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我不告訴
文字原創 / 盡色
今天好些單位已經開工了,不得不說,這是個艱難的決定,這些朋友都是直面生活的勇士。
中國人的春節,是一個關於吃的盛典,說吃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都算貼切,今年尤烈。那麼,在這種濃烈的吃法之後,還有什麼美食能讓人打起精神呢?
有。這種吃法蔡瀾先生將之列到《死前必吃清單》,對於不能悟到此法妙處的人,他只說了一句「夏蟲語冰。」
這說的就是豬油拌飯。
蔡瀾先生是一個豬油的狂熱愛好者,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個面黃肌瘦的女友,一問,是在減肥。蔡先生一口氣報了十幾樣美食,女友都不為所動,最後蔡先生祭出殺手鐧:「跟我去吃一碗豬油撈飯吧!」女友立馬心動。
可見,豬油拌飯(又稱豬油撈飯)的魅力。
現在很多所謂「健康人士」,讓人不要吃油脂,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樣。曾經有人問蔡瀾:「你覺得最無聊的一條健康建議是什麼?」蔡瀾回答:不吃豬油。
好了,直接來說豬油拌飯,版本挺多,現在知道還不晚。
標準版
最美的豬油拌飯是新米才收下來時吃,有人讚譽豬油拌飯是:「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我只愛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很多人推崇最好的米飯是絲苗米飯,認為是「米中之王」,有玻璃質,其實新米沒有不好吃的,就像妙齡女郎,鮮有不好看的。
標準版是極致的簡約:先讓一小碟蔥花、一缽子豬油和一小碟醬油在桌上等好,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端上桌後,坐正身體,挖一勺豬油,擱在米飯上,看豬油遇熱,一點點地「陷落」。
你看著它就像無力的戀人,幸福地醉倒在臂彎裡,隨即,周邊的米粒一顆顆晶亮起來。
此時,你要像鬧洞房一樣,帶著起鬨架秧子的歡快勁兒,趕緊在米飯上淋一點醬油,然後快速把蔥花攪拌進去,這種攪拌帶著喜氣,甚至,能聽到每一粒米飯都在歡叫,那種新米的清新香味、豬油的恣意浪香,絲絲入扣……
青蔬版
《南方周末》美食專欄作家沈鴻非說:「豬油別有一種獨特的味道,總是帶給我一種油然而生的快樂和安慰。」春節假期,天天大魚大肉,「三天不見青,兩眼冒金星」,推薦這款青蔬版加豬油。
小時候,我們家吃這道拌飯的時候,頗具儀式感:一家人圍坐在桌邊,桌上沒有任何菜,只有一缽子豬油。不要以為這樣太簡單,其實是簡約而不簡單。
青蔬版的首選是茼蒿。將茼蒿切成寸斷,稍稍在油鍋裡煸一下;比正常煮飯要少一點點水,在米飯九成熟時擱進茼蒿一起煮熟;上桌時,各人舀一勺豬油,拌透即食。
這看似簡單,卻要和自己天人交戰,因為,豬油的奇香合著綠葉菜的清香,色澤還那麼油亮,誘惑得口水噴薄欲出,而長輩囑咐要拌透,這幾乎就是戳心的煎熬……當然,不用豬油用鹹肉,也是好吃到沒朋友。
升級版
春節期間,家裡燒了墨魚仔燒肉和鹹魚燒肉,這兩樣都是我喜歡的菜。前者香氣雋永,如果墨魚魚籽上還帶一點點焦香味,好吃到靈魂顫抖;後者要取醃製過的青魚,皮下的魚肉粉紅悅目,鹹香適口,端的是人間至味。
家中少年說,菜湯不許倒掉,他要留著拌飯!
俗話說,「家有萬擔谷,不吃魚搭粥」,家中少年也是會吃的。那種鹹香與滋潤兼得的味道,人間再無比肩。
蔡瀾之流,飽嘗人間美味,可能更追求簡約的豬油拌飯,像家中少年這樣的,對未來還充滿這好奇與眺望,更願意親近些味濃的,想來也很有意思。
殺招版
在小說《天龍八部》裡,包不同和函谷八友中的書呆子苟讀鬥嘴。苟讀道:「易經繫辭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即是香,老兄毫無學問。」包不同道:「老兄之言,其香如屁。」
其實,其臭如蘭的「臭」通「嗅」,當氣味講,包不同只是搞怪,人家說的「臭即是香」在特定時候也是不錯的。比如說臭豆腐乳。
腐乳通常分為青方、紅方、白方三大類。其中,臭豆腐屬「青方」,更有王致和臭豆腐,被慈禧太后親賜名「御青方」。
「御青方」拌飯,值得大書一筆。
我小時候,平時是不怎麼吃青方的,總感覺是生病的時候,食欲不振才吃,清代老中醫王士雄就說它「陳久愈佳,最宜病人」。然而,今天這種時機用它拌飯,卻是再美妙不過了。
這碗飯,蘊含了五味之精,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
如果只用青方、紅方啥的拌飯,略顯乾澀,可以加豬油,也可以用肉湯,實在沒胃口的,還可加入蒸蛋。關鍵是那種香味和臭腐乳的鮮美,才是絕配。
吃腐乳自帶一種氣度。
康有為有個二女兒叫康同璧,在《最後的貴族》這本書裡,她宣稱自己是「最後的貴族」,即便是文革期間家道中落,康同璧每天都要換著品種吃腐乳。
最後說一句,所有版本的拌飯裡,都可以加入酥香的豬油渣。其效果就像在冷兵器的戰場,你端著一挺輕機槍……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