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事件:最可悲的是我們默認造假的態度

2020-12-14 今日熱點聚焦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維權意識也開始增強,個人抄襲、造假更是人人喊打的蟑螂。

然而,在面對集體大規模的造假事件時,人們的態度卻是習以為常。

馬蜂窩「捅」出假數據

近日,有文章爆料稱,馬蜂窩旅遊網部分點評及評論信息存在虛假內容,並以此質疑馬蜂窩旅遊網的數據及用戶真實性,引起網友熱議。

22日下午,馬蜂窩回應記者稱,承認部分點評造假,已對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進行清理,但文章內容片面,存在明顯誤導傾向。

當天,馬蜂窩還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稱乎睿數據侵犯名譽權,目前已獲立案。

該事件的持續發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除了吃瓜看戲加稍稍譴責以外,還有很多網友表示數據造假不是正常現象嗎?

@宛渠**:網絡平臺數據造假難道不是常態嗎?@Ars_**:大家都一樣造假,為什麼拿馬蜂窩開刀。@人類**:大驚小怪,淘寶多少刷單的,新浪多少刷粉的。@DaYi**:有啥,現在很多微博大V內容還不是抄襲。@茹果**:這年代還有真的嗎,造假不是很正常嗎?別太認真,認真你就輸了。

還有網友表示,只要出遊攻略實用就行了,何必還要管那麼多?

@粉妮**:數據造假與否,或許大家都心知肚明。就像某寶刷單一樣,已是公開的秘密。但馬蜂窩真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所在,旅行攻略還是很不錯的。@呼小**:不管造假與否,出遊找攻略都在螞蜂窩上看,而且大多數都蠻實用的,這個就夠了哈。

還有自媒體發文「馬蜂窩承認造假,但沒幾家公司是乾淨的……」。這難道是現實版「皇帝的新衣」?

熱點菌覺得造假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些默認造假的態度,這真是最可悲的。

那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假數據

人人都說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我們依靠數據生活。

面對即將到來的雙11,熱點菌在各大電商平臺尋覓商品時,都會不自覺地以評論、買家秀以及銷量來挑選。

平時點外賣也會依據店家評分和菜品評分來點;出去旅遊定製酒店、民宿、餐飲更是離不開數據評分;甚至打車看到低評分的都會惴惴不安。

而現在,馬蜂窩的案例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這些評分都是有水分的,至於有多水,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對「數據造假」擁有最直觀感受的就是微博了。

微博數據是明星人氣的一種體現,這從明星剛進駐微博時就已有歷史。2010年時,粉絲數和轉評贊是衡量明星人氣的重要標準,姚晨成了第一位粉絲數破百萬的藝人,至今都有著「微博女王」的稱號。

現在,幾乎每個明星的粉絲群體中都會有一個「數據組」,就是給偶像「造」出好數據,而輪博就是特別重要的一項任務。

輪播,顧名思義就是輪番轉發微博。通常指粉絲狂轉偶像相關的微博,以製造數據潑天的流量效果,從最開始的萬到千萬甚至億。

蔡徐坤一條微博9天轉發破億,破了王俊凱此前轉發過億的速度。而鹿晗憑藉評論過億的獲得吉尼斯認證。

但是,這些動輒千萬、過億的轉發,到底有多少是明星的真實熱度呢?

是誰造就的「數據怪圈」?

不管是馬蜂窩事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還是明星的數據,大家都知道有一定的「水分」在裡面,為何還是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對於電商平臺來說,好評和銷量就是他們產品的最佳宣傳,因為用戶需要。而用戶多了,各個平臺獲取融資的機會就會更大。

對於娛樂圈,粉絲們更是覺得好看的數據,可以使偶像獲得更多優質資源。對於偶像代言的品牌更是要給出好數據,才能使得「金主爸爸」開心,所以他們拼命刷數據。

用戶、平臺、資本,追根溯源,這是一個數據時代,更是一個資本時代。

前段時間,導演郭靖宇發文揭露電視劇行業收視率造假,稱新作《娘道》播出前曾被某衛視要求花費7200萬購買收視率否則不予播出。

熱點菌不禁要問一句,連收視率都能買,還有什麼是不能買的呢?

相關焦點

  • 馬蜂窩是怎麼回應造假的?馬蜂窩承認存在虛假點評 已清理
    原標題:馬蜂窩承認部分造假,估值或將暴跌綜合編輯 | 武昭含今日上午7:49,身陷「抄襲門」的馬蜂窩在官方發布了一則聲明,稱數據造假指控為:「言論歪曲事實,為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在聲明中表示「針對該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 馬蜂窩事件vs人工智慧黑箱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事情好像還沒完,馬蜂窩不是隨便捅的,用腳趾頭想都知道,馬蜂窩肯定會闢謠公關,扭轉輿論質疑,隨後幾天圍繞「馬蜂窩公司疑似點評造假」事件的攻防進入新回合。10月23日上午,乎睿數據團隊就事件發聲明稱,曝光馬蜂窩數據造假,純屬「順手為之」:因為點外賣吃壞肚子,給差評反遭回懟,才決定著手研發鑑別真假點評的產品;選擇馬蜂窩,是因看到其廣告鋪天蓋地。
  • 我們調研了500個馬蜂窩用戶,發現它最大的問題不是數據造假
    但我們想聊的是另一個問題——證偽容易、證實難。 數據造假的實錘相對容易找到,而且找到就可以做出判斷這家公司「有問題」。然而困擾投資人更多的不是他「有沒有汙點」,而是他「好不好」。此時證偽的方法就失去了作用,更多需要從價值和邏輯上進行推演判斷。 這次,我們線上調研了500位馬蜂窩用戶,訪談了50位馬蜂窩的使用者,想知道數據事件對於這家公司的影響有多大。
  • 馬蜂窩數據造假背後:CEO曾炮轟去哪兒網僱人寫評價
    最近,旅遊社區平臺馬蜂窩遭遇風波。這家以用戶分享旅行攻略起家、主打UGC(用戶生產內容)的平臺,被曝點評內容抄襲、造假。10月20日,一家自媒體發文,質疑馬蜂窩平臺上點評、問答等數據抄襲、造假。由此,雙方你來我往已「戰了幾回合」,一方表示證據確鑿,一方認為「明顯抹黑」。
  • 馬蜂窩回應造假怎麼回事?
    北京時間10月22日07:49,馬蜂窩旅遊www.mafengwo.com官方微博@馬蜂窩旅遊發布微博,就10月21日《獨家|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一文作出回應聲明:針對該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 注水還是被注水,馬蜂窩事件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馬蜂窩被指網站的點評內容和數據涉嫌造假,瞬間登上風口浪尖。昨天,知微數據的一篇《馬蜂窩被爆「注水」,爆料傳播過程卻也有水軍……》用詳細數據證明,自媒體爆料文章在傳播過程中動用了「水軍」刷量。到底是「注水還是被注水」,馬蜂窩事件的背後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思考?
  • 不了解什麼是馬蜂窩事件,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
    在各大新聞門戶媒體中發酵引來網民一片熱議,隨後馬蜂窩發出了一份聲明,並把事件揭發者告上了法庭。第一,馬蜂窩是什麼實際上這個事件報導文章不少,但實際社會回應並不是很熱烈,原因是馬蜂窩實際上是一個旅遊諮詢平臺,極少去旅遊的人群可能不那麼了解。
  • 馬蜂窩「抄襲」事件持續發酵 UGC內容平臺真實面貌待揭秘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對上述平臺造假的目的進一步分析指出,不少UGC內容為主的平臺在抓取內容數據時,並不涉及資料庫門檻,技術上毫無難度,通常是「機器抓取+人工編輯」。他還指出了像58同城抄襲韓國招聘網站等事件,更深層次的表明爬蟲抓取、抄襲和造假等行為,甚至成為了一些平臺「屢試不爽」的「捷徑」。
  • 馬蜂窩1800W數據造假事件背後,有一個秘密
    就像我們說的,爬蟲是模仿真人的行為,但是只能模仿最簡單的行為。比如說,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文案和進行評論;再比如說,點讚轉發加關注。所以,如果只看數據,不仔細分辨,往往能夠瞞天過海。許多「殭屍粉」每天日夜辛勞,刷贊刷評論刷關注,為微博的活躍數據添磚加瓦,貢獻一份力量。
  • 馬蜂窩事件淡然收場,為什麼業內集體默不作聲?-虎嗅網
    被指被馬蜂窩抄襲的行業競爭者,在整個事件中靜默無聲;馬蜂窩某個分舵(指某地區線下粉絲群構成的組織)微信群中的事件討論也僅持續了幾段對話,又開始討論各地的美景和新寫的遊記;投資者也是一副不以為意的態度。似乎事件背後還有無形的力量造成了各方集體沉默、息事寧人的局面。
  • 馬蜂窩否認數據造假丨華為新機面部識別的安全性遭質疑【Do說】
    馬蜂窩回應數據造假指控:言論歪曲事實,有組織攻擊行為22日早間,針對此前自媒體指控有關馬蜂窩數據造假的行為,馬蜂窩發布聲明做出回應,否認相關指控,稱「針對該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 「馬蜂窩」事件後,旅遊之前先上哪?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近期,以旅遊攻略見長的馬蜂窩在新一輪融資的節骨眼被爆出數據造假醜聞,正值高速上升期的馬蜂窩該如何應對?整個網際網路旅遊點評行業又會受到什麼影響?我們中國原來傳統旅遊行業目前還是擁有很多國企和大供應商資源的,比如說市場能聽到的眾信旅遊、中國國旅或者中青旅。他們也擁抱了網際網路+,在淘寶阿里巴巴上賣自己的產品。淘寶說白了就是一個平臺,飛豬網也是平臺,過去很少自營。就跟淘寶賣貨一樣,它自己不賣貨,所有的賣家在上面,它收取的是平臺費用。飛豬最開始就是這麼來的,它的體量很大,供應商數量也很多,但因為所有客戶難以甄別,所以服務跟不上。
  • 質疑馬蜂窩點評造假網文作者稱「經得起查」,馬蜂窩已起訴
    馬蜂窩被指點評數85%造假一事持續發酵。10月22日,自媒體文章作者「梓泉」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該篇文章數據基於「乎睿數據」團隊的70頁大數據分析報告,不存在任何利益輸送,將該針對馬蜂窩點評的數據分析公布於眾。
  • 馬蜂窩被"捅"事件追問:點評信息能否隨意"搬運"
    馬蜂窩對「點評抄襲」事件進行回應。  正義網北京10月26日電(見習記者郭璐璐)近日,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馬蜂窩 竟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隨後,馬蜂窩以涉嫌侵犯名譽權為由將該文章作者告上法庭。  這場馬蜂窩被指「點評多數抄襲」的事件,使得關於點評信息的使用爭議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 點評代刷一條2元,遊記代寫千字200元 透視馬蜂窩點評造假:浮腫的遊記
    近日,一家自媒體的連續爆料令OTA平臺馬蜂窩陷於空前的信任危機,爭議主要集中於馬蜂窩平臺上部分用戶評論涉嫌來自其他平臺的用戶評論,而用戶原創遊記系商戶軟文等。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下評論一條需支付0.5~1元,而餓了麼等餐飲平臺、馬蜂窩等在線旅遊平臺則是2元一條,另有網店向本報記者報價2.2元一條,但流程幾乎一樣,點評需要商家自己編寫,代刷者本質上只提供帳號。「把這個文章連結給我們,以及這個文章的評論的內容,發給我們。」 一名多平臺代刷評論者如是表示。
  • 馬蜂窩IPO之夢將要如何繼續?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作者 | 劉珊珊 編輯 | 楊銘 15年創業歷程,10年公司化運作後,留給馬蜂窩的時間,可能已經不多了。 從2018年開始,作為國內旅遊UGC(用戶原創內容)頭部玩家之一的馬蜂窩,哪怕頻頻陷入酒店預訂烏龍事件、數據刷單造假、多次裁員等風波,仍頻頻在不同公開場合喊話,希望一到兩年內完成赴美IPO。
  • 馬蜂窩事件折射出在線企業的信任管理危機
    最重要的是馬蜂窩事件,掀起了廣大消費者對企業的聲譽、信任和道德問題的一次大覺醒。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要不要輕易放過「馬蜂窩現象」?這不僅僅涉及馬蜂窩這個公司,更是關乎如何看待和洗滌整個行業的運營質量和服務質量問題。  不管面臨如何的風雨,這次事件後,馬蜂窩都會成為在歷史上值得回眸的公司,它將會帶來中國服務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信任管理的一次大變革。
  • 銀保監會: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性質惡劣 依法嚴懲
    央視網消息: 在今天(4月22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銀保監會還對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進行了回應,對於財務造假行為,銀保監會始終保持零容忍態度。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性質惡劣、教訓深刻,銀保監會將堅決支持、積極配合主管部門依法嚴厲懲處,對財務造假行為始終保持零容忍的態度,共同維護好良好的市場環境。」曹宇表示,目前瑞幸咖啡在相關銀行機構有信貸關係,但是授信額度不大,真正的貸款餘額量更小,監管部門已督促相關銀行加強風險監測和貸後管理。
  • 馬蜂窩回應點評數據造假:涉假帳號微少,報導事實嚴重不符
    10月22日消息,針對近日相關文章指控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的行為,馬蜂窩回應表示,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21日,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
  • 「馬蜂窩」被捅了!
    聲明稱,上述自媒體還將馬蜂窩用戶內容生產的活躍周期,與餐飲等本地生活服務類APP相對比,並解讀為馬蜂窩員工有組織的抄襲,存在明顯誤導傾向。聲明還稱,針對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這篇針對馬蜂窩數據造假的文章寫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