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南端漁村發展至聞名遐邇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歷史文化在蓬勃發展的金融財經的攜伴下,匯聚東西文化的精髓,同時保有自身地道的文化藝術特色。筆者實地參觀了香港幾所較為主流的博物館,對香港博物館免費供觀眾索取的紙質宣傳媒介印象頗深。其裝幀優質精巧,內容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不僅是香港文化的一方縮影,也在博物館宣教工作中發揮著獨特的傳播作用。在此以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文物探知館為例,介紹其紙質宣傳媒介的特色。
擁有著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香港歷史博物館,以及相對小眾卻極具香港本土文化色彩的香港文化博物館,皆採用的是一種階段性紙質宣傳品,分別以手冊和口袋本的裝訂形式面世。這類紙質宣傳品以館名加通訊二字為宣傳冊主標,同時在封面標明時限,通常以兩個月為周期進行內容的更迭變換,是一種流動即時的宣傳品。不同於大多數博物館宣傳冊對於本館常設展覽進行的大篇幅宣傳,香港歷史博物館對其常設展覽「香港故事」並未細緻介紹,而是對常設展覽更新工程做出詳盡介紹,避免常設展形一成不變的局面。此外,手冊中設定「博物館動態」專欄,介紹近期館內展覽、舉辦活動、出版物信息,使「香港歷史博物館通訊」成為博物館對外宣傳最全面也最權威的傳聲筒。這種短期更新的宣傳品,一方面體現出香港博物館展陳活動推陳出新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吸引觀眾常來博物館參觀的利器。
▲香港歷史博物館通訊封面
香港歷史博物館主館位於九龍尖沙咀,館內搜集及整理了香港以至華南地區有關史前考古、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文物,以立體造景為特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香港多元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該館的宣傳冊中,不僅有涵蓋傳統與現代香港歷史發展軌跡的篇章,也有跨地域跨館際的專題展覽。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宣傳冊(2018.10-12月)封面,以簡約黑白配色為底,中圖是廣東省博物館所藏清代浮雕彩繪《荔鏡記》雀替實物圖。這一具有嶺南雕刻藝術特色的展品,出自香港博物館與廣東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專題展覽「金漆輝映:潮州木雕」。冊中「專題展覽」一欄,亦為此次展覽開闢專章,用簡練文字輔以精美文物圖片進行宣傳。與此同時,手冊中「館外展覽」一欄,介紹了近期在廣東省博中舉辦的「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這一展覽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廣受好評。在這種跨地域的館際交流中,該館做到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完美結合,也體現了該館返本開新、融會百川的文化傳承心態。
香港文物探知館位處九龍公園,前身是建於1910年前後的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座。這兩座建築物經修復後在2005年改建為香港文物探知館,通過舉辦多元化的展覽及教育活動,展示和闡釋香港的古蹟及古物保護工作,藉此增進市民對本地文化的認知。折頁作為輕巧便攜的紙質宣傳品,被各博物館廣泛採用,香港文物探知館採用的就是折頁形式的宣傳媒介,共備三份,封面標題分別是「香港文物探知館」「文物探索之旅」「香港文物探知館教育活動(2018年10月至12月)」。「香港文物探知館」折頁,詳細介紹了探知館的發展歷史、建築特色、修復以及活化再利用工作,並附上了清晰的位置與公共運輸圖。這一折頁正好契合了觀眾探訪英式古建築的心理,將觀眾看不到的建築內涵用明了的文字進行說明。「文物探索之旅」是該館的常設展覽,以古蹟建築與考古發現為展陳特色,是探知館所做的一次公眾考古嘗試。「教育活動」折頁分為公眾講座與公眾活動,學術性與通俗性教育活動兼而有之。三份紙質宣傳媒介有機結合,為觀眾提供了多種參觀途徑,提升了觀展體驗。
▲香港文物探知館三份折頁封面
提及港式文化,你是否能想到香港電影、香港彩瓷?是否能想到金庸的武俠、李小龍的武藝?全港規模最大的香港文化博物館便是這些近現代最富盛名的港式文化元素的集中地。在香港,創意可以登堂入室,也可以走入尋常巷陌,而要打通藝術與商業,糅合創意與生活,一定不能錯過位於新界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該館宣傳冊以口袋本形式呈現,封皮內頁均使用質地優良的銅板紙,手掌大小的冊子精緻小巧,便於攜帶。宣傳冊封面採用簡潔白底,配以專題展覽「光影留聲——香港公共廣播九十年」 主題展品收音機圖,封底、側脊則使用了鮮明的大紅色,形成對比。內頁色彩的運用上別具匠心,以明度較高的鮮豔色彩頁在不同展覽介紹之間形成間隔,極具區分度與設計感。此外,該館還為專題展覽製作了風格各異的宣傳冊,如「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的宣傳冊配套同名趣味合影APP,為觀眾留下一份參展的美好回憶。該館開發的「帶回家」系列博物館紀念品,設計靈感源自香港公共博物館的藏品及展品,將藝術與創意融入生活。
▲香港文化博物館通訊與
「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的宣傳冊封面
正如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言:香港博物館帶給大家精彩的藝術、歷史和科學體驗,務求提供一個終身學習平臺,讓大眾輕易地透過接觸及欣賞不同種類的文化承傳,藉此啟發想像力及創意。在網絡新媒體流行的當下,紙質媒介的宣傳作用雖遭挑戰,但當文化靜落於紙張之上,傳遞於觀者之間,珍藏於樓宇之中,其意義才更加可感,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