

換言之,如果在嘉靖的皇陵中找不到《永樂大典》的正本,《永樂大典》的正本很可能已經永遠消失了。

如果我們找到了永樂大典的正本,意味著什麼呢?毫無疑問,意味著一筆巨大的財富,這筆財富分為經濟財富和文化財富。

首先說經濟財富。你知道《永樂大典》到底有多麼值錢嗎?今年七月,有「兩冊一共四卷」嘉靖年間的手抄本《大典》在法國巴黎拍賣,最終以640萬歐元的價格落槌,加上佣金,以812萬多歐元成交。

要知道,這僅僅只是《永樂大典》的手抄本!而且,僅僅只有二冊,而《永樂大典》全書共11095冊!當然,這其中或許有物以稀為貴的因素,但由此仍可斷言,《永樂大典》全書絕對是無價之寶!

再說來文化財富。我們知道,乾隆修《四庫全書》,名為修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毀書」,有學者認為,乾隆所修之書和所毀之書幾乎相等!如果找到《永樂大典》全書,毫無疑問,將會有許多被乾隆毀掉珍貴的文獻資料重見天日。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不僅能夠加深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了解,甚至可能刷新我們對明朝以前數千年歷史的認知。

相關焦點

  •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能帶來2筆巨大的財富
    該書從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修撰,直到永樂六年才全部修撰並抄寫完畢,歷時六年,期間一共花費多少錢,雖然史書上並無記載,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是盛世王朝,絕對承受不起這樣巨大的文化投資。只可惜,這部耗費了無數精力和財力的奇書,自誕生以後,命運多舛。
  • 《永樂大典》被譽為「百科全書」,如果找到其正本意味著什麼?
    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中國古代史將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我們將得到一筆價值無法估量的精神財富。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只能通過口口相傳或是前人留下的史書典籍來了解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無論過往的歷史是輝煌還是黯淡,都屬於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永樂大典》的地位如何?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永樂大典》如果被找到,那麼中國的文化史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歷史地位絕對不亞於任何一次帝王級的考古。《永樂大典》編修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修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算是現代時期要進行大型的百科全書的編撰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 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永樂大典》記載了我國古代字先秦到明初的典籍,收錄達8000餘種,是我國最早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可以裝滿4卡車。但它只有正本和副本兩套,一個版本莫名消失,一個版本命運多舛。如果它被找到了,不僅彰顯了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成就,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 《永樂大典》是什麼?如果我們找到它的完整版,意味著什麼?
    而《永樂大典》則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文化價值的寶庫,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沒有之一。但此瑰寶在經歷離奇失蹤、火災和帝國列強入侵搶劫後毀於一旦,只殘存下散布世界的不足全書四分之一的副本。拋開現實思考,如果《永樂大典》找到了,對中國乃至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
  • 如果《永樂大典》全本都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比如被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這本囊括了中國14世紀以前各類傳統文化的華麗書籍,它的正本至今不知所蹤。根據史書記載,《永樂大典》給後世留下了太多的驚奇讚嘆,這本書籍包羅萬象,從歷史、文學、科技、醫術,到詩文、戲曲、工藝、兵法等,幾乎將明朝之前數千年的文化書籍全部囊括其中。
  • 「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呢?
    對於中國古代帝王來說,死後都要帶走自己最喜愛的東西,嘉靖皇帝是非常喜愛《永樂大典》的,經常把正本放到床邊,隨時能翻看。當然,《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開永陵地宮之前,只能是一個猜測。不過很多人認為,現存史料所載嘉靖皇帝的遺詔絲毫未語正本陪葬的事。也許,只有打開永陵才能找到答案。四,秘密藏在京城某處。
  •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能帶來2筆巨大的財富
  • 假如我們找到《永樂大典》
    原標題:《永樂大典》是什麼?如果我們找到它的完整版,意味著什麼?在中國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前人留下了非常多珍貴的文化財富,它們以書本的形式存在,或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繼承,不論是質樸還是華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永樂大典》有何特別之處?找到它的完整版,意味著什麼?
    《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典籍,然而可惜的是,此書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現在僅以殘本的形式留存於世,而且大部分都散落在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私人收藏家手中。有人曾提出:如果找到《永樂大典》的完整本,很可能會改變歷史,這本書到底有何厲害?
  • 永樂大典:朱棣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工程量巨大,完本卻不知蹤影
    第一:編修古今第一奇書「永樂大典」,耗費工作量巨大,嘉靖重新抄寫1:朱棣是個文武雙全的皇帝,諡號叫「武」可以,叫「文」也不錯中國歷史上數以百計的帝王當中,朱棣論才能跟軍事實力絕對能名列前茅。姚廣孝也叫道衍和尚,他是朱棣心裡的蛔蟲,當然知道朱棣心裡在想什麼。把從三皇五帝各種系列的有關書籍全部匯集到一塊,編纂隊伍一度達到了三千多人。到了永樂五年的時候開始定稿,第二年才正式抄寫完畢。「永樂大典」包含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學術等,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知識財富。
  • 《永樂大典》滄桑600年
    2018年2月8日至3月2日,國家圖書館精選《永樂大典》部分珍品向讀者開放展示,還邀請讀者一起抄寫《永樂大典》中的經典篇章。其中一個展櫃展出的單獨一冊《永樂大典》,是這部皇皇巨著的散落殘本最近也是最後一次現身——今年59歲的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程有慶,每次回憶起11年前在上海偶遇那一冊《永樂大典》,都覺得是一個幸運的意外。
  • 《永樂大典》六百年
    《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永樂大典》永樂六年(1408年)正式成書,至今已經跨越600年風雨歷程,其成書、收藏、流通、散佚、研究、複製出版、傳播、修復等等,是一部傳奇,備受世人關注。在每一位炎黃子孫眼裡,《永樂大典》已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古代典籍,而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尊嚴。
  • 論《永樂大典》的「散」與「聚」
    永樂三年明成祖再命太子少師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並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2169人分別擔任編輯、校訂、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永樂五年11月定稿進呈,朱棣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次年冬楷書清抄全部完成,為《永樂大典》正本,藏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北京皇宮落成,明都北遷,《永樂大典》隨遷入京,貯於文樓。
  • 淵回國學:什麼是《永樂大典》?號稱最大百科全書,古代的資料庫
    淵回國學:什麼是《永樂大典》?號稱最大百科全書,古代的資料庫古代的資料庫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編撰的大型資料性書籍。由於其內容豐富,可以看作是古時候的資料庫。在明朝永樂年間,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也就是派鄭和下西洋的那位皇帝,下令編撰一部集我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一部書。就是後來的永樂大典,全書總共將近四億字。遺憾的是,目前僅剩400多冊,800餘卷,並且散落於世界各處!目前我國現存只有200多冊,歐美國家有200多冊。
  • 《永樂大典》——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再命解縉、姚廣孝、鄭賜等人重纂,這次因為採選的書籍眾多(集齊了全國所有的書目),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永樂五年(1407)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完成後,明廷又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由於人員數量過多,已經無法統計了。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這些「片片作蝴蝶飛」的珍貴典籍,就包括保存了宋元以前佚文秘典的《永樂大典》。經此一劫,《永樂大典》毀損、失竊嚴重。  纂修成書  《永樂大典》的名字可以說家喻戶曉,但是能說清它是一部什麼書的人卻不多。王謙身告訴記者,《永樂大典》皇皇一萬多冊,擺起來至少需要40立方米。如果通過微重力測量發現永陵與定陵一樣也是「五室三隧」,說明地宮裡沒有擺放《永樂大典》的空間。如果測量結果發現永陵地宮多建了兩個配殿,至少說明有擺放《永樂大典》的地方。  那麼現有技術能測出地宮內儲藏了什麼東西嗎?王謙身說,微重力測量是通過物體密度來測量的,密度越大測量得越清楚。
  • 《永樂大典》六百年
    《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永樂大典》永樂六年(1408年)正式成書,至今已經跨越600年風雨歷程,其成書、收藏、流通、散佚、研究、複製出版、傳播、修復等等,是一部傳奇,備受世人關注。在每一位炎黃子孫眼裡,《永樂大典》已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古代典籍,而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尊嚴。
  •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其正本的下落至今沒有找到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它記載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各類著作七八千種,顯示了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然而在嘉靖年間重錄以後,《永樂大典》的正本卻下落不明,這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
  • 《永樂大典》失佚記
    1408年,獨版《永樂大典》成書,舉世矚目。因該書集古典籍之大成,參與人數眾多,皇帝欽命修纂並作序,舉全國之力而成,註定它一經面世則成國寶。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永樂大典》也由南京搬往北京文淵閣。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皇宮失火波及文淵閣,嘉靖帝什麼都顧不得了,連下四道急令搶救《永樂大典》,大典得以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