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這個六月,讓我們一起漲知識!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你對「涉臺知識」懂多少?「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這個六月,讓我們一起漲知識!

  關於臺灣,你了解多少?品嘗過大腸包小腸、甜不辣、薑母鴨等小吃美味?在日月潭、「臺北故宮」、101大廈等地標景區打卡?還是常聽周杰倫、李宗盛、五月天的流行音樂?

  對於臺灣,祖國母親總是敞開懷抱,數十年來,海峽對面那座寶島,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思緒。我們銘記「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的那段歷史;感慨「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中的綿綿懷念;牢記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深刻意義。多年來,祖國各地更是不斷推出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舉行交流交往活動,吸引、幫助著更多臺灣同胞「回家落戶」。

  寶島臺灣與「老家河南」同根同源,豫臺淵源深厚,無論是自稱「河洛郎」的臺灣閩南人,還是河南鄧州市至今存在的「臺灣村」;無論是豫臺兩地密切的經貿合作,還是每年頻繁的文化交流,中原兒女無不心繫兩岸,推動豫臺發展,盼望祖國統一。

  當河南「遇見」臺灣,我們需要了解的不僅是人文地理和歷史,更要了解中央對臺方針,臺灣問題的歷史由來,當前臺海局勢。同時,作為河南人,咱也有必要熟悉河南對臺工作如何開展?我們的惠臺利民措施又有哪些?來豫求學、創業需注意點啥?每年青年、文化交流怎麼進行?

  上述「知識點」這麼多,從哪才能學到呢?別擔心,了解更多涉臺知識,就在這個6月,而且只需動動手指、看看視頻,就有可能成為「涉臺知識達人」,關鍵還能拿到獎品!

  為及時幫助廣大幹部群眾正確掌握中央對臺方針政策,了解當前臺海局勢和兩岸關係發展態勢,恰逢《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之際,由河南省臺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大象新聞、東方今報承辦的「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省「網絡涉臺知識大賽」系列宣傳活動馬上就要拉開帷幕!

  很多人聽到「涉臺」,自然聯想到「機密」。實則不然,本次「網絡涉臺知識大賽」從6月5日持續至6月25日,主辦方就是要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接地氣的手段,全程的線上傳播,要普及豐富的涉臺知識,引導大家正確認識臺灣問題的總體形勢,正確理解中央對臺方針政策。

  本次活動都有哪些亮點呢?

  01 「直播微課堂」 嘉賓互動 解讀涉臺知識

  你想知道哪些涉臺知識?無論是歷史還是目前政策,來聽聽專業人士怎麼說。活動主辦方重磅推出「涉臺問題微課堂」,6月5日——18日,相關嘉賓陸續通過三場直播,就本次活動情況,涉臺知識、相關政策,答疑解惑。大家還可通過大象新聞客戶端、猛獁新聞、新華社現場雲、今日頭條、快手、微博、抖音等七大直播平臺留言、評論,提出自己關心的話題。

  02 「我問你答」 趣味答題每天抽獎

  既然是「網絡涉臺知識大賽」,「比賽」自然必不可少!6月5日--6月25日,主辦方推出「涉臺知識趣味答題」小程序。「我問你答」,小程序將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兩岸關係發展、《反分裂國家法》、《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惠臺31條」、「惠臺26條」、「11條」、「河南惠臺60條」、臺灣問題由來……製作成趣味題目,供大家選擇答題,每天答題還能參與抽獎,贏大禮。

  03 精彩短視頻 凝練金句解析故事

  你不知道的十個臺灣「冷知識」、街頭市民涉臺知識知多少、臺商來河南投資都有啥實惠……主辦方推出精彩短視頻,用風趣幽默的風格,把涉臺知識關注較高的話題,變成「金句」,多個平臺同步推出。

  2020年河南省「網絡涉臺知識大賽」系列宣傳活動即將開啟,嘉賓已經就位,獎品已經準備。這個六月,讓我們足不出戶,隔著屏幕,一起心繫兩岸,「豫見臺灣」!

  連結:

  本次活動中所有直播,將在大象新聞客戶端、猛獁新聞、新華社現場雲、今日頭條、快手、抖音、微博等平臺同步進行,具體直播時間屆時提前預告。

  精彩短視頻將呈現在東方今報官博、猛獁新聞客戶端、抖音、快手、「豫臺一家」微信公眾號、豫臺視窗網站等平臺。

  趣味答題抽獎活動,將於6月5日在微信小程序中啟動,每日都有抽獎。

  敬請關注!

  (來源:「豫臺一家」微信公眾號、猛獁新聞·東方今報)

相關焦點

  • 「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省 「網絡涉臺知識大賽」
    掃碼答題贏話費  去過臺灣旅行的朋友對臺灣風土人情或許有所了解,但對於涉臺知識,你又了解多少呢?為讓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央對臺方針政策,了解當前臺海形勢,引導大家正確看待臺灣問題,全面掌握涉臺知識,6月5日,由河南省臺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大象新聞、東方今報承辦的「豫見臺灣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省「網絡涉臺知識大賽」拉開帷幕。  據了解,本次「網絡涉臺知識大賽」將在6月5日-25日間舉行。
  • 「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省網絡涉臺知識大賽獲獎名單公布
    日前,由河南省臺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大象新聞、東方今報承辦的「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省網絡涉臺知識大賽系列活動圓滿落幕!  此次活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接地氣的手段,全程的線上傳播,大眾的積極參與,為廣大幹部群眾普及了豐富的涉臺知識,引導大家準確認知當前臺海形勢,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央對臺方針政策,較好地服務了中央對臺工作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省上下營造了良好的對臺工作氛圍,有力地推動了全省對臺工作穩序發展。  本次大賽活動,各市組織有力,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積極性高,湧現出一批先進典型。
  • 關於臺灣那些事你必須知道!速來這場網絡涉臺知識大賽答題贏獎品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肖萌去過臺灣旅行的朋友對臺灣風土人情或許了解,但對於涉臺知識,你又了解多少呢?為讓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央對臺方針政策,了解當前臺海形勢,引導大家正確看待臺灣問題,全面掌握涉臺知識,6月5日,由河南省臺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大象新聞、東方今報承辦的「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省「網絡涉臺知識大賽」拉開帷幕。據了解,本次「網絡涉臺知識大賽」將在6月5日~25日間舉行。
  • 5個有關臺灣的「冷知識」,沒有阿里山,七星潭不是潭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肖萌/文視頻 見習編輯 孫凱傑/剪輯「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網絡涉臺知識大賽」來開帷幕,推出系列首個短視頻——5個有關臺灣的「冷知識」。你對臺灣了解多少?下面的5個「冷知識」,你知道嗎?1、在臺灣,不少閩南人都自稱為「河洛郎」。河洛文化起源河南,而客家人的祖籍就在河南。因歷史原因,不少客家人遷往福建,後輩又到了臺灣,他們至今還稱自己為「河洛郎」。
  • 同根同源,臺灣文創產業繁榮觀察與啟示
    現如今,在臺灣流傳的多個劇種中,大約有一半來自於福建,如高甲戲、梨園戲、布袋戲、車鼓戲、傀儡戲、閩劇福州戲等。閔臺布袋戲同根同源,臺灣的布袋戲是閔文化在臺灣的移植和延伸。現代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源於臺灣中華兩岸文化產業發展協會,旨在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體的「社區總體營造」。
  • 巴蜀山水相連,川渝同根同源
    巴蜀山水相連,川渝同根同源中國雅茶文化公益平臺訊:巴蜀山水相連,川渝同根同源,今天,第六屆中國(四川)國際旅遊投資大會、第七屆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在樂山市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中心開幕巴蜀山水相連、川渝同根同源。樂山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成員,是推動川渝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當前,樂山正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奮力建設巴蜀文旅走廊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希望大家協同下好巴蜀世界遺產保護「先手棋」,充分發揮巴蜀世界遺產聯盟作用,共同擦亮巴蜀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協同爭當巴蜀文旅走廊「排頭兵」,共同示範推動巴蜀文旅走廊建設。
  • 悠遊臺灣:說走就走的旅行 同根同源心理親近
    毋庸置疑,「臺灣自由行」是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最熱門的旅遊關鍵詞。目前大陸已有3批共26個城市及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開放赴臺個人遊。一份來自在線旅遊網站去哪兒網的統計稱,今年國慶期間,開放自由行的城市前往臺灣的機票搜索熱度較去年漲了近一倍,呈今年最高峰值。  可以預見,同根同源、地域相接、無語言障礙、心理親近等優勢將讓臺灣自由行的未來持續升溫。
  • 《豫見·臺灣》採風團飛赴寶島臺灣(圖)
    昨天,河南廣電全媒體小記者《豫見·臺灣》採風團在中原福塔舉行了出發儀式,啟程飛赴寶島臺灣,開始為期8天的文化交流之旅。  帶著東方今報報導出發  昨天下午1點半,出發儀式開始前,身著唐裝、旗袍的小記者們早早來到現場,做出發前的準備。
  • 學「古」|從菜脯看潮汕、閩南和臺灣文化的同根同源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這兩樣東西與番薯是聯繫在一起的。在農村那會兒,番薯幾乎是頓頓要吃的,我是真的吃怕了!所以,直到現在大家都說番薯是健康食品,我卻依然吃不下。當年奶奶教了我一個辦法,就是用番薯配鹹菜或菜脯,鹹與甜交匯,味道出現了新的變化,番薯也就沒那麼難吃了!我是長時間吃食堂飯的,有時由於時間關係,食堂沒菜了,最常見的辦法便是讓食堂的師傅炒一個「菜脯蛋」。
  • 「桂港同行·同根同源」香港竹韻小集專場音樂會在南寧舉行
    「桂港同行·同根同源」香港竹韻小集專場音樂會在廣西南寧舉行中新社南寧10月11日電 (楊陳 周德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廣西聯絡處11日在南寧舉辦「桂港同行·同根同源」香港竹韻小集專場音樂會,1200多名廣西民眾體驗香港獨特的多元音樂文化
  • 「四海同根,書畫同源」 熱愛書畫的你來這裡就對啦~
    第三屆「四海同根,書畫同源在全國上下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大好日子裡,澳門、珠海兩地書畫藝術界再次揮筆抒豪情,著色祝昇平,共同迎來「四海同根 書畫同源」第三屆澳門珠海書畫聯展的成功舉辦。本次書畫聯展在第一、二屆聯展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再獲珠澳兩地諸多書法家、美術家熱捧力推,精品佳作大量湧現。
  • 同根同源的新竹清華:去最美高校,賞絢麗花朵,看彩蝶蹁躚
    清華、交通、中山、暨南……兩岸有很多同名的知名大學,這並非巧合,而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花開兩朵,但俱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這些同名的大學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兩岸清華的淵源。臺灣清華大學位於新竹縣,於1956年成立,由曾擔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擔任首任校長。
  • 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 英華學子暑期臺灣同根同源文化之旅
    八月初,英華學子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飛躍海峽的旅程,飛向記憶中那陌生的美麗寶島,參加臺灣同根同源文化之旅。臺灣人說「北京故宮看房,臺灣故宮看寶」,我們就一探究竟吧。我們第一站就是探寶的過程,因為故宮要求不準拍照,所以沒有留下一絲痕跡,不過孩子們看到的將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裡,孩子們深深的體會到古人的偉大。
  • 「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榕精彩呈現
    「同根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你好臺灣網 圖)你好臺灣網福州11月19日消息 (記者 呂貝娜)11月18日晚,「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在臺灣地圖及先民過臺灣影像之後,演出緩緩拉開帷幕:詩朗誦《鄉愁》,女聲獨唱《月亮看我》,歌仔戲《蝴蝶之戀》,唐美雲通過視頻短片介紹了與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合作《蝴蝶之戀》的故事,臺灣歌手楊品驊帶來歌曲《天耀中華》,提線木偶《鬧元宵》,舞蹈《盼》……演出在歌曲《同行並肩》後圓滿落幕,演員深情的演唱和優美的舞姿,為觀眾呈現了一臺展現兩岸同根同源,融合發展的精彩演出。
  • 【元氏發布】同根同祖、一脈相承——臺灣著名書法家陳志聲到元氏縣封龍書院文化交流
    海峽兩岸文化藝術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更是推動兩岸關係共同發展的重要基石。為推進兩岸文化交流,7月10日,臺灣著名書法家陳志聲應邀到元氏縣封龍書院進行參觀學習、交流書藝活動。政協主席白蘭懷,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高旭明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此次交流活動。
  • 蒙古首都和內蒙古的一座城市,本是同根同源,如今卻差異巨大
    我們一直說中國的領土很大,雖然是世界第二大國家,但初期中國的面積還很大,覆蓋了很多我們和現在接觸的國家,其中有像蒙古一樣的東西,歷史上的蒙古曾是我國的領土,也曾屬於內蒙一帶,後來由於一些原因獨立自己建國,成為了外蒙,沿著蒙古和中國的邊境召開,向內蒙古以外的很多人展示了蒙古的風景。
  • 波蘭和俄國同根同源,為何兩國竟結了那麼大的仇?
    如果說德國和波蘭分屬兩個民族,他們之間不和可以理解,但為何波蘭和同根同源的俄國也勢如水火,甚至和俄國的仇比德國還要深?關于波蘭和俄國的仇要從中世紀說起。波蘭和俄國同屬斯拉夫民族,分屬東西兩支,算得上同根同源。
  • 尋同源文化,覓同根知音
    至今,知音堂訪學活動已成功舉辦四屆,受到廣大知音家人的好評和熱愛,應廣大知音的要求,專程設計此次臺灣訪學之行,進行屬於知音家人的臺灣文化私享盛宴!你好 臺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臺灣,或緬懷、或追星、或美食、或文化...純樸、現代均匯聚在這個3.6萬平方千米的島嶼上。
  • 同根同聲同地名 廈門與臺灣同有眾多「雞地名」
    一曲《鼓浪嶼之波》,不僅唱出了兩岸人民的深情厚誼,更是連起了廈門與臺灣的兩個「雞籠」。這裡的「雞籠」,是地名。雞年將至,金雞報曉,與「雞」相關的話題也被人們津津樂道。有趣的是,一海之隔的廈門與臺灣,竟然都有很多「雞地名」,一些地方更有同名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