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服走出深閨秀姿容,阿牛阿呷「雲夢彝山」服飾秀將在京亮相

2020-12-24 第一紡織網

10月22日,在北京景山,四川涼山彝族服飾傳承與創新代表人物、彝繡非遺傳承人、原創獨立設計師阿牛阿呷將攜最新創作的彝族創新服飾「雲夢彝山」系列作品亮相「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悠久、燦爛、絢麗、多彩、深遠的彝族服飾文化走出涼山,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服飾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歷史留下的印跡。

在涼山彝族地區,絢麗多彩且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彝族服飾就是彝族最具標誌性的民族符號了。傳統彝族服飾在彝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區別於其它民族的服飾,具有彝族族徽的意義,其工藝精湛,獨一無二。也因此彝族服飾攜手彝族毛紡織及擀氈技藝,雙雙登上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服飾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結晶,由於地理、歷史、文化和彝族不同方言雜居的特殊性,使得昭覺的彝族服飾呈現出絢麗多姿。昭覺彝族服飾特色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風格,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彝族服飾正是昭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代表。

昭覺縣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之初的州府所在地,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是大涼山的腹心之地,周邊與各次方言區比鄰,天然地具有「海納百川」的氣質,這裡的彝族服飾特色古樸、獨特而多樣,不僅完整地保持了傳統風格,還匯集了涼山彝族地區的服飾及服飾文化藝術。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通過不斷交流、綜合發展的大方向指引下,昭覺也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彝族服飾文化之鄉。

彝族服飾技藝:服飾文化的「活化石」

彝族服飾華彩紛呈、底蘊深厚,承載了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澱著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化基因,傳承著彝族傳統審美和工藝的精粹。由於支系繁多,種類豐富,據不完整統計有三百種以上,也因此被稱為「穿戴在身上的歷史」,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涼山彝族歷史久遠,據傳是由北方古羌戎遷徙而來,與當地的土著部落融合,成為了彝族的先民。涼山彝諺裡也有「人從北方來」一說。即便現在涼山彝族已經多為農耕畜牧生活,但先民遊獵時期帶來的生活方式依然對現在產生影響。另外,現今彝族仍舊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晝夜溫差大,畜牧業中又以羊為主,自然而然就地取材,羊毛成為了涼山彝族紡織物中最為重要的材料。

據彝文古籍《起源經》記載,彝族彈毛擀氈,始創於先祖阿約阿先時代,而紡線織布,則始於彝族英雄支格阿魯的母親蒲嫫列依時代。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漢代,但它的起源和存在應與漢文獻記載更早。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滇王家族」墓地出土的銅俑中有的身著麻裝,也有的身著袈什、擦爾瓦,顯得十分華麗。由此可見,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滇國」時期,西南彝族的紡紗品除了麻布,還有工藝精美的毛制加工品袈什、擦爾瓦。

在彝族地區毛紡織袈什和擦爾瓦是男女老少的必備之物,也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飾,其工藝精湛、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勞動智慧。

擦爾瓦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羊毛披氈,似鬥篷,有長有短,有純白色的,也有黑藍色的。長的可至膝蓋之下,下端飾有長穗流蘇。因為大涼山海拔較高,早晚溫差大,它晝為衣,夜為被,雨為蓑,寒為裘,四季不離。袈什有單層和雙層兩種,單層的稱「沙博或阿博」是套在擦爾瓦裡面穿的。擦爾瓦穿著簡便,在勞作時可披用,在盛會上也可作為禮服披著。有本色、灰色、白色、黑色,也有染為藍色的。  無論袈什還是擦爾瓦,是涼山彝族服飾中最具標誌性的服飾之一,是就地取材的典範,零浪費剪裁的樣本,其簡潔大氣的形制也易與任何服裝搭配。

在彝族服飾千百年的演變及發展中,擦爾瓦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也為設計師的民族服飾文化創新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之根。

彝族服飾傳承人用技藝編織出美好生活

然而四川省大涼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一個個村寨分散在重重高山深谷之中,交通閉塞嚴重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語言的障礙,教育的滯後,也讓傳統彝族社會難以追趕現代發展的步伐。

四川涼山彝族服飾傳承與創新代表人物、彝繡非遺傳承人、原創獨立設計師阿牛阿呷說:「現代信息如此發達,但很多人仍然覺得少數民族文化距離城市很遠,不屬於主流時尚。」

阿牛阿呷是第一位走上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彝族設計師。在2018年10月26日中國國際時裝周(2019春夏)T臺上,她攜個人作品「白雲間」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亮相,擷彝鄉山間一抹亮色,為觀眾演繹了民族時尚的無限可能。

其實,大批設計師一直在不同的文化相遇、衝突、融合過程中尋找少數民族融入當代生活的語彙。時代在發展,如今的年輕人已步入現代化軌跡,民族地區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山裡山外的人都渴望將彝族人的日常物產轉變為市場商品,讓古老的彝族文化能夠走出桃花源,為外界所熟知。  羊毛披掛大衣門襟裝飾彝族經典圖案羊角紋,壓褶毛氈製作的吊帶連衣裙簡潔、典雅,闊腿褲下擺點綴鏤空圖案,硬朗外套搭配塔型漸變長裙……經設計師改造後的擦爾瓦,成為一件件適應潮流變化的時尚單品,更展示出民族時尚所蘊含的神秘能量。「它所用的核心工藝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它所用的面料都是依照彝族傳統工藝所製成的,版型也是根據傳統的造型所設計,彝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基因可以說已經融入到我的設計中。」阿牛阿呷說,她用自己手中的針線、畫筆,編織描繪出家人美好的生活。

生產性保護讓民俗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特別是在四川省「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和涼山州全域旅遊規劃、圍繞打造昭覺縣為涼山東部「一樞紐五中心」城市的布局下。昭覺縣結合文化扶貧,積極探索民族手工藝等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路子,走產業化道路,帶動了一批貧困家庭彝族婦女在家就業,實現了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目標,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鑑的經驗和路徑。

為了讓彝族服飾得到傳承和發展,從2002年開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委政府將保護傳承和發展彝族服飾文化作為重要工作開展。

首先通過生產性保護,讓傳統彝族服飾與市場接軌。「生產性保護」是目前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詞。是指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產品,從而產生經濟效益,並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方式有自給自足式生產、商業生產等方式。

昭覺縣青年創業培訓中心從2002年開始將彝族服飾製作技藝作為重點培訓科目,十幾年如一日,培養了無數服飾文化行業優秀人才,改變了無數山區彝族婦女的人生,也開創了婦女靈活居家就業的先例。在昭覺乃至整個涼山,遊走在自給自足式生產到商業生產之間的民間製衣人隊伍日漸龐大。

另一方面昭覺縣通過舉辦節慶、參加展會等,推動地方民族服飾文化發展,樹立品牌。從2004年舉辦第一屆彝族服飾文化節到現在,昭覺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彝族服飾文化節。此外,昭覺彝族服飾曾代表涼山州赴京參加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第六屆國際白銀年會」等多場文藝展演,向外界充分展示了昭覺厚重的彝族服飾文化和濃鬱的彝族風情。通過成功舉辦彝族服飾文化節,也堅定了昭覺立足資源優勢,走特色化產業路子的信心和決心。

相關焦點

  • 這個在大山裡做彝裳的「灰姑娘」,卻讓千年彝服走出「深閨」…
    一直到上大學,阿牛阿呷都經常穿著阿媽縫製彝服,也收穫了許多同齡人的稱讚。這讓阿牛阿呷突然意識到:「漂亮肯定有人就會喜歡,有喜歡肯定就有市場。」阿牛阿呷將彝族盛行千年的羊毛製品「擦爾瓦」。融入到了現代服飾中。
  • 精美「彝繡」亮相文博會 展現彝鄉最美民族特色
    雲南網訊(記者 呂瑾 通訊員 邢丹迪 夏天彧)精美的彝族繡品「繡」出文化傳承和發展,指尖花朵講述威楚故事,千年彝繡盡顯綽約風姿。12月14日,在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楚雄展區,一件件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精彩亮相,演繹了楚雄彝族自治州豐富多彩的民族底蘊和文化精神。  展覽現場,繡滿鮮豔花朵的花鞋、做工精巧細膩的頭飾、造型別致的繡包等彝繡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駐足圍觀、爭相購買。「我們從繼承和保護彝族服飾文化走出來,向著彝繡藝術的廣度和深度創意研發前進,讓彝繡文化走向更為寬廣的天地。」
  • 穿的是歷史,戴的是神話,花腰彝服飾讓人過目不忘
    雲南石屏縣彝族(俗稱花腰彝,自稱聶蘇)婦女的服飾上,以領口上的齒牙形太陽圓圈紋為中心,從肩峰、袖口到下擺,全織著火紅的火焰紋圖案,猶如太陽噴發的烈焰。她們把這火焰紋圖案稱為「火心」。花腰彝族婦女的盛裝彩服, 是由古代箭服、鎧甲服演變而來, 至今還稱「 鎧甲服」 。從服飾外觀看, 除顯現出濃鬱的古風遺貌外,最突出的特點是一個「花」 字。婦女們全身繡有各種花紋圖案,工藝精湛,五彩殯紛, 給人以美的享受。
  • 千年彝繡、保山永子、建水紫陶...這些雲南元素閃耀上海!
    金、木、土、石、布彝族千年賽裝T臺秀大滇西旅遊環線……11月21日,第二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雲南主題活動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序幕。彝族千年賽裝T臺秀震撼上演11月21日,在雲南主題發布區,一場名為「絲路雲裳·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的主題秀絢爛上演,颳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風,現場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主題秀分為原生態服飾部分和現代創新性民族服飾部分,通過全新的民族與時尚元素巧妙結合,為觀眾呈現一場完美搭配的民族服裝秀。
  • 石林彝米水鄉文旅驛站-----尋千年古彝文化,探原始人文民俗
    彝米水鄉還原您記憶中的味覺,這是風的味道,自然的氣息,選自大自然的食材,只為那溫婉一瞬的味覺。彝米水鄉餐飲以山茅土菜為核心,涵蓋彝族地域最傳統的彝家美食,擁有主題包間、觀景卡座、和表演大廳。24間主題客房,七個系列----彝王家、土司家、黑彝家、納若家、撒尼家、羅武家、諾蘇家。
  • 「彝」韻新風·涼山印象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探訪呷古彝繡村:阿媽針線忙,娃娃睡得香|督戰未摘帽貧困縣⑩
    而在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彝繡工坊裡,繡娘們依然在全神貫注地紡線穿針。最幸福的還是孩子,他們或是依偎在媽媽、婆婆的懷中,或是緊貼在她們的後背上,安心、香甜地睡著。30歲的吉克妹美木就把自己9個月大的女兒背在背上,一邊忙著刺繡。她正在襪子上繡花,現在每天能繡5雙,每雙能掙15元。
  • 探訪呷古彝繡村:阿媽針線忙,娃娃睡得香|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⑩
    而在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彝繡工坊裡,繡娘們依然在全神貫注地紡線穿針。最幸福的還是孩子,他們或是依偎在媽媽、婆婆的懷中,或是緊貼在她們的後背上,安心、香甜地睡著。30歲的吉克妹美木就把自己9個月大的女兒背在背上,一邊忙著刺繡。她正在襪子上繡花,現在每天能繡5雙,每雙能掙15元。雖然目前掙的不多,但吉克妹美木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 彝風彝俗 | 峨山彝人「祭龍」,彝語「咪嘎哈」
    點擊歡迎收看配音秀作者 | 記者 龍瓊燕轉載來源 | 掌上玉溪
  • 初夏自駕遊1:大方——百裡杜鵑彝山花谷
    第1天從遵義出發,行駛140公裡到大方縣普底鄉,原打算遊百裡杜鵑普底景區,在杭瑞髙速的百裡杜鵑出口下去,走不了多遠就是花海大道遊客服務區,到服務區一問,才知道現在杜鵑花的花季已過,他推薦我們去彝山花谷看看,導航找到彝山花谷,走了大約8公裡就到。
  • 彝學院||彝-2020 Cypher
    Lil Black-爾呷:《ꂘꃅꄯꒉ》《瑪牧特依》ꆀꌋꏁꀊꆩ遠古之時代ꏂꋧꏂꅊꆹ文明之起源ꏃꇁꊇꄮꍂ石爾俄特始ꐧꋧꐧꅊꆹ社會之起源ꀉꁌꐧꃅꍂ阿普篤慕始ꅔꐎꏰꃅꍂ草原雀樂園ꏰꌺꋶꃅꍂ獐麂蹦又跳 ꒊꃴꉛꃅꍂ江河魚世界ꉜꏂꆗꃅꍂ魚兒暢遊江Yungboss:pack it up pack it up(收拾好行囊)don't go the wrong way(別走錯了路)ꆀꇐꑪꑼꀉꑳꈧꌠstraight outta the country(彝學學院的孩子衝出了山村
  • 涼山彝娃沙子呷:從「放牛娃」成長為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
    很快,沙子呷融入了溫暖的連隊。從小沐浴著黨恩成長,入伍後在組織的關懷下進步,這讓沙子呷「跟黨走、報黨恩」的信念更加堅定。入伍之初,沙子呷決心「在紮根的地方成長」,把施工戰場當做回報黨恩的最佳崗位。不畏艱險、敢打硬仗的沙子呷,始終恪守一個信條:「跟我上!看我的!」一次次劈山鑿巖的攻堅任務,點燃了彝家男兒的血性膽氣,一場場撼山鬥石的熱血戰鬥,鍛造了工兵特有的鋼筋鐵骨!
  • 波瀾壯闊七十載 巍巍彝山立潮頭
    站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節點上,我們將鏡頭和筆觸,對準彝州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生態建設、民族團結、基層黨建、民生事業、現代農業等經濟社會各個方面,聚焦基層、聚焦典型、聚焦鮮活事例,講述百姓故事、表達群眾心聲,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敘事紀實手法,呈現千裡彝山的滄桑巨變和各族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 彝歷新年:與祖先同在
    品「杆杆酒」  實際上,彝歷新年與彝族的「十月太陽曆」有關。這種傳統曆法,將一年恆定為10個月,一月恆定為36天,另加的5-6天為過年日,即「歲餘日」。早飯後,「覺扎哆」 祭鷹神,男主人把盛有坨坨肉、蕎粑小竹蘿掛在樹枝上, 念祭詞:「請山神享用,請穀神享用,請地神享用;山神不開口,虎豹不食羊;穀神不點頭,鷹不叼我雞;地神不同意,鼠不偷我糧。請保佑我六畜平安。」
  • 彝山最美瑪櫻花選美大賽暨彝山國際自由搏擊大賽圓滿落下帷幕
    :選美大賽由教教務營村委會樂開嘎大村的李川豔獲得瑪櫻花金花獎,由來自貴州六盤水的常國榮獲瑪櫻花銀花獎,由來自祿勸撒營盤鎮的張學敏獲得了瑪櫻花銅花獎,由李興憶等十名選手獲瑪櫻花優秀十佳獎 ;搏擊大賽由當地選手鄭飛(教務營鄭家村)、少年英雄小黑(教務營樂開嘎李興宇)、撒布開呢則箐張配光開場就打出了小高潮,由撒營盤的張文超,朱華能對陣泰國拳王,雖敗猶榮,對方大戰三個回合,對方僅以點數獲勝,這足以證明,我彝區選手有足夠實力抗衡泰國拳王
  • 彝山香歷史追溯無量山自烤酒(彝酒一)
    不過彝族依山而居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山上居住普遍一個問題就是山高寒冷,這對白酒的依賴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由,高度酒能驅寒提溫。熱帶地方少有喝高度酒的,喝白酒的人群多數不會在高溫如亞熱帶赤道附近一樣,他們多數喝低度果酒。反之,寒冷的地方就喝高度酒,俄羅斯就是低溫導致人們大量需要高度酒飲用一樣的道理。
  • 看點 南詔彝王宴驚豔亮相「拓東城」昆明,競技一州一席宴
    「中國名小吃之鄉」巍山是唐南詔古國的發祥地和故都,流傳巍山千年的「南詔彝王宴」古老神秘,獨具鄉愁味道。婚聘以牛,卜巫用雞,其俗頗稱篤實……」  第四道菜是「土八碗」。流傳巍山千年的宴席「土八碗」古老神秘,獨具鄉愁味道。巍山,明代設蒙化府,民國設縣,1954年改稱「巍山」。巍山彝族民間「八大碗」古老且獨具特色。相傳「八大碗」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曾經輝煌250多年的南詔王室的宮廷菜。
  • 武定彝繡:綻放在布匹上的經典
    其蘊含的文化、商業價值與市場潛力,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在現代服飾、家居用品、小件裝飾上體現出動感與靜態、現代與古典的融合之美。 早在2013年11月10日,在深圳「編織夢想·繡美彝山」展覽中,來自武定縣貓街鎮的彝族婦女普玉珍就成了明星,她的刺繡作品備受歡迎。在她的老繡片「唐卡」前,參觀者紛紛拍照留念,甚至有人出價50多萬元購買。
  •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每天7時左右,阿西阿呷都會進行始發前的組織安排,清查本組工作人員手機上交情況,安排列車員做好旅客上車引導工作。7時40分,「小慢車」出發了。回到車上,阿西阿呷開始了巡檢工作。「由於沿途上車的彝族老百姓會帶著土豆、豬、羊等貨品,東西比較多,所佔空間大。於是,我們就把行李車進行改造,增設了牲畜拴掛處,並將車廂內一些座椅撤除,增設大件行李擺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