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理學視角下的電影傳播要素分析

2020-12-25 人民網傳媒

摘 要:電影地理學是在媒介地理學的基礎上細化討論人、電影與地理的關係,從電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觀認識國家、民族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地理環境對電影的製作、內容、發行、觀眾等方面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從電影地理學的角度,以電影《無間道》為例,就地理環境對中國電影傳播的影響進行一些初淺的討論。

關鍵詞:電影;媒介地理學;《無間道》;傳播

電影地理學是媒介地理學的一個分支,是在媒介地理學的基礎上細化討論人、電影與地理的關係,從電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觀認識國家、民族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地理環境是指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的情況,其內容包括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植物以及其生態條件等。地理環境由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構成。傳播,就是社會信息的傳遞過程,包括傳播者、訊息、媒介、受眾和反饋。在電影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即電影的製作方,訊息是電影內容中所呈現出的諸多符號,媒介是電影的放映形式,受眾即電影觀眾,反饋就是觀眾的影評。其中受地理環境直接影響的傳播要素包括傳播者、訊息、媒介和受眾。

電影《無間道》是2002年香港寰亞電影發行公司發行的一部港式警匪故事片,由劉偉強、麥兆輝聯袂執導,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等香港知名演員主演。該片講述的是兩個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臥底的人,在經過一場激烈的鬥智鬥勇,在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尋找自我、自我救贖,最終實現自我解脫的故事。《無間道》在香港上映兩周,票房便突破3000萬港元,最終《無間道》以5505萬港幣的票房總成績成為2002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2003年,《無間道》一舉囊獲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等七個重頭獎項;獲得第4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等五項大獎,成為2003年香港電影最大的贏家。

在名利雙收、叫好叫座、載譽而歸之後,《無間道》帶給香港電影的影響是深遠的、長期的、不可磨滅的,可以當之無愧地說《無間道》是香港電影的又一座裡程碑,正是從《無間道》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從相對的「粗糙」進化到「精緻」,從重視外在的情節進化到注重內在的節奏,之後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劇本、攝影、配樂、影調、節奏,甚至包括演員的表情表演,都變得相對考究,從而進入了香港電影的全新時代。頗感遺憾的是,即使近年來出現了諸如《寒戰》《赤道》《反貪風暴》《樹大招風》等佳作,但再也沒有一部香港電影能夠超越《無間道》,成為香港電影的代表。也正是基於如此,《無間道》成為香港電影的巔峰力作、不朽經典,這也是在十多年之後本文依然以《無間道》作為分析樣本的深層原因。

一、地理環境對電影製作方的影響

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地理環境,所以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傳播活動有著天然的影響力。人以主觀意志為出發點,以客觀環境為條件創作而成的電影,在生產和製作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客觀環境中地理環境的影響,反映地理環境要素,再現地理環境風貌就形成了具有相應地域特色的電影作品。

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徵。在電影的前期策劃、劇本寫作、實地拍攝、後期製作過程中,參與人員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使得電影本身就具備了相應的、特定的地域特徵。電影《無間道》的導演、主創團隊、演員大都來自香港,他們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情感表達都是具有一定的香港地域特色。隨之帶來就是在電影角色表現的行為方式、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上也都充斥著香港的味道。

《無間道》的角色塑造均為香港人士,他們的語言是香港本土語言粵語,即便是國語版本的也或多或少地帶有香港口語和發音。導演劉偉強曾經說過:「《無間道》只有在香港這樣的大環境下,才能拍出一種晦澀的絕望」。《無間道》裡的人物帶著香港城市歷經變遷的質感。《無間道》中由攝影、剪輯、音樂等技術層面和表演層面交織而成風格化的敘事方式,是一種香港這個城市所特有的洗鍊、時尚而又迷離的氣質。正是這種氣質,讓本該鬥爭激烈的警匪片,帶上了沉靜優雅的文藝風格。電影開頭即是一句佛語,引用《涅磐經》第十九卷:「凡八大地獄之罪,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這句話解釋了片名「無間道」的由來,即片中的人物好像生活在無間地獄中一樣,痛苦不斷,無法超脫。香港與內地其他地方相比,佛教色彩較為濃鬱,信眾頗多,導演劉偉強深受香港文化影響,篤信佛教。可見導演的佛學觀念影響了整部電影的基調色彩。

二、地理環境對電影空間符號的影響

電影,作為一種把現實和想像用光影呈現的傳播媒介,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浪漫、豐富的想像空間,同時也把真實的地理環境作為背景再現在電影中。而其中的地理風貌與人物之間的關係,在電影中能夠清晰地再現出來。原本的想像和真實的場景交匯,形成獨特的媒介地理景觀。

在電影《無間道》中隨處可見的香港知名景觀,如陳永仁與黃警司會面交流情報的天台、陳永仁與劉建明最後對決的天台,都是在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311號的皇室堡商場;韓琛手下交易毒品的碼頭是香港吞吐量第二的葵湧碼頭;韓琛與劉建明會面的電影院,是香港著名的嘉禾港威戲院。還有很多極具香港地方特色的生活場景,如大排檔、警察局,小街巷中的商鋪、音像店,都在《無間道》中原汁原味,生動逼真的還原並再現了出來。這又給電影《無間道》增添一抹最濃鬱的香港情懷。

三、地理環境對電影放映的影響

電影的傳播即是傳播信息,地理環境同樣會對電影傳播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在現今全球傳播一體化的背景之下,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地理環境因素對傳播的影響削弱了許多,但仍不可忽視。如一部電影上映,一般在信息發達、放映技術完備的大都市、地區中心城市率先公映。反之,一些偏遠地區由於技術設備陳舊、信息閉塞,放映時間要遠遠落後於大城市。這便是地理環境對電影媒介所產生的影響。

電影《無間道》先於2002年12月12日趕在聖誕檔期之前率先在香港上映,好評如潮,一路飄紅,香港票房突破6000萬港元大關。在積澱了相當的人氣、口碑基礎上,發行方寰亞電影有限公司,決定於2003年9月5日在大陸300餘家中影院線上映,之後再覆蓋其他地區院線。《無間道》由香港到大陸主要城市再到大陸其他城市,其中的邏輯顯而易見。由特大城市到大城市再到小城市,地理環境又一次對電影的放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地理環境對電影受眾的影響

全球一體化時代,電影業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只要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電影可以在各個國家、地區間廣泛傳播。但面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受眾時,又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

電影《無間道》在中國乃至亞洲大部分觀眾看來,影片中頗有熟悉感的建築風格、地理背景;有相似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對善良、正義的讚賞和嚮往,人性在常理中的掙扎;以及對影片藝術風格的大加讚賞——警匪電影題材中帶有難得的沉靜優雅。而在外國觀眾看來,由於生活環境、價值觀念不同,必然會對影片所呈現的非完全寫實的藝術風格、對角色塑造所產生的矛盾衝突有所不滿,無法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人性深處的掙扎。

從影片《無間道》的獲獎狀況就可見一斑。在亞洲地區,摘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4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第46屆日本藍絲帶電影大獎。但在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的角逐中最終鎩羽而歸。而翻拍自《無間道》的美國電影《無間道風雲》,在上映的當年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四項大獎。對比兩個電影的獲獎記錄不難得出:《無間道》所獲得的都是亞洲範圍內的獎項,而得不到美國觀眾的普遍認可;《無間道風雲》獲得奧斯卡電影節諸項單元大獎,卻始終無法達到《無間道》在亞洲地區的受歡迎程度。亞洲人與美洲人的生活地理環境不同,其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自然相差甚遠,二部電影所反映的地理文化要義也自然不盡相同。

五、地理環境對電影傳播的思考

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當承載著信息的電影在跨地域流動時,會產生因價值觀念不同的文化碰撞。而其呈現的地理環境,也常常會因人們的主觀賦予而帶上別的色彩,影響人們的感知結果。網絡和各種數字媒體的興起,大大削弱了地理環境對媒介傳播的影響,打破了傳統的地理格局,而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會因為新技術的推進享受到更多的電影。

因此中國電影傳播時應該找準受眾定位,對於片中對地理環境的呈現不能僅僅是單純膚淺的再現,而應從各個層面來進行全方位的空間構建,使受眾能夠獲得真實和想像交織成的地理版圖,並傳達更深層的文化要義。國家應當在國家層面大力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抵制西方文化霸權的入侵,努力將文化大國形象深入人心,使世界尊敬、理解、學習我國優良的精神文化,並利用網絡等新興技術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進一步深化中國電影業的行業改革,改變電影經營模式,學習借鑑像好萊塢模式,以及歐洲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公共資助體系,進而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電影業。

參考文獻:

[1] 邵培仁,楊麗萍.媒介地理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 周斌.不一樣的景觀——港臺電影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3] 楊曉林.讀電影——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鑑(1991-2012))

[4] David Bordwell.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5] 明安香.傳媒全球化與中國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沉浸傳播下沉浸媒介對人的異化研究
    來源:《視聽》2019年第4期 摘要:沉浸傳播是由我國傳播學者李沁提出的。她指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媒介已由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時代」向「第三媒介時代」邁進,傳播也已慢慢進入沉浸傳播的階段。
  • 好萊塢「外傳電影」研究:過熱媒介的逆轉
    另一方面,完整地擁有漫威漫畫公司「X-戰警」系列下一百多位角色版權的福克斯影業則要幸運得多,手握這片「人口資源」,「X-戰警」系列電影的運作在其跨媒介的文本敘事策略上體現了不同於「漫威電影宇宙」的表徵。
  • 「青年論壇」IMC理論視角下城市藝術節品牌傳播研究
    總的來說,藝術節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資源整合與需求交換提供了機遇和平臺,這也對藝術節品牌塑造與品牌傳播提出了相應要求。當前,藝術節品牌的塑造和傳播面臨的難題主要體現在品牌理念、傳播內容、傳播策略和傳播媒介四個方面。對此,本文引入IMC理論(即整合營銷傳播),力圖為其提供藝術節品牌傳播的研究視角,以期在釐清藝術節品牌塑造與傳播各項環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藝術節品牌的提升路徑。
  • 姜宇輝:假若媒介永生—— 「生態電影」與「以物觀物」
    不同的媒介形式,不同的媒介平臺,當它越發展下去就越傾向於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龐大的網絡,構成一個更大的聚合體或組合體。這是我們分析媒介運動的三個階段。我們先看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媒介作為框架,什麼意思?
  • ...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報告發布暨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
    12月19日上午,由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的2020年中國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報告發布暨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李明德談及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的新特點與新趨勢:「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環境更為複雜,不同社會思潮碰撞交鋒,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衝擊。媒介在社會思潮與人、社會思潮與社會發展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其內在機理和傳播規律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
  • 作為「文化方法」的媒介人類學研究
    並且,不論人類學還是傳播學,一定程度忽視了「傳播實踐的日常性和語境」。⑦媒介人類學的研究,正在於將媒介「定位為一種社會實踐」⑧,關注人們如何圍繞媒介展開活動實踐,從而探究媒介是如何嵌入到不同社會與文化生活之中。另外,有學者認為該領域的研究是對「人們使用和理解媒介技術的民族志式的、歷史性的、語境化的分析所構成的」。
  • 學霸到你學傳播學:媒介即訊息|新傳理論46
    2 媒介功能層面「一個媒介總是另一個媒介的內容」。比如文字的內容是口語,廣播的內容是文字,電視的內容是文字或電影。這就導致我們很難把內容和媒介本身嚴格地區分開來,使我們注意不到媒介的影響。二、理論評價1 意義這一理論擴大了媒介的範圍——不僅指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媒介,而且包括人際互動的所有介質;將媒介置於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情境中研究,使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縱深的品質,開拓了從媒介技術出發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強調了媒介技術的社會歷史作用
  •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在今天,我們「因媒介而生活」
    封面新聞與中山大學廣東省輿情大數據與仿真分析重點實驗室籤約,將共建用戶行為交互實驗室。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出席論壇籤約儀式並發表演講。張志安教授說,在網絡化關係社會中,不能簡單地把媒介作為一種技術,要思考新技術下轉向實踐的傳播。從平臺媒體化、媒體平臺化兩方面闡述了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元技術,對整個社會交往產生的深層的革命。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大會由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曉明教授主持。
  • 中國國家形象的媒介呈現
    本文通過框架分析、符號分析從政治宣傳角度以該紀錄片為例對國家形象的媒介呈現過程進行個案分析,其中框架分析涉及主旨、敘事策略和視聽語言三個結構層次,符號分析涉及視覺符號(國家領導人與國旗)以及聲音符號(對「世界第一」和「自主創新」的表述)兩方面。
  • 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隆重舉辦
    中國教育在線陝西站訊 2020年12月19日上午,由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的「2020年中國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報告發布暨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隆重舉行。來自國內新聞傳播和社會思潮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及高校師生近百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 電影,成為文化傳播新媒介的成長之路,放映機是誰發明的?
    百家原創作者:大大談歷史在今天看來,電影從一開始就在歐洲新文化的創作和傳播中扮演的角色,是世紀之交的社會生活中最令人驚奇的事情之一。在當時,電影—它不久便成為特別現代的表演形式的吸引力,原因在於這項發明在技術方面引起的好奇心。
  • 論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美學
    > network media摘要:在網絡媒介已經全球化的大眾文化傳播背景下,脫胎於傳統電影短片藝術形態的微電影,以網絡媒介為依託,迅速發展,繼而發軔為一種「微電影熱」的現象與創作潮流。它的出現,豐富著視覺文化的內涵,同時對傳統電影美學產生了極大的衝擊與挑戰。本文以網絡上的微電影作品為例,分析和探討微電影所特有的美學特性,以及它又將對大眾審美產生怎樣的轉變。
  • 旅遊傳播:性質、特點與功能分析
    旅遊傳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存在不同的性質、特點和功能,具備巨大的研究空間和發展前景。 旅遊信息包括旅遊文化、旅遊目的地形象、旅遊事件和旅遊政策等信息,其傳播方式首先以文字、圖像、聲音、數字等形式傳遞給媒介(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以及社會團體與個人等),媒介再將信息傳遞給受眾,達到信息交流與共享的目的。
  •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政府、媒體、高校和學生共同努力,更新媒介素養教育觀念,科學設計媒介素養教育內容,共同推動新媒體語境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媒介使用技能,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新媒體的使用或運行流程,正確利用新媒體服務學習和生活。理解媒介概念,可以幫助大學生對新媒體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誤區。此外,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不夠成熟完善,面對紛繁蕪雜的網絡信息還缺少明確的分辨能力,增強其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識,可以幫助大學生理性分析信息的真偽,自覺抵制不良信息,運用道德和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和他人權益。
  •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IP開發的機遇與挑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結合網際網路IP開發熱,將中原文化看作大IP庫,運用IP思維進行開發與傳播,注重傳播符號多樣化、可視化,內容挖掘原創化,創新運作發行方式,在廣度與深度上擴大中原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通過對現今中原文化IP開發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分析,提出強化新型主流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責任擔當,佔領文化傳播新陣地。大力提升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注重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
  • 「雅昌專稿」唐宏峰:圖集熱與元媒介——關於《蜻蜓之眼》的媒介分析
    作為一部電影,而非此前類似斷片性影像集合的作品,徐冰的《蜻蜓之眼》以必要的長度第一次揭示出,在監控視頻的條件下,生活實現了即時性地複製自身。我們在擁有生活的同時,擁有一套生活的影像副本,生活綿長不絕,影像也綿長不絕。
  • 社交媒體背景下危機傳播角度輿論引導方式淺析
    本文以情境危機傳播理論(SCCT)以及修辭話語場理論(RAT)為框架,通過分析海底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在其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中的危機傳播策略及其對大眾情感的輿論導向作用,了解企業危機傳播策略運用的得失,結合官方媒體的輿論引導,以期為危機傳播角度下輿論引導的實踐提供有效的借鑑。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經濟學 、 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 、人類學)形成強勢的背景下而形成發展的,成熟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度成為傳播學主流學派,主張從經驗事實出發,運用可觀察、可測量、可量化的經驗性方法研究傳播對象,著重於研究傳播的短期微觀效果,以美國學者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