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以福州菜為基礎,後又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五地風味菜形成的菜系。閩菜以烹飪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
以廈門口味為代表的閩南菜,菜餚清爽香辣,講究佐料,同時在使用沙茶、桔汁等方面有獨到之處;以長汀菜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菜,以烹製山珍野味為特長,重油下飯,口味鹹鮮。閩北菜則無辣不歡,莆仙菜則鄉土氣息醇厚。
除了地處臨海,海鮮食材新鮮,值得一提的是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香,調味料主要是糖和醋,糖可以去除腥味和羶味,醋的酸味可提升食物的口感。閩菜烹飪技法靈活多變,代表菜有:荔枝肉、沙茶鴨、醉糟雞等;生薑則是閩西菜的野味菜品中比較常用的調味料,較為有名的菜品有燒魚白、炒鮮花菇、金絲豆腐乾、爆炒地猴等。最能體現閩菜調味特色的菜品是糟汁汆海蚌、紅燒兔、淡糟香螺片、醉糟雞等。本期的胡說中醫就著重介紹佛跳牆等閩菜代表。
作為閩菜的重要代表,佛跳牆雖然食材眾多,卻保持了各自的特色,材質軟嫩鮮美,鹹中帶甜,滋味妙不可說,食用後濃重的香味久久留在口中不散,令人回味不已。
佛跳牆採用鮑魚,魚翅,乾貝,鮑魚等幾十種食材,還有冬筍冬菇等配料,製作的時候把食材一起裝入紹興酒罈子裡,用荷葉封口,煨燉一段時間。做好之時,掀開荷葉,頓時一股濃烈的肉香混合酒香四散開來,肉葷濃鬱而不膩,酒氣清冽而不醉人。
佛跳牆具有增強免疫力、調經潤腸、美容養顏、抑制血栓的形成、抑制癌細胞生長、降三高、降膽固醇、軟化血管、防治男性前列腺疾病、增加造血功能、加速傷口癒合、促進生長發育、改善冠心病等功效。對女性來說,還可以光滑皮膚,促進氣血通暢,使人容光煥發。
如今的佛跳牆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改良,比如食材的運用,已經沒有以前那樣講究,選取更適合現代人口味的食材,結合養生的理念改良出來的佛跳牆,更適合大眾的口味,價格也更加低廉一些。
涮九門頭,又稱「涮九品」,有人稱之為「一盤九脆」。藥膳兼濟,其風味不僅鮮嫩脆爽,還能讓人感到舒筋提神,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溼之功效。因所食用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囊括牛身主要精華,牛舌峰、牛百葉、牛心冠、牛肚尖、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牛裡脊,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
在米酒草藥湯中稍稍涮幾分鐘,九門頭即可出鍋,然後再拌上精鹽,澆上薑汁。輕咬一口,鮮美脆嫩,縈繞唇齒舌尖。這道菜一般在早餐上食用,要選取剛剛宰殺的牛,據說吃完後,一整天都能精力充沛。
為何這道早餐有如此養生功效?除了牛肉的「功勞」之外,還有這裡說的辣薯,實際上為中草藥中的「水蓼」,也稱辣蓼。具有祛風利溼,散瘀止痛,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胃腸炎,腹瀉,風溼關節痛,跌打腫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症的治療;外用於毒蛇咬傷,皮膚溼疹等。
閩菜口味清淡,偏酸甜,湯菜居多,善用紅糟和蝦油為調料。淡糟香螺片就是這麼一道名菜,雪白的螺片淡妝著殷紅的糟汁,脆嫩鮮爽,馨香淳美。刀工巧妙,閩菜的刀工素有切絲如發,切片如紙之說,舒展似花,考驗著烹飪者的刀工。除了螺片外,這道經典閩菜還包含了冬筍片、香菇片等。
螺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鈣,對目赤、黃疸、腳氣、痔瘡等疾病有食療作用。海螺味甘、性冷、無毒,具有清熱明目、利膈益胃的功效。冬筍含有蛋白質和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和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既有助於消化,有能預防便秘和結腸癌的發生。但是冬筍含有較多草酸鈣,兒童、患尿道結石、腎炎的人不宜多食。另外,中醫認為,花菇,味甘,性平;補脾胃,益氣,主治食慾減退,少氣乏力。
實際上,閩菜不像川菜那麼的重辣,也不像徽菜那麼的重油、重色,淡爽清鮮,重鮮香,但在食用方面仍需要注意,例如血脂偏高、關節炎、痛風患者、肝硬化患者、皮膚病患者及對海鮮過敏者均不適宜吃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