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圖集
一灣碧水,波光瀲灩,不時有白鷺輕輕掠過。抬眼望去,綠意蔥蘢的植物種滿護岸,栽植的各種喬灌木賣力生長,親水步道上市民悠閒漫步。行走五緣灣,水清、岸綠、景美,隨意定格都是一幅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的美景。
五緣灣片區位於廈門島東北部,是島內唯一集水景、溫泉、植被、溼地、海灣等多種自然資源要素於一體的生態空間。以前這裡由於過度養殖、傾倒堆存生活垃圾、填築海堤阻斷海水自然交換等原因,內灣水環境汙染嚴重,外灣海岸線長期被侵蝕,形成了大面積潮灘。
近年來,廈門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形成一批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典型的改革成果。今年自然資源部印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廈門市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模式被納入其中,成為首批被推薦的11個典型之一。
廈門市土地發展中心副總經理許一奎介紹,五緣灣片區這幾年實施了生態修復保護工程,拆除內灣海堤,開展退塘還海、內灣清淤和外灣清礁疏浚,構築8公裡環灣護岸,對受損海岸線進行生態修復,設置430米納潮口增加灣內納潮量和水流動力;對灣區水體水質進行鹹淡分離和清濁分離,逐步恢復海洋水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原有拋荒地和沼澤地建設五緣灣溼地公園,通過保留野生植被、設置無人生態小島等途徑,增加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面積,營造城市「綠肺」。
數據顯示,與整治前相比,五緣灣片區的生態用地面積增加了2.3倍,平均深度增加了約5.5米,海域的納潮量增加了約500萬立方米,水質接近Ⅰ類海水水質標準,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溼地公園和100公頃的城市綠地公園,使城市綠地率從5.4%提高至13.8%。
把視線投放到五緣灣的環灣步道上,原本受損的海岸線得到修復,綿延8公裡長的步道,補種了各種綠色植物,處處皆景。秋茄、白骨壤、桐花樹……在內灣孤島、紅樹林試驗區,廈門市種植了不同種類的紅樹林,用其淨化海水,吸收汙染物,降低海水富營養化程度,防止赤潮發生,也為眾多的魚、蝦、蟹、水禽和候鳥等生物提供了重要的中轉站和越冬地。
經過綜合整治,五緣灣片區確立了以生態居住、總部經濟、高端商務、旅遊度假、醫療健康等為主導產業,持續發展高集中度、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的城市新區定位,一躍成為島內經濟最活躍、最宜居的片區之一,變成廈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大亮點。近年來,片區內陸續建成廈門國際遊艇匯、五緣灣帆船港等高端文旅設施和灣悅城等多家商業綜合體。建築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五緣灣商務運營中心已經有戴爾服務總部、廈鎢、恆安、國貿、喬丹等300多家知名企業入駐辦公,片區內還吸引了多家高端酒店群體集中落戶。
從大面積潮灘到城市「綠肺」,生活在這裡的市民幸福感不斷提升。目前,五緣灣片區已建成五緣實驗學校、五緣第二實驗學校等10多所公辦學校。建成弘愛醫院、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廈大附屬心血管病醫院3家醫院,在建的弘愛婦產醫院計劃今年竣工。還有市行政服務中心、新萌現代藝術館、五緣海水遊泳館、五緣灣運動館、感恩廣場等10多處市政和文體設施以及五緣公寓、緣美公寓兩個大型保障性住房項目。片區內的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居民不僅擁有「山青、水綠、天藍」的良好生態環境,還可以享受到豐富和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務。
責任編輯: 孫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