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骨胡藝術——
珍貴「活態」的非遺文化名揚海內外
壯族馬骨胡起源於宋朝,至今有近千年的歷史,是珍貴「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骨胡是壯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因其採用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起源於德保的壯劇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戲劇,其伴奏的主奏樂器是馬骨胡,而馬骨胡藝術的發祥地在德保,主奏曲目為《壯鄉春早》,流傳覆蓋桂粵滇黔及東協各國。馬骨胡音色清脆、透亮、悠揚,音質高亢,富有穿透力,被譽為壯族民間原生態音樂的天籟之音。同時,馬骨胡演奏技藝有自成一體的弓法、指法和曲牌。2010年5月,德保縣《壯族馬骨胡藝術》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2年德保縣榮獲「壯族馬骨胡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壯族馬骨胡藝術》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2009年1月4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揭牌。德保壯族民間馬骨胡樂隊應邀在揭牌儀式上成功舉辦廣西乃至全國首場「壯族馬骨胡藝術專場音樂會」。2012年6月,德保馬骨胡齊奏《喜看我的呀哈嗨》榮獲廣西第十六屆「八桂群星獎」音樂類金獎,並於2013年4月代表廣西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暨全國群眾文化優秀節目惠民展演活動。2014年9月22日,「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30周年主題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展,《壯鄉春早》《心靈暢想》和《壯山韻》展演曲目的激情演繹,贏得全場觀眾的滿堂喝彩,把演出推向了新的高潮。馬骨胡藝術在各大藝術舞臺上的大放異彩,引起了國內外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泰國國家電視臺、越南國家電視臺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均作專題報導;法國、韓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外國學者也慕名而來造訪求學或作學術研究。一時間,壯族馬骨胡藝術名揚海內外。
「五個一」工程——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大繁榮大發展
為深挖壯族文化精髓,保護傳承發展壯族馬骨胡藝術,讓極具歷史價值及文化底蘊的壯族馬骨胡藝術走上更大更高的藝術舞臺,德保縣深入實施建設一個中心、打造一個基地、出版一本教材、培育一支隊伍、發展一大產業「五個一工程」,傾情打造壯族馬骨胡文化品牌,力促壯族馬骨胡藝術奇葩綻放廣西、唱響中國、走向世界。
建設一個中心。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馬骨胡文化,2012年6月,該縣斥資8800萬元建設德保縣青少年馬骨胡藝術培訓中心,建築面積達1.2萬平方米。項目集培訓、會議、劇場、民俗展覽多功能一體化,將於2014年12月底投入使用,標誌著壯族馬骨胡藝術研究傳承保護有了新的基地;成立了德保縣馬骨胡藝術中心,配有演員29名;成立了德保縣馬骨胡協會,發展會員120人;發展民間業餘演奏團隊46個,每個團隊均有馬骨胡手2-5人,覆蓋全縣12個鄉鎮,著名民間馬骨胡演奏家、壯族馬骨胡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黃廣擴(又名黃一格)及各演奏團隊經常深入周邊市、縣(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和教學培訓,影響輻射廣西轄區所有壯族地區。同時,投入600萬元編排大型原創壯劇《馬骨胡之夢》,並於今年2月入選廣西2014年度文化精品立項項目,獲扶持資金100萬元,爭取衝擊國家戲劇「文華獎」或「五個一工程」獎項。目前,該劇已全面進入排練階段,將於2014年11月8日在南寧劇場首場演出。
打造一個基地。德保先後投入180萬元專項資金進行馬骨胡藝術資源普查,並於2011年6月掛牌成立廣西首家少兒馬骨胡培訓基地,馬骨胡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邁出新步伐。目前,該縣從事馬骨胡藝術的骨幹藝人共166名,其中年齡最大的70歲,最小的10歲,形成老中青三代共同傳承和發展馬骨胡藝術的嶄新局面。為壯大發展培訓基地網絡體系,該縣在縣實驗小學、雲山小學等5所小學組建了6個少兒馬骨胡藝術傳承班,共312名學生,每年投入20萬元聘請本土馬骨胡專家長任駐班輔導員,聘請10名有馬骨胡專長的人士任帶班老師,對參訓學生進行馬骨胡演奏培訓。
培育一支隊伍。德保堅持政府管理與扶持為主導,制定出臺了《德保馬骨胡搶救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和《德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綱要》,通過舉辦教師培訓班、邀請區內外專家授課等形式,強化中小學音樂教師和馬骨胡藝術愛好者在馬骨胡演奏技藝方面的培訓,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備、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馬骨胡藝術隊伍。同時,在全縣中小學開展「馬骨胡進校園」活動,把馬骨胡演奏藝術納入學校教育教學長效機制,力爭用3到5年時間培養500-1000人掌握演奏馬骨胡技藝隊伍,將其打造成全國知名的「千人齊奏馬骨胡」文化精品。
出版一本教材。為讓「學生學有所依、教師教有所據」,德保投入40萬元聘請廣西著名民族音樂專家鄧如金、壯學專家潘其旭、著名民間馬骨胡演奏家、壯族馬骨胡藝術傳承人黃廣擴,編著出版中國第一本《馬骨胡基礎教程》作為範本教材。教材分《馬骨胡概況》《馬胡骨的演奏方法》《馬骨胡練習曲》《觀骨胡藝術的繼承與創新》4個章節,採用「雙譜」體例,非常適合對外交流和傳播,為馬骨胡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依據,填補了壯族代表性樂器演奏技法著作的空白,成為馬骨胡藝術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此外,共收錄民間藝術自譜自曲的馬骨胡詞牌48首,並編輯整理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壯族馬骨胡詞牌大全書》。
發展一大產業。為打造馬骨胡文化品牌,壯大發展馬骨胡文化產業,德保將全面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開發,重點開發「一紅五寶」(德保紅楓,德保矮馬、德保蘇鐵、八角茴油、蛤蚧美酒、馬骨胡藝術)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創建馬骨胡文化旅遊示範基地和項目推介平臺,實施「非遺進景區」工程,深入開展大型原創壯劇《馬骨胡之夢》和民間業餘演奏團隊進景區活動,以文化提升旅遊內涵,以旅遊擴大文化傳播,實現文化與旅遊共建、共興、共贏,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鼓勵民間成立馬骨胡公司,政府每年扶持馬骨胡製作費10萬元,由傳承人獨家製作上市。積極申報馬骨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實行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馬骨胡文化藝術節」,計劃2015年舉辦「德保首屆國際馬骨胡演奏大賽」,致力形成拳頭文化產業品牌,推動該縣文化旅遊產業大繁榮大發展。(黃高念李榮報 陳仁寶)
德保大型原創壯劇《馬骨胡之夢》將精彩上演 地點:南寧劇場 時間:11月8日晚8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