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海氣象臺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但這座城市裡更火熱的是中國內地首家Cost-co(中譯名:開市客)當天正式開業——前來買買買的人潮讓附近的交通癱瘓,場內過大的客流量直接讓賣場在中午1時左右就宣布暫停營業。8月28日,Costco乾脆宣布限制客流2000人。即便這樣,早晨排隊入場的市民仍很多。
在網購已被普遍接受的今天,為什麼一家美資超市的開業還能引來如此洶湧的人潮?在Costco瘋搶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人們的消費習慣會因此發生改變嗎?
現場年輕人和白髮族都趕來掃貨
中國內地首家Costco門店位於上海閔行區朱建路235號,總購物面積1.4萬平方米。Costco賣品以大件著稱,低廉的價錢對消費者有著巨大吸引力。且不說開業當天被搶空的飛天茅臺酒、愛馬仕鉑金包,對比一下日用品的價格,你會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搶著來。比如某大牌女士香水均為399.9元一瓶,同款香水在網店要賣600多元;75英寸的飛利浦電視機售價11999元,比京東旗艦店同款便宜了2000元; 幫寶適紙尿褲399.9元一箱共208片,單片1.92元,比天貓做活動的單片2.2元更划算。
今年53歲的王女士是上海本地人,她從網上得知Costco要在上海開店後就決定來掃貨。「我女兒在美國工作,之前我就去過美國的Costco,第一感覺是大,第二感覺是便宜,現在開到家門口了,我和老伴第一時間就來了。」王女士對記者說。她詳細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的會員卡是開業前199元辦的,只要在這省下超過200元,那就是賺到了。」在王女士的購物車裡,堆滿了進口洗衣液、進口麥片、紙巾等日用品。記者留意到,現場年紀和王女士相仿的顧客不少,甚至還有特意從浦東驅車前來的。不過,年輕人也不在少數。排隊買烤雞的隊伍裡,年輕人的數量明顯高於「白髮族」。而在結帳買單的隊伍中,購物車裡除了日常用品,出現概率最高的是二三十元一袋的平價「巨型」麵包。
「考慮到客流量,我們已經選擇把開業時間放在周二,沒想到還是這麼火爆了。我們現在勸大家先回去,等一個月之後再來。」開業首日,賣場內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據悉,開業當天周邊道路嚴重擁堵,很多顧客需要從一公裡外步行到店,停車場更是需要等待3個小時左右才能入場。而店內人滿為患,收銀線人挨人、人擠人,部分顧客稱結帳需要等待兩個小時才能完成。最終,該店首日營業只持續了約5個小時就被緊急叫停。Costco開市客官方微信號發文稱,決定於8月28日(周三)起,將賣場內購物人數控制在2000人以內。
調查 Costco為何能這麼火?
Costco閔行店開業的火爆與其爆品促銷不無關係,也和其一直秉承低價高品質銷售策略有關。
作為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超市,成立於1976年的Costco在全球11個地區設有超過770家分店,會員量超9600萬,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美國90%以上的家庭都是其會員,每年會員費收入達幾百個億。
在美國,Costco被認為是「窮人的超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包裝、大分量,以及足夠優惠的價格。根據Costco的公開數據,上海首店的非食品類百貨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的30%到60%,食品類則低10%到20%,商品毛利率大都在10%-11%、大部分商品可無理由退貨……作為比較,普通超市的毛利率會在15%至25%,而在Costco,商品一旦高過14%毛利就必須匯報CEO,再經董事會批准,如果商品在別的地方定的價格比在Costco 的還低,就會下架。
2014年10月,Costco正式入駐天貓國際;5年後,內地首家實體店落戶上海閔行。對於為何選擇上海?Costco亞洲區總裁曾解釋:閔行區所在商圈附近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群體數量較多,而天貓國際的數據也顯示,Costco在大陸的購買者主要來自華東地區,而其中上海地區最多。
值的一提的是,Costco實行付費會員制,雖然會員費收入只佔總收入2.2%,但卻創造了公司70%的營業利潤。從7月1日起,Costco閔行店開放會員申請,開業前會員數已超12萬,遠超過了此前預期。當然,作為營銷手段,Costco的會員年費在開業前為199元,開業後299元。如果以年費299元/人計算,這家店什麼都還沒有賣,就已經賺了3588萬!不過,對於Costco來說,在中國市場的消費者爭奪戰才剛剛開始,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Costco在中國的追隨者眾多,早年小米CEO雷軍言必及Costco:「Costco 這麼多年所向披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其存在的本質:商品做到極好,價格做到極低,服務做到超預期。」
分析能否跟上中國新零售玩家有待時間檢驗
「如果你也見過家樂福、適佰家、麥德龍、Tesco、卜蜂蓮花等外資超市在國內開首店的場景,你就會覺得Costco的開業擠爆是多麼眼熟。但是這些賣場如今都是什麼結果呢?家樂福被蘇寧收購、Tesco 被華潤收購,麥德龍尋找買家,另外兩家固守原有門店,業務收縮,生意不溫不火。」一位從事零售業20年的資深行業人士表示,Costco進入內地市場選擇了一個比較好的時機——中國正處於消費轉型升級大潮:付費會員制已經廣為年輕消費者所接受;相比以往,新生代的消費者強調的是商品的性價比而不單純追求價格低; 以場景體驗和服務為先導的實體商業也正在復甦; 電商也紛紛布局線下市場。
時機選得對,並不代表Costco 將美國模式照搬過來就能成功。
事實上,Costco的會員是其最大的收入來源,因為交納了會費而增加了會員的粘性。加之其賣場巨大,位置大多比較偏僻,以及美國的家庭購物習慣,因此Costco超過半數的利潤來自於諸如汽車、餐飲、加油站等周邊服務。記者了解到,2017財年,美國市場Costco會員續費率是90%,加拿大是87%。其在美國的每個付費會員在Costco的年度消費是2554美元,每個月是213美元。雖然Costco大陸首店選在了閩行區比較「荒僻」的位置,但是想要完全複製美國模式,還是比較困難的。
此外,Costco在美國的商品之所以可以賣低價,主要是其擁有大部分店鋪所在的土地和建築物的所有權,也就是不用交租金。而在國內,為了開店而拿地的成本更高,與商業地產合作是主流選擇,因此租金不可避免。而國內商業地產商的租金構成大多與店鋪業績掛鈎,因此靠多賣貨拉低租金成本的可能性也小。
此外,其標誌性的「大容量」商品是否能讓「小規模」的中式家庭適應並滿意,也是決定其模式能否推廣、商品成本高低的一大因素。而電商的競爭已經從線上延續到線下,如盒馬、蘇寧小店等背後都站著不同的電商。在這些更懂中國的新零售玩家中,Costco能否跟上中國的玩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責任編輯:D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