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為何說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2020-12-13 一隻小鳥闖天下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有萬書之書之稱,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111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

是大英百科全書的9倍,將它們摞在一起高度能達到1000米,比世界第一高塔還要高出200多米。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才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

2020年7月7日,澎湃新聞獲悉,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其中的兩冊一共四卷嘉靖年間的手抄本在法國巴黎拍賣,以640萬歐元的價格落槌,加上佣金,以812萬多歐元成交,買家是一名華人女性,按照320萬歐一冊的價格,全書有11095冊就是35504000000歐?不談佣金。

據最新統計,海內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餘卷及部分零頁,分散於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後入藏《永樂大典》224冊。目前歐洲共收藏59冊《永樂大典》,其中英國51冊,德國5冊,愛爾蘭3冊。上一次發現《永樂大典》是在6年前的2014年8月,在洛杉磯漢庭頓圖書館新發現的1冊《永樂大典》,卷次為10270和10271。

相關焦點

  • 《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不明 副本400餘年只剩下4%
    今天,江南時報將介紹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部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超大型工具書——《永樂大典》。  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  載譽全球 「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的誕生地就在南京。《永樂大典》有多震撼,看看這組數據,就會讓你震撼。
  • 《永樂大典》滄桑600年
    《永樂大典》是明代永樂皇帝命內閣首輔、有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縉等人編纂的大型類書,成書11095冊,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從《文獻大成》到《永樂大典》,史上最大百科全書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靖難」之名,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政權,改元「永樂」。也許是因為皇位來得不那麼名正言順,永樂皇帝就想用別的方式證明自己。他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系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
  • 近6500萬成交,兩冊《永樂大典》回家,1200多倍溢價震驚市場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成書於明永樂六年,累計參與編纂者超過三千人,全書約3.7億字,共11095冊,是書手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一筆一畫抄錄完成的,《大英百科全書》將其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 《永樂大典》六百年聚散飄零珠還合浦的故事
    重拾那些消逝的中華文化典籍——《永樂大典》六百年聚散飄零珠還合浦的故事  《永樂大典》這部近4億字、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萬冊巨帙,自明永樂六年(1408年)成書以來,歷經滄桑:正本杳無蹤跡,嘉靖副本屢遭劫難,殘卷聚散離合,至今僅存400餘冊,散落在世界
  • 《永樂大典》六百年
    3.編修方式 第一、《大典》屬於類書還是百科全書? 什麼是類書呢?目錄學家認為,類書是一種採輯抄錄各類圖書資料,按一定方法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編排,便於人們查閱的工具書。它是古代學術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積累了數量浩繁的圖書文獻、並有專人進行整理以後才出現的。《永樂大典》是當時最大的一部類書。
  •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能帶來2筆巨大的財富
    《永樂大典》是一部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囊括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 《永樂大典》的地位如何?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永樂大典》如果被找到,那麼中國的文化史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歷史地位絕對不亞於任何一次帝王級的考古。《永樂大典》編修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修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算是現代時期要進行大型的百科全書的編撰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 關注| 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為何落得支離破碎的下場?
    類書就是中國人編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在古代就叫類書,編百科全書的一家就叫類書家。為什麼叫類書呢?類書就是把中國古代的圖書全部把它打散,把其中講的共同一類的東西,把它全部抄錄出來。明朝中國編了一部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叫做《永樂大典》,這是明成祖朱棣的時候編的。
  • 中國買家6427萬元拍下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最終以812.8萬歐元成交的二冊《永樂大典》由現場的一位中國女士競得(圖片來源於網絡)巴黎當地時間7月7日下午4時47分,二冊《永樂大典》在法國知名Beaussant Lefèvre 拍賣行二號拍賣廳舉拍,其中一件被標註《永樂大典
  • 中國這本書很少人知道,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現僅剩幾百本
    《永樂大典》作為我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被《大英百科全書》譽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世界最大,那麼它到底有多大呢?14世紀以前中國的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宗教哲學等其他方面都包含在了《永樂大典》之中。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約3.7億字,共計11095冊,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現今存世卻僅有400餘冊……它,就是大型類書《永樂大典》。現在說起來,陳紅彥仍是滿臉慶幸。  展覽中,一些看似與《永樂大典》沒有關聯的展品,其實背後也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編纂官解縉的作品,姚廣孝的手稿,等等。
  • 論《永樂大典》的「散」與「聚」
    引言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是一部大型類書,其性質近似現代的百科全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約三億七千多萬字。永樂三年明成祖再命太子少師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並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2169人分別擔任編輯、校訂、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永樂五年11月定稿進呈,朱棣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次年冬楷書清抄全部完成,為《永樂大典》正本,藏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北京皇宮落成,明都北遷,《永樂大典》隨遷入京,貯於文樓。
  • 歷經600年 《永樂大典》正本至今不知所終
    「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是2019年5月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旗下「亞洲文明聯展」的四個輔展之一,它展現了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永樂大典》編纂、抄寫、失傳、搜羅、輯佚的全過程。《永樂大典》是由明朝永樂帝朱棣組織人編纂的、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其中保存了中國明代14世紀以前文學、哲學、宗教、史地、應用科學等浩如煙海的資料。
  • 明代第一百科 臺灣圖書館《永樂大典》數位化
    華夏經緯網7月1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永樂大典》是編撰於明成祖永樂年間一部巨大的類書,堪稱明代第一《百科全書》,臺灣圖書館珍藏其中8冊孤本,近期已全文影像數位化,公開放置於「古籍影像檢索系統」,免費提供各界瀏覽使用。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永樂大典史話》一書中這樣定義:「《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保存了大量我國十四世紀以前的文學、藝術、史地、哲學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  「百科全書」當然是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所使用的現代名詞,歷史上這種書被稱為「類書」。  類書是把各種學術材料按照關鍵詞的筆畫或聲韻,分門別類地彙編在一起,以便查閱的一種工具書。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流失之痛 正本之謎
    【解說】近日,「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在北京亮相。珍貴善本古籍、名家手稿和輿圖等,勾勒出這部大典風雨飄搖的命運。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說,該展覽是2018年典籍博物館的主題大展,12冊原件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 國圖《永樂大典》展覽將落幕 背後故事多:正本早已不知所蹤
    2018年2月8日,國家圖書館展出明成祖朱棣敕令編纂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成書時共11095冊,經歷幾百年的風雨,現存400餘冊,流散於世界各地。在本次展覽中,觀眾不但能看到國家圖書館珍藏的部分《永樂大典》真品,亦能領取主辦方準備的寓意吉祥的抄書頁現場臨摹。展覽將持續到3月2日。
  • 新現世拍賣的《永樂大典》證明,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是原版
    永樂大典剛剛關注到一條文化消息,兩冊從未面世的中國最有名類書《永樂大典》在歐洲起拍,最終古書為一華人女性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成交價達到了812萬歐元。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
  • 浙江麗水松陽老街,明代王景無人不曉,建功雲南編纂《永樂大典》
    地處麗水市的松陽南直街,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的老街,今天要說的是最讓老街人引以為傲的王景的故事。主街長400多米,因地處松陽古城之南,道路筆直通達,故而得名「南直」。王景的功績聲震朝野,回到京城後,皇帝任命他和胡儼等人,率領兩千多文人學士編纂《永樂大典》,這部書籍被後人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它囊括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圖為王景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