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島是祖國東北版圖上的明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虎頭要塞則是神秘的軍事旅遊基地。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踏上了參訪的行程。
司機帶我們從黑龍江省虎林市區出發,往東再向北,一直沿著完達山山脈東麓向北開,沿途的景色與江南絕不相同,「人間四月天」的杭州已經是柳樹發芽,花苞露羞的季節,而在公路兩側,卻隨處可見昨夜零星飄雪後的殘冰、廣袤的黑土地似乎能冒出酥油一般;初春的北大荒,沒有色彩斑斕和流光溢彩,只有大地快甦醒前的沉靜和厚重。我們經月牙湖,止虎頭鎮,就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虎頭要塞。
稍事休整,我們吃了點午飯,參觀了虎頭要塞博物館和地下工事,來到了廣場。只見廣場周邊有大量的坦克、飛機等軍事設施供遊人參觀、留影,但是遊人並不多。要知道,從內地到虎頭來旅遊,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路途遙遠,交通工具極為不便。實際上,這裡應該是未全面開發的旅遊處女地。祈望今後有機場通航條件,使得更多的人能了解這塊神奇的土地,了解這令人驚嘆的軍事要塞。
在旅遊推介書上,我們才知道:虎頭要塞號稱東方馬奇洛防線,是二戰的終結地。要塞修築於1934年,工程龐大,動用10萬民工,花了六年時間建成。是至今發現的二戰期間修築最堅固、保持最完整的軍事要塞,其牢固程度、完備程度、現代化程度堪稱二戰之最,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也是二戰期間,前線陣地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場。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前線,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正是因為它的軍事地位,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軍,在與德、意建立軍事同盟後,便從1934年起,用了六年時間,在這幾個山底下,構築了互相聯通的地下工事,主幹道總長十幾公裡。都是鋼筋水泥的建築,且設施相當完備,有指揮所、通訊室、彈藥庫、糧食庫、燃料庫、士兵舍、將校舍、醫務所、發電所、夥房、浴池、廁所和水井等。通往地面的地方,又有觀察所、地堡、豎井、通風口、射擊口等,甚至在通道的關隘處,還設有陷阱和射擊孔,都是為最後抗擊而造。據稱,它可容納一萬二千兵力,支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日本侵略軍說它是「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北滿第一永久要塞」。
我曾經在二戰片、抗日片中看見一些鏡頭,如日本天皇已經在廣播裡對全世界宣布投降了,但是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日本軍官們仍然不願意接受事實,在地道裡拒絕投降,「君令有所不受」。聽導遊說,此歷史事實就發生在虎頭要塞裡,1945年8月15日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投降了,虎頭要塞不知道,日本軍官們也不願意投降,戰爭又持續了十一晝夜,直至最後蘇軍使用火焰噴射器殲滅掉敵人,1945年8月26日他們才投降。這也就是二戰終結地的由來。
現在想想,連日本軍國主義都只有投降的下場,那麼印度這個貧瘠的國家難道還想佔領洞朗地區和不丹?不要因為佔領了錫金地區就把和平當福利。早早醒悟吧,印度。
我們繼續沿完達山東麓往北,一路向北,往饒河方向就是去珍寶島的黑龍江省省道S211道路。道路修得非常好,全是水泥路,幾乎未看見破損,這點與我所見江浙滬的道路有較大差別。北大荒人煙稀少,國道上行駛的汽車偶爾交會時,互相會閃燈示意,而載重汽車尤少。這估計也是道路保護如何良好的原因。中國作家、詩人陳運和攜妻於2008年5月30日曾登上珍寶島島採訪,寫出散文作品《虎頭鎮﹒烏蘇里江﹒珍寶島》等名篇,但是他們夫婦是私人自由遊,沒有當地人陪同,當時的道路還沒修好,作家夫婦很不容易,亮出了中國作家會員證才允許租賃的汽車繼續前行赴島採風,想想他當時的境況,我真得很感恩。
其實人在路上行,景在腦中現。一路上的風景如詩如畫,全如溼地般的優美、寧靜,北大荒固有的低溼沼澤地景色如油畫般地躍入眼帘,在我的鏡頭裡,殘雪和藍天映照著一泓泓的水面,顯得是如此的嫵媚和優雅。行駛中,我感覺整個世界就剩下我們的小汽車的轟鳴聲。除此之外,周圍聽不到任何聲音,安靜得甚至有點可怕。我跟同行的人說,這要是夜晚,還真不敢走。他們哈哈大笑說,東北人實在、淳樸,你放心地玩。有時候,又會遇見一大片、一大片的森林,猶如進入一個生物寶庫般的世界,這種樹木在南方見不到,高大,修竹般的直聳雲天,偶然看見有倒伏在地面上的樹木,似乎有十年,幾十年大地母親的沉侵和滋潤,像沉木一樣的美感躍入我的眼帘,在一天的時間內,我經歷溼地、穿過森林、越過完達山山麓,欣賞過廣袤的黑土地,這是我從來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體驗,如何不讓我激動和懷念呢。我想我真應該將這些美景美畫帶回南方去。
不知不覺中,當地司機怎麼也找不到如何拐進珍寶島的路口了,他說他只是初中時代老師帶領過學生來春遊,現在的境況已經是物是人非。我們趕緊詢問走在路邊的農婦,她也是我們旅程中遇見的少有的行人之一,她告訴我們,你們已經錯過了好幾十公路地,「從□□亮子這個口子向右拐彎,南面走就是珍寶島。」哎,□□亮子我們知道的,也看見了,但是沒珍寶島標示,這也難怪軍事基地目前不開放,有關方面不會給你明確標示地理位置。就連百度地圖、谷歌地圖都無法明確導航。
很快,我們就從正確的路線拐進,曲曲折折抵達了珍寶島口子,越臨近,路越窄,遠處的牌坊已經能清晰看見中國·珍寶島5個鎏金大字,旁邊的國徽威嚴、肅穆,大門兩側書寫著:提高警惕,保衛祖國。
我們將汽車停好,開始了參觀旅程,首先看見的是一個紀念石柱:「百年獨捷,一島獨勝」,旁邊石碑上是關於珍寶島的簡介。珍寶島位於烏蘇里江上,長約二公裡,因形似元寶故名為珍寶島。珍寶島位於主航道中心左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原是從中國方面伸入烏蘇里江的半島,後來經過長期的水流衝擊,才成為一個小島。現在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寶島還與烏蘇里江的中國陸地連在一起,恢復原來的半島面目。面積約0.74k㎡,大約是杭州西湖面積的七分之一左右。所以要上島必須坐船,K先生來之前已經通過相關單位的關係開了介紹信,電話也溝通過,在島的西面有個中年人在駐守,類似我們單位的門衛,我們說明來歷,他表示不知道。K先生趕緊再次電話連線,並把電話交給中年師傅,他掛了電話就吆喝我們一起去烏蘇里江邊的小船邊,發動馬達,一起向島內進發。K先生說,上次從杭州來貴賓,我親自開車從烏蘇里江邊直接開上珍寶島,現在是四月份江雪融化,汽車無法直達,只能使用電動船登島。我心裡感謝著他的這份情誼,也在憧憬著如果能在烏蘇里江面的冰雪上面開汽車,哪該有多愜意和刺激啊。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到了島內碼頭,兩個軍人已經在碼頭邊等我們,想必是他們聽見了馬達聲從營房中走出來迎接我們。
珍寶島不大,類似西湖里的湖心島。因形似元寶而名,距西岸(中國)200米,距東岸(俄羅斯)僅300米。說實話,我們一路開車過來,其實一直在邊境公路上行車,現在人在島上,離俄羅斯更近了,放眼望去,對面的山巒和樹木、枯草清晰可見,很偶而也可以看見行人。我在想,我現在離俄羅斯也就幾百米了,這個國家和民族在我心裡曾經是如此熟悉和親切,現在我從地理位置上面靠你越來越近,我也是來重溫歷史,展望未來的嗎?來之前,朋友就告訴我們說,珍寶島內沒什麼旅遊設施,也未對外開放,僅供愛國主義教育參觀使用。
珍寶島上的景點確實也不多。有幾代哨所、英雄樹、戰壕、紀念雕塑和珍寶島紀念館,且我們被限制在極少的範圍內走動,稍微走遠點,官兵就不允許,說當心地下有地雷。英雄樹邊戰鬥英雄楊林烈士的故事鑲嵌在大理石碑上面供我們憑弔。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代哨所,簡陋、逼窄的營房,衛生設施差,在東北極度嚴寒下,我們的戰士保守邊疆,說他們是「最可愛的人」的稱號一點不過分。第一代哨所營房頂上寫著:「祖國領土不可侵犯。」第二代哨所門前的兩幅對聯很有趣。「以哨所為家,以艱苦為榮」,橫批:永保邊疆;還有一幅為:「身居珍寶島,胸懷五大洲」,橫批:解放全球。看見這些對聯,我們既欽佩戰士們的文藝情操,也為他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所感動。在現代化的哨所裡,暖氣片、網絡和衛生設施以及報刊、雜誌,這不用說,和我們內地戰士的生活已區別不大,他們唯一要忍受的是孤獨和漫漫長夜。補給船過來時,他們會很開心的迎來遠方親人的訊息和領導的最新指示關懷。
參觀珍寶島需要的時間很短,不需要一個小時就可以結束了,我們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向大門牌坊走出,兩名戰士送我們到碼頭,我和他們簡單地聊了聊,他們大約19歲左右,瀋陽人,我想和他們合影留念,被他們友好拒絕,說制度不允許。
我們重新坐上電動船,慢慢地離開了珍寶島,軍人們一直目送著我們,向我們揮手,我也回望著珍寶島,島的身影越來越小,但是插著五星紅旗的旗杆卻越來越清晰,烏蘇里江的水在船漿的搖曳下劃出一道道漣漪,和我所唯一能清晰看見的旗杆、紅旗連成一片,使我溫暖,也使我難以忘懷。我不是作家,更不是詩人,我的感情詞彙並不豐富,但是我對新生事物,對風景名勝、歷史古蹟的熱愛是一年比一年濃厚。和剛剛上島不同的是,回去的時候我們誰也沒有說話,都似乎在思考,也似乎在回味。而我在想,這也許是我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珍寶島之行了。
我回到江南杭州後,與摯友們聊起珍寶島之行,皆嚮往之,有些愛好歷史的人比我知道的關於珍寶島的細節還多。後來我又去圖書館查了部分資料,網上搜了部分博文,通過持續地整理和收集,慢慢對發生在1969年的那場震驚全世界的珍寶島事件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認識。至少以下幾個事件是與珍寶島有關的或間接有關:
第一,前蘇聯準備使用核武器一勞永逸的消滅中國威脅,但是時任總統尼克森和他的團隊不同意,並通過報紙將這個機密故意公布於全世界。1969年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文中說:「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飛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飛彈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哈爾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毛澤東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後說:「不就是要打核大戰嘛!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同時果斷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全國很快進入了「要準備打仗」的臨戰態勢,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國民經濟開始轉向臨戰狀態,大批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叄線,實行「山、散、洞」配置,北京、哈爾濱等大城市開挖地下工事。而這些景像就是我們的父輩所經歷的一切。
第二,美國從全球戰略考慮,逐步站在中國一邊,並與中國接觸。尼克森認識到發生大規模核戰爭的嚴重後果,蘇聯一旦啟動核戰爭,將導致美國在亞洲的25萬駐軍遭受劫難。在其召集緊急國防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副總統阿格紐、國防部長萊爾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惠勒、國務卿羅傑斯和基辛格)後認為:「對於眼前這場中蘇一觸即發的戰爭,我們當然應當阻止。如果他們執意要打,那是他們的事情。」1969年10月15日晚7時許,心慌意亂的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報告:「剛才國家安全委員會報來兩個消息,一個是中國的飛彈基地已經進入臨戰狀態,所有的地面導引站都已開通,這一點我們衛星收到的信號和拍攝的照片都已經證實。另一個是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中國的利益與他們有關,而且已經擬定了同我們進行核戰的具體計劃。因為情況十萬火急,他們只是通報了消息,正式報告還要稍晚些送來。」勃列日涅夫不信:「美國會站到中國一邊?這簡直是天方夜譚。請馬上撥通駐美使館電話。」幾分鐘後,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寧大使向勃列日涅夫報告:「情況屬實,兩小時前我同基辛格會晤過,他明確表達了尼克森總統認為中國利益同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他們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將首先參戰。基辛格還透露,總統已籤署了一份準備對我國130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核報復的密令。一旦我們有一枚中程飛彈離開發射架,他們的報復計劃便告開始。」聽完後,勃列日涅夫憤怒地喊道「美國出賣了我們」。
第三,尼克森訪華。正是由於珍寶島事件,中國、美國和前蘇聯糾結的三角關係也發生微妙的變化,與中國隔絕幾十年的美國向中國也拋了橄欖枝,也使得中國的領袖們情愫上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從大國戰略出發,逐步也向美國敞開了心扉,與美國開始了接觸,直至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訪華。
第四,中蘇衝突對世界和中國的影響。衝突讓全世界看見一個不屈不饒的中國,面對前蘇聯強權毫不低頭,中國軍隊的英勇善戰也讓世界意識到僅靠戰爭手段很難徵服中國,直接遏制了陰謀家的戰爭企圖,同時,進一步增強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戰爭的洗禮也促進裝備發展和技術儲備。珍寶島戰爭使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美國並非中國的敵人,而且可以成為中國的戰略盟友,成為了中美關係轉變的拐點,促進了中國同世界的聯繫,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得到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加重,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中美蘇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第五,現實意義的借鑑作用。從以上歷史脈絡,我們不難看出,誰也不喜歡戰爭,尤其不喜歡核戰爭,哪怕是中國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國力不強,美國也不希望亞洲發生核戰爭,也不希望發生世界大戰。聯想到當今中國,為什麼日本敢叫囂,為什麼菲律賓敢無禮,為什麼越南也從來沒對中國真誠過,印度也騷動起來越界洞朗地區,就連剛剛上臺的朝鮮王朝「國王」也對中國不再「拜碼頭」,甚至對著幹、頂著幹,讓中國難堪了一回又一回。他們的焦點在於判斷現任中國領導人的定力,他們也在琢磨當今的中國領導人對戰爭的判斷力、掌控力。其實有時候,正如偉人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給一些國家敲敲警鐘還是有必要的。文革後,針對越南的挑釁,小平同志多次在外交場合說,「小朋友不聽話了,該打打小屁股了。「我們打越南,是讓他們不要為所欲為。」最終,對越自衛反擊戰開打。各軍區輪流上前線,堅持十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最後勝利,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良好發展時期。現在,我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為了中國夢砥礪前行,艱苦奮鬥。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時代,但是我們生活在愛好和平的國家。在朱日和基地,習主席擲地有聲,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在北京建軍9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主席說,我們捍衛和平、維護安全、懾止戰爭的手段和選擇有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
作者 | 李詠 杭州領軍第三期培訓班學員
曾載於《荊江文學》2013年第5期,本文略有刪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