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生孩子之前,其實我一直都是個急性子,但是這個毛病徹底被糖果給治好了。就拿一次去景區旅遊來說,導遊告訴我們要在5點之前在園區出口處集合,本來時間是很充裕的。
但是架不住我們生了一個磨磨蹭蹭的女兒,按照路線圖兩個小時能走完的路程,糖果愣是趴在樹樁上看了一個半個小時的蘑菇,最後還是糖爸扛起孩子飛奔才趕上車。
別看路上的寶寶看起來可可愛愛,無數寶媽在背後面臨著和我相同的困擾。起床時一定要賴床就不說什麼了,好不容易在家長的催促下收拾完衛生吃了飯,又慢騰騰地想起來要做這個,要帶那個。
媽媽在一邊急得直跳腳,孩子卻不緊不慢「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不論是好聲好氣催促,還是聲色俱厲地呵斥,不管怎樣都不能改變寶寶的「磨蹭心」。
磨蹭大法之寫作業:磨蹭不是病,要了親媽的「命」
要問寶寶的「拖延症」什麼情況下最明顯,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寫作業的時候。
做別的事情都興致勃勃,一讓他寫作業就渾身難受。先是時不時喝點水,吃點東西,吃得差不多了開始打開書包,翻翻這,摸摸那,就是不動筆。
好不容易在監督下開始算題,過一會注意力不知道又被什麼吸引走了,用得髒兮兮的橡皮也變成了小玩具,五角錢一枝的鉛筆也莫名地極具吸引力,就是不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業本上。
仔細觀察孩子的作業本,他並不一定是不會,就是單純的不想寫,要是不催他,幾道題能算到天亮。
除了寫作業讓媽媽身心俱疲,寶寶另一個令媽媽頭痛不已的操作,絕對是晚上不睡覺。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反而越催他越慢
孩子睡眠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據統計,兒童在熟睡時比清醒時生長速度要快3倍。
但是寶寶通常會用行動向寶媽證明,什麼叫「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一催他睡覺,不是想喝水,就是想上廁所,從上到下解決完畢之後,躺在床上又央求你講故事。
對於這一點,糖媽可是深有體會,先是要親親抱抱,好一番「蹂躪」之後,糖果還會讓我給她讀個繪本,或是她給我講個故事,然後開始引出今天的「十萬個為什麼」。
好不容易說累了,小糖果會對此時的心情做個總結:「媽媽我不困。」分分鐘逼瘋我這個睜不開眼的老母親,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反覆橫跳。
想讓孩子動起來,別只會催催催
孩子其實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屬於磨蹭、拖拉,他們甚至不理解,自己只是在做好一件事,為什麼會惹得媽媽大怒。
專家認為,兒童對時間的正確認知通常在6歲左右才能基本建立。
想讓孩子樹立基本時間觀念,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漸讓孩子理解過去與將來,昨天與今天,先與後等時間順序。
媽媽每天催促孩子,覺得十分抓狂,其實孩子被一直催促,很容易被激發起厭煩情緒。
兒童專注力尚未完全建立,他們的理解能力還不能與成年人保持相同節奏,慢慢做事其實是孩子在熟悉、學習。
有些媽媽一看孩子做事慢,直接就自己代勞了,其實不斷練習正是孩子提高做事效率的有效手段。
孩子做事慢不要緊,只要熟悉了流程,肢體活動能力不斷提高,總有一天會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