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們拉練歸來喊起口號依然士氣高昂。 中國軍網記者 張琴攝
一般人野外露營會選擇乘車,海軍工程大學新學員不一般,野外露營長途跋涉走著去。10月14日,海軍工程大學拉練部隊二大隊的學員背著30斤重的行囊徒步行走37公裡後到達露營地。而就在前一天,他們剛剛完成41公裡的拉練。
學員們到達的露營地是湖北省紅安縣七裡坪鎮上的村莊。這些位於大別山南麓的城鎮村莊,都見證了一段傳奇的歷史。學員們能在這裡「安營紮寨」,是今年海軍工程大學為他們精心設計的新增訓練項目。在這裡,他們收穫了獨特的體驗。
「將軍縣」裡搭帳篷 頭枕繁星入睡
拉練部隊二大隊的學員一來到紅安縣,就住進了當地百姓家。這是海軍工程大學新學員拉練的一大特色,而且一堅持就是30年。軍助民、民擁軍,當地老百姓對軍人早已當親人般毫不見外,在迎來送往中目睹了一代代學員的成長。
學員們一大清早就在老鄉的目送中出發,迎著朝陽,背著裝具,沿著彎彎曲曲的小道,一路拉練走向他們的露營地。
下午,學員們陸續到達露營地,開始搭建帳篷。幾個人分工合作,很快帳篷撐開、地釘打牢,樹林中綻放出朵朵迷彩花。
以天為幕地為床,豪邁之情充盈於心。夜晚來臨後,空曠的野外漫天繁星。在「將軍故裡」紅安縣一路拉練,學員們聽著將軍們的故事,感受著紅色革命老區的精神,「將軍縣」中走出的李先念、陳錫聯、秦基偉等將軍,正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學員們前進的道路。
尖刀班的學員要輪流在野外為戰友站崗放哨兩個小時才能去帳篷休息。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野外放哨,雖然氣溫寒冷,但他們在星空下的剪影特別美。有了哨兵,戰友們睡得更加安心。
野外露營在這麼有意義的地方,有這麼多小夥伴陪伴,有這麼暖心的戰友站崗守衛,你體驗不到吧。
自己生火做飯 不能炊煙嫋嫋
在學校領導的眼中,年輕學員是從小被父母追著餵飯長大的,哪裡懂得做飯。這次野外露營不但要讓他們學會做飯,做飯還不能有煙。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一舉兩得。
不能有煙這一項難住了新學員,只好請教導員出山為他們講解戰地野外生存時無煙灶挖法。挖完柴灶、鍋灶之後需要再挖一個煙道。煙道挖好了簡直賽過抽油煙機,能將炊煙直接消化在地底下。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中卻是炊煙四起。有的學員的煙道不是位置挖得不對,就是大小挖得不合適,只好趴在地上往柴灶不斷吹氣。其他學員一起幫忙切菜、接水、出主意。柴火是定量供給的,如果不趕緊把水煮開放上食材,就吃不上熱乎飯了。大部分學員在提供的掛麵和大米之間選擇了煮得更快的掛麵。掛麵和西紅柿等放在一起一鍋燴,不一會學員們就吃上了熱乎乎的麵條。
拉練回來自己做飯,學員十分感慨:終於能吃一口飽飯了,自己做的更有意義,以前在家都是飯來張口,還挑剔鹹淡。以往紅軍長徵過草地吃野菜,我們麵條上飄進的幾片樹葉算什麼,想想戰爭時期的軍人真是不容易。
機智的學員吃著面還用土灶烤起了香腸,野外露營你的燒烤架什麼的都弱爆了。伴著泥土清香的香腸油滋滋、香噴噴,你絕對不會嘗到。
最難忘的生日 戰友們陪你過
學員們正在大快朵頤的時候,樹林中傳出了陣陣「祝你生日快樂」的歌聲。今天野外露營,正好是五中隊學員陳必臻的生日。他吃著和戰友們一起煮的麵條和特意為他加餐的荷包蛋,嘴角止不住上揚。
陳必臻介紹自己時說:「我是董必武的『必』,聶榮臻的『臻』,名字是父母起的。」可以看出他的父母望子成龍的那份期待。「考上了海軍工程大學,不僅是自己一直以來自己軍人夢想的實現,也讓父母特別欣慰。」
12日入伍授銜當天,陳必臻就參觀了董必武紀念館,紅安縣是這位共和國副主席成長的故鄉。從小他就對將軍們特別崇拜。這次拉練在「將軍縣」,能夠和學員們一起重走將軍們走過的路,感覺自己19歲的生日特別難忘。
當年長徵時,紅軍平均年齡不到25歲,每百人不到80支槍,但弱小的紅軍仍能贏得長徵的勝利,這對年輕的學員是一種精神鼓舞。
19歲生日,你還記得嗎?野外露營和戰友一起嗨,徒步拉練向英雄和先烈致敬,這些你絕對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