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芝麻研究中心藥用植物研究室
艾草是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與河南省四優四化重點研究和推廣的中藥材之一,具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在河南省具有悠久的歷史。春季,土壤墒情較好,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部分艾草開始發芽,各地要抓住疫情防控趨於穩定的有利時機,重點做好艾田種植、施肥、雜草防控等田間管理工作。
一、種植技術要點
1.艾根種植:
種植時間在每年12月初至第二年2月底以前均可,一般按行距45 cm、株距20 cm(7000株/畝)配置,每穴1 株。在黏性較大的黃土地或黑土地上,種植深度5-8 cm 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種植深度以8-10 cm 為宜。
2.艾苗分植
如當前來不及種植艾根,要在3-4 月份,從艾苗田長出的幼苗(高15-20 cm)中進行分株,這樣雖然費工,但能顯著提高純度,減少成活後去雜的費用。分株時要在土壤溼潤時,最好是雨後或澆水後,挖取帶根兒艾苗,按照行株距45 cm×30 cm 種植(約5000株/畝),栽後2-3 天若無降水,要滴水保墒。
3.機械開溝,提高種植效率
艾草種植時可以半機械化作業:按設計好的行距,一人駕駛拖拉機帶犁開溝,一人擺苗或擺艾根兒,一人順溝撒艾草專用有機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擺艾苗,注意犁開溝的間隔和深度、擺苗的間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草專用有機肥,開溝深15-20 cm,使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標準執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機肥,依此類推,直至栽植完成。結束後應檢查有無露根現象,若有,及時用土封掩。
二、施肥技術要點
1.當年種植的艾田:
在栽前整地時,於深耕後、旋耙地前,每畝均勻撒施30-10-11含量的高氮複合肥50-80 kg作為基肥,經濟條件好的農戶可混施40 商品有機肥。用作艾草有機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標:有機氮磷鉀含量20%以上,胺基酸類含量超過20%,有機質超過20%,腐植酸大於5%,硫元素含量大於10%,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2.生長一年以上的老艾田:
於每年1-2月間,在土壤墒情合適時,每畝追施N-P-K三元複合肥50-80 kg作為當年的基肥,最好施用帶有改良土壤功能的有機無機復混肥,以減少艾草連作造成的病害發生。在每茬兒艾苗高30cm 左右時,雨天沿行均勻撒施提苗肥5 kg左右/畝(尿素),若是晴天則進行葉面噴施(每噴霧器加1公斤);遇到溼潤天氣,追肥也可與中耕鬆土一起進行,先撒提苗肥,再鬆土,鬆土深度10 cm。化肥催苗僅適合第1 年栽種的第1 茬,以後各生長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則影響有效成分的積累,降低艾草品質。
三、雜草防除技術要點
1.艾草種植前,要在整好的土壤上噴施二甲戊靈進行田間封閉,15-20天後進行開溝、種根兒或栽苗,行株距一般按45×20cm標準進行,為今後的機械中耕、施肥、除草、收割等田間管理打好基礎。
2.當年11-12月份已經種完艾根的地塊,第二年開春後艾根發芽而沒出土前(經常扒開土壤觀察),氣溫上升到15-16℃時全田噴灑仲丁靈或二甲戊靈進行封閉,用量及使用方法嚴格按使用說明。艾苗出土長到15-25 cm時,進行人工中耕除草,順便拔除混入的水蒿苗(注意連根拔除)。第一茬兒艾一般在陰曆5月上旬收割,及時在第二茬兒艾草沒發芽前打精奎禾靈防止尖葉草生長,二茬艾長到15-25 cm時,進行第二次人工中耕除草。這樣,往後田間雜草一般不會太重。
3.雜草嚴重的多年艾田,第於二年開春後,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5-16 ℃時,全田進行化學封閉,待艾苗長出後,若仍有少量雜草,則可在3 月下旬和4 月上旬各中耕除草1次,要求中耕均勻,深度不得大於10cm,艾草根部雜草需人工拔除。如雜草過多,可選用菊科類中藥材專用除草劑,如田間霸道、艾草淨等艾田專用除草劑,每套兌水15公斤,採用二次稀釋,讓藥劑充分溶解,根據雜草葉齡和密度,確定實際用水量,打溼、打透、打勻,可均勻噴霧半畝地,在作物4-6葉期10釐米以上,雜草2-5葉期,對雜草莖葉均勻噴霧,避免重噴或漏噴施藥時壓低噴頭,避開艾苗心葉和嫩葉。選擇無風晴天,溫度在22-28度之間用藥。
4.使用化學除草劑時注意:
(1)由於氣候、土質、品種不同,直播田4-6葉期,10釐米以上,應先做小面積試驗,然後再全田使用。
(2)用藥時土壤要溼潤,高溫季節應在下午涼爽時用藥,氣溫超過28攝氏度以上禁用。
(3)如乾旱、高溫異常條件下,有時可能會出現作物蹲苗、黃葉輕微藥害的情況,但一周左右即可恢復正常,也可及時噴施磷酸二氫鉀、胺基酸和解毒靈+920等,隔七天噴一至兩次,可恢復正常,終不影響生長及產量。
(4)不做試驗,不能與其他除草劑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