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北京景山,四川涼山彝族服飾傳承與創新代表人物、彝繡非遺傳承人、原創獨立設計師阿牛阿呷將攜最新創作的彝族創新服飾「雲夢彝山」系列作品亮相「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悠久、燦爛、絢麗、多彩、深遠的彝族服飾文化走出涼山,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服飾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歷史留下的印跡。
在涼山彝族地區,絢麗多彩且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彝族服飾就是彝族最具標誌性的民族符號了。傳統彝族服飾在彝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區別於其它民族的服飾,具有彝族族徽的意義,其工藝精湛,獨一無二。也因此彝族服飾攜手彝族毛紡織及擀氈技藝,雙雙登上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服飾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結晶,由於地理、歷史、文化和彝族不同方言雜居的特殊性,使得昭覺的彝族服飾呈現出絢麗多姿。昭覺彝族服飾特色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風格,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彝族服飾正是昭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代表。
昭覺縣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之初的州府所在地,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是大涼山的腹心之地,周邊與各次方言區比鄰,天然地具有「海納百川」的氣質,這裡的彝族服飾特色古樸、獨特而多樣,不僅完整地保持了傳統風格,還匯集了涼山彝族地區的服飾及服飾文化藝術。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通過不斷交流、綜合發展的大方向指引下,昭覺也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彝族服飾文化之鄉。
彝族服飾技藝:服飾文化的「活化石」
彝族服飾華彩紛呈、底蘊深厚,承載了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澱著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化基因,傳承著彝族傳統審美和工藝的精粹。由於支系繁多,種類豐富,據不完整統計有三百種以上,也因此被稱為「穿戴在身上的歷史」,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涼山彝族歷史久遠,據傳是由北方古羌戎遷徙而來,與當地的土著部落融合,成為了彝族的先民。涼山彝諺裡也有「人從北方來」一說。即便現在涼山彝族已經多為農耕畜牧生活,但先民遊獵時期帶來的生活方式依然對現在產生影響。另外,現今彝族仍舊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晝夜溫差大,畜牧業中又以羊為主,自然而然就地取材,羊毛成為了涼山彝族紡織物中最為重要的材料。
據彝文古籍《起源經》記載,彝族彈毛擀氈,始創於先祖阿約阿先時代,而紡線織布,則始於彝族英雄支格阿魯的母親蒲嫫列依時代。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漢代,但它的起源和存在應與漢文獻記載更早。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滇王家族」墓地出土的銅俑中有的身著麻裝,也有的身著袈什、擦爾瓦,顯得十分華麗。由此可見,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滇國」時期,西南彝族的紡紗品除了麻布,還有工藝精美的毛制加工品袈什、擦爾瓦。
在彝族地區毛紡織袈什和擦爾瓦是男女老少的必備之物,也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飾,其工藝精湛、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勞動智慧。
擦爾瓦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羊毛披氈,似鬥篷,有長有短,有純白色的,也有黑藍色的。長的可至膝蓋之下,下端飾有長穗流蘇。因為大涼山海拔較高,早晚溫差大,它晝為衣,夜為被,雨為蓑,寒為裘,四季不離。袈什有單層和雙層兩種,單層的稱「沙博或阿博」是套在擦爾瓦裡面穿的。擦爾瓦穿著簡便,在勞作時可披用,在盛會上也可作為禮服披著。有本色、灰色、白色、黑色,也有染為藍色的。 無論袈什還是擦爾瓦,是涼山彝族服飾中最具標誌性的服飾之一,是就地取材的典範,零浪費剪裁的樣本,其簡潔大氣的形制也易與任何服裝搭配。
在彝族服飾千百年的演變及發展中,擦爾瓦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也為設計師的民族服飾文化創新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之根。
彝族服飾傳承人用技藝編織出美好生活
然而四川省大涼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一個個村寨分散在重重高山深谷之中,交通閉塞嚴重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語言的障礙,教育的滯後,也讓傳統彝族社會難以追趕現代發展的步伐。
四川涼山彝族服飾傳承與創新代表人物、彝繡非遺傳承人、原創獨立設計師阿牛阿呷說:「現代信息如此發達,但很多人仍然覺得少數民族文化距離城市很遠,不屬於主流時尚。」
阿牛阿呷是第一位走上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彝族設計師。在2018年10月26日中國國際時裝周(2019春夏)T臺上,她攜個人作品「白雲間」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亮相,擷彝鄉山間一抹亮色,為觀眾演繹了民族時尚的無限可能。
其實,大批設計師一直在不同的文化相遇、衝突、融合過程中尋找少數民族融入當代生活的語彙。時代在發展,如今的年輕人已步入現代化軌跡,民族地區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山裡山外的人都渴望將彝族人的日常物產轉變為市場商品,讓古老的彝族文化能夠走出桃花源,為外界所熟知。 羊毛披掛大衣門襟裝飾彝族經典圖案羊角紋,壓褶毛氈製作的吊帶連衣裙簡潔、典雅,闊腿褲下擺點綴鏤空圖案,硬朗外套搭配塔型漸變長裙……經設計師改造後的擦爾瓦,成為一件件適應潮流變化的時尚單品,更展示出民族時尚所蘊含的神秘能量。「它所用的核心工藝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它所用的面料都是依照彝族傳統工藝所製成的,版型也是根據傳統的造型所設計,彝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基因可以說已經融入到我的設計中。」阿牛阿呷說,她用自己手中的針線、畫筆,編織描繪出家人美好的生活。
生產性保護讓民俗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特別是在四川省「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和涼山州全域旅遊規劃、圍繞打造昭覺縣為涼山東部「一樞紐五中心」城市的布局下。昭覺縣結合文化扶貧,積極探索民族手工藝等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路子,走產業化道路,帶動了一批貧困家庭彝族婦女在家就業,實現了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目標,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鑑的經驗和路徑。
為了讓彝族服飾得到傳承和發展,從2002年開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委政府將保護傳承和發展彝族服飾文化作為重要工作開展。
首先通過生產性保護,讓傳統彝族服飾與市場接軌。「生產性保護」是目前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詞。是指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產品,從而產生經濟效益,並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方式有自給自足式生產、商業生產等方式。
昭覺縣青年創業培訓中心從2002年開始將彝族服飾製作技藝作為重點培訓科目,十幾年如一日,培養了無數服飾文化行業優秀人才,改變了無數山區彝族婦女的人生,也開創了婦女靈活居家就業的先例。在昭覺乃至整個涼山,遊走在自給自足式生產到商業生產之間的民間製衣人隊伍日漸龐大。
另一方面昭覺縣通過舉辦節慶、參加展會等,推動地方民族服飾文化發展,樹立品牌。從2004年舉辦第一屆彝族服飾文化節到現在,昭覺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彝族服飾文化節。此外,昭覺彝族服飾曾代表涼山州赴京參加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第六屆國際白銀年會」等多場文藝展演,向外界充分展示了昭覺厚重的彝族服飾文化和濃鬱的彝族風情。通過成功舉辦彝族服飾文化節,也堅定了昭覺立足資源優勢,走特色化產業路子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