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永樂大典》的「散」與「聚」

2020-12-25 禾野歷史觀

引言

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是一部大型類書,其性質近似現代的百科全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約三億七千多萬字。輯錄圖書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藝、醫學等達七八千種,依照《洪武正韻》韻目編排,把這些書籍整部、整篇或整段按韻編入全書。

《永樂大典》上起先秦,下達明初,統會古今,包羅萬象,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珍品。《永樂大典》的編纂經過永樂元年秋七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學士解縉等纂修一部類書。解縉召集了147人開始編纂,次年11月書成,名《文獻大成》。這部倉促草就的《文獻大成》不合朱棣心意。永樂三年明成祖再命太子少師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並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2169人分別擔任編輯、校訂、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永樂五年11月定稿進呈,朱棣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次年冬楷書清抄全部完成,為《永樂大典》正本,藏南京文淵閣。

永樂十九年,北京皇宮落成,明都北遷,《永樂大典》隨遷入京,貯於文樓。對於這部宏幅巨製,永樂、萬曆兩朝均有刊印之議,終因「工費浩繁」而未果。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宮內失火,由於搶救及時《永樂大典》倖免於焚。明世宗朱厚熄擔心孤本或遭不測,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命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督飭禮部儒士程道南等109人摹寫副本一部,規定每人一天抄三頁,「如遇差錯,發與另寫,不拘一次二次」務求準確無誤,字體格式及裝幀也全部仿照永樂鈔本。經5年多努力,至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始成,為永樂大典副本,亦稱嘉靖鈔本,藏於皇史宬。

同時正本移藏於文淵閣。《永樂大典》的「散」幾百年間,正如我們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一樣,國寶《永樂大典》的命運也是很悲慘的。文淵閣藏正本早已失蹤,但不知亡佚於何時。一說,明清易代之際與文淵閣藏書同時焚毀;另一說是清嘉慶間,乾清宮失火時被毀,但史籍均無確鑿記述,一般從前面的說法。嘉靖副本原貯皇史宬,雍正時移藏東交民巷翰林院。乾隆三十八年編纂《四庫全書》曾點查一次,發現已佚2422卷,實存9677冊,這9千餘冊在纂修《四庫全書》和《全唐文》時都大起作用,從中發掘不少珍貴史料。

經此浩劫,這部珍貴典籍幾乎喪失殆盡,至清末原藏僅存有64冊,移貯京師圖書館。《永樂大典》的「聚」新中國成立之始,叩著手收集殘存的《永樂大典》。據統計:國內主要收藏單位北京圖書館藏110冊,其他圖書館和私家藏60冊;而國外反的250冊,其中日本55冊、美國45冊、英國38冊。為使這部珍貴典籍早日「團聚」,國內公私藏家紛紛捐獻珍藏卷冊,例如上海商務印書館悉數捐出所藏21冊,私人藏家則如 周叔弢1冊、趙元方1冊、鍾弘毅3冊等,也都先後獻給國家。

諸冊先後移藏北京圖書館。流散國外的《永樂大典》也有一部分「物歸原主」。1951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圖書館率先將所藏11冊歸還我國;1954年,蘇聯列寧圖書館又歸還了原藏滿鐵圖書館的《永樂大典》52冊;同年蘇聯科學院也歸還1冊。三次合計64冊。1955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交還中國政府《永樂大典》3冊。上述各冊均由北京圖書館收藏。現今倖存於世的《永樂大典》共約370餘冊,北京圖書館藏已增至216冊,上海圖書館藏1冊,合計我國收藏217冊。餘者散存在10多個國家的30餘個公私收藏家手中。

《永樂大典》的影印出版《永樂大典》最早的影印本是1926年江安傅氏本。此冊為七皆65,卷第2610-2611,門類臺之御史臺五,內容為抄錄元《南召備要》《烏召筆補》二書。原本高502釐米、寬298釐米。黃絹硬面,包背裝。左上角沿邊黃絹書籤題《永樂大典》四字,下注卷第幾。書籤四周印黑色雙線,線外鑲藍絹襯邊。右上角有黃絹藍邊小方塊,題某韻,次行低一格題隸屬該韻之冊數。末頁題總校官、分校官及書寫、圈點等人職銜及姓名。抄寫分紅黑兩色,引用書名和中縫的卷數、頁數用紅筆寫;欄格和中縫的線條、魚尾都用紅筆描畫;圈句圈聲用紅色小圈鈐印;餘皆黑色,十分醒目。1959年,為慶祝建國10周年,中華書局選《永樂大典》1冊,為六模110,卷第仿製影印,裝幀版式尺寸悉準原書。原書為北京圖書館藏,屬蘇聯送還書之一。

1983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又將新近山東掖縣農民捐獻國家的《永樂大典》1冊,依原樣套色影印出版。此冊,過去各家均未著錄,為真字韻門制類卷3518-3519,全帙當為56頁,現存39頁零一殘角,缺16頁。以上三種均屬仿製精印本,使我們能夠一睹《永樂大典》的原書風貌。規模最大的是1960年中華書局縮小影印本,分裝202冊。其中包括北京圖書館舊藏及歷年國內外捐贈,還有歷年徵集的仿鈔本、攝影本、顯微膠捲、傳鈔本、舊影印本、共215冊,714卷。另外還包括南京圖書館仿抄本2卷、北京中國書店傳鈔本8卷,私人收藏嘉靖鈔本2卷,中華書局資料室藏顯微膠捲4卷。

總計共得730卷。此後二十餘年,又陸續徵集到65卷。最近中華書局,將前730卷重印並增入新出文65卷,合計795卷,佔現存總數約800卷的99%,可說是存世《永樂大典》最完備的影印本。存世《永樂大典》殘卷,雖然僅餘原書的百分之四,仍有極高的文獻研究價值。例如:《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述現存<永樂大典>中的醫書》、《文獻》第五輯:,《文獻》第17輯。

相關焦點

  • 《永樂大典》六百年
    第二年,朱棣稱帝,遷都北京,改元永樂。 1403年(永樂元年)7月,朱棣諭翰林侍讀學士解縉:「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正式下達了修書的敕命。要求非常清楚:一是全,採摘書契以來的百家之書;二是大,備輯為一書,不厭浩繁。
  • 《永樂大典》的地位如何?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永樂大典》如果被找到,那麼中國的文化史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歷史地位絕對不亞於任何一次帝王級的考古。《永樂大典》編修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修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算是現代時期要進行大型的百科全書的編撰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 《永樂大典》六百年聚散飄零珠還合浦的故事
    而第221冊《永樂大典》的發現和入藏頗具傳奇色彩。1983年,在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發現時,這冊《永樂大典》的天頭地腳部分已經不存,書裡夾著花樣、鞋樣。幸運的是,當時的農家婦女雖不識字,但從祖上因襲的敬字惜紙傳統,使這冊大典得以保存下來。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此後的百餘年間,在無數中華兒女努力下,倖存的《永樂大典》被一點一點尋找回來。至今,國家圖書館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居全世界收藏機構之首。  因國運衰而散,因國運昌而聚。《永樂大典》折射了一部中華民族600年滄桑史。  翰林院中遭焚劫  1900年6月20日下午,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
  • 《永樂大典》滄桑600年
    2018年2月8日至3月2日,國家圖書館精選《永樂大典》部分珍品向讀者開放展示,還邀請讀者一起抄寫《永樂大典》中的經典篇章。其中一個展櫃展出的單獨一冊《永樂大典》,是這部皇皇巨著的散落殘本最近也是最後一次現身——今年59歲的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程有慶,每次回憶起11年前在上海偶遇那一冊《永樂大典》,都覺得是一個幸運的意外。
  • 《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不明 副本400餘年只剩下4%
    現存的《永樂大典》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盛世修書」的傳統,如唐朝《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宋朝《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及清朝《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明朝在南京成書的《永樂大典》也是其中之傑作。
  • 「價值連城」的《永樂大典》是一部怎樣的書
    由於拍賣行佣金為27%,兩冊《永樂大典》最終成交價為8128000歐元(合近6500萬元人民幣)。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能夠留存下來的《永樂大典》確實稀缺,「僅從拍賣角度說,能出高價,一定是拍品符合大家的預期」。但記者也注意到,兩冊《永樂大典》的起拍價與最終成交價相去甚遠。
  • 歷經600年 《永樂大典》正本至今不知所終
    「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是2019年5月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旗下「亞洲文明聯展」的四個輔展之一,它展現了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永樂大典》編纂、抄寫、失傳、搜羅、輯佚的全過程。《永樂大典》是由明朝永樂帝朱棣組織人編纂的、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其中保存了中國明代14世紀以前文學、哲學、宗教、史地、應用科學等浩如煙海的資料。
  • 歐洲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綜述
    而在此之前,據報導,雙方都曾使用大量《永樂大典》的卷冊來加固各自的防禦。 從事後拍攝的一張照片來看,普爾當時坐在翰林院裡,地上堆積的書看上去像《永樂大典》。他獲取了一冊,1960年,他的遺孀將其賣給了大英圖書館。Thomas Biggin(身份未知,很有可能是英國海軍士兵)在翰林院的廢墟中「發現」一冊《永樂大典》,並於1907年贈予博德利圖書館。
  • 高樹偉|讀巴黎新見兩冊《永樂大典》記
    法國巴黎新見兩冊《永樂大典》不久前,曾接友人微信,提醒說最近會有兩冊《永樂大典》(下稱《大典》)出現,囑我留意。果然,沒過幾天,卷2268-2269模字韻湖字、卷7391-7392陽字韻喪字兩冊《大典》就出現在法國巴黎Drout拍賣行。
  • 明代第一百科 臺灣圖書館《永樂大典》數位化
    華夏經緯網7月1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永樂大典》是編撰於明成祖永樂年間一部巨大的類書,堪稱明代第一《百科全書》,臺灣圖書館珍藏其中8冊孤本,近期已全文影像數位化,公開放置於「古籍影像檢索系統」,免費提供各界瀏覽使用。
  • 《永樂大典》為何說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最初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才抄寫完畢。
  • 《永樂大典》入藏國家圖書館儀式暨開幕式舉行
    9月30日下午,《永樂大典》入藏國家圖書館儀式暨《永樂大典》特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熹年參加了儀式。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永樂大典》600餘年滄桑的歷史,也正是中華典籍文化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縮影。  12冊原件亮相,每一冊都有故事  這幾天,「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在北京亮相,迅速吸引了大批觀眾的目光。
  • 國圖《永樂大典》展覽將落幕 背後故事多:正本早已不知所蹤
    關於《永樂大典》的故事人們知之甚少,仿佛它的一切都已是歷史的陳跡。其實,《永樂大典》的成書、收藏以及散佚、回收都是「傳奇」的故事,《永樂大典》是一顆值得銘記、珍惜的文化明珠。據學者推斷當時編纂《永樂大典》的人數超過三千人,編纂人員十分複雜,除了官員、學者還包括了當時各行各業的精英,甚至民間術士、僧侶也參與其中。《永樂大典》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書籍的精華,收集的典籍有近八千種。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該類書編纂完成。明成祖閱後十分滿意,親自撰寫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六年(1408)冬,命人抄寫完畢。
  •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能帶來2筆巨大的財富
    該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的修撰,彰顯了永樂盛世的經濟繁榮,要知道,修這樣一部史無前例的巨無霸型類書,其花費完全不下於投入一場戰爭。據史料記載,朱棣為修撰《永樂大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財力,編撰隊伍高達3000餘人。
  • 新現世拍賣的《永樂大典》證明,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是原版
    永樂大典剛剛關注到一條文化消息,兩冊從未面世的中國最有名類書《永樂大典》在歐洲起拍,最終古書為一華人女性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成交價達到了812萬歐元。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
  • 中國買家6427萬元拍下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最終以812.8萬歐元成交的二冊《永樂大典》由現場的一位中國女士競得(圖片來源於網絡)巴黎當地時間7月7日下午4時47分,二冊《永樂大典》在法國知名Beaussant Lefèvre 拍賣行二號拍賣廳舉拍,其中一件被標註《永樂大典
  • 從11095冊到僅剩64冊,清朝翰林院是怎麼把《永樂大典》弄丟的?
    藏在文樓的寶物不是長生不老的靈丹,也不是修道成仙的秘笈,而是震鑠古今的《永樂大典》。據史料記載,嘉靖帝對《永樂大典》的愛已經到了頃刻難離的地步,每當遇到什麼生活難題、人生困惑之時,他總是第一時間翻閱《永樂大典》求解迷津,在他的辦公桌上總是放著《永樂大典》的若干卷冊。
  • 《永樂大典》名聲在外,實際遭遇卻慘不忍睹,八國聯軍用它做馬槽
    中國圖書集大成著,無非《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三部。很多人知道它們名聲在外,都是當時的君王召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數十年的時間修成的,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圖書的命運又是怎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的《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