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的行為準則中,我們總在強調高效。
我們的學生時代,被父母催著比鄰居家孩子優秀,在學校考高分;
我們工作後,被領導催著工作,被自己催著升職加薪,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孩子。
似乎,我們的一輩子,就是要抓緊時間快點奔跑,才被稱之為正確。
從小被「中國式催促」長大的我們,也把這種嫌孩子比別人慢的潛意識,繼續加諸在孩子身上。
吃飯的時候,父母說「開飯了」
……
回應的是空氣的寂靜
寫作業的時候,父母說「還墨跡,不趕快寫就等著晚上熬夜吧」
……
回應的是孩子依舊的我行我素
看電視的時候,父母說:「現在,立刻,馬上關掉電視,去洗臉刷牙上床睡覺」
……
回應的不是孩子的討價還價就是視若罔顧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一對暴躁催促的父母,養出一個叛逆懶散的孩子,或許成了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要命。
其實,家長這種不停「催促」的聲音,正在漸漸催毀你的孩子。
催促讓孩子缺乏自主性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怎麼還不動」這句話成為了家長的口頭禪。
面對做事情接連催促還不知悔改的娃,父母們也是焦慮不已更是不知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服教。
經常有媽媽感慨:擁有一個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真的是一件太省心的事!然而更多的孩子是這樣的:
1個小時的作業,非得拖到晚上10點才去寫;
永遠拖拖拉拉,出不了門;
每天叫起床,磨磨蹭蹭,怎麼都起不來.....
實際上,在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上,很多父母都有一些誤區,甚至這些誤區也間接的影響到了孩子。
為了讓孩子不遲到,爸爸也加緊催促,實在看不下去就全力包辦。
其實,父母不斷催促孩子「快點」,正在加速毀掉孩子的自主性。
沒有自主性,孩子寫作業、吃飯、上學一系列事件就會陷入一個慢條斯理、分心散漫的怪圈。
家長和孩子溝通最多的話語就是催促命令或是斥責,當家長們焦慮不已的時候是否進行過自我的反省,有的時候家長有沒有想過讓孩子自己去管理時間?
最近網上有個二年級的小女孩火了。靠著媽媽曬出她的日常作息,就獲得了30萬人點讚。
她每天準時6點半起床,雷打不動。作業、練字、跳繩、看書,固定的時間,完成固定的功課。更可貴的是,這樣的堅持,已經是第1279天,近4年。
這個女孩厲害在哪裡呢?
答案就是「時間管理」。
心理諮詢師作家武志紅曾說:
「自主性確實是很要命的事。
一個總被安排、總被否定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來沒有得到過很好的發展,他自然就沒有了自控能力。」
這類孩子長大了,相比較更容易沉溺在網路遊戲或者其他事情中。
教育家蔣佩蓉也說:
「主動性是油門踏板,自我控制力是剎車踏板。
缺乏任何一個踏板就不能開車,如果開了車會有生命危險。」
孩子沒有主動性和自我控制力,他們就有極強的依賴性,缺乏探索精神,也無法構成完整的人格。
為什麼總是催催催
催促打亂了孩子的內在秩序,自律性變差
催促給孩子帶來了負面的心理暗示
催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產生逆反心理
前兩天,有一則#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這位同學因在教室玩撲克牌,被老師要求請家長。
而母親來到學校的一連串過激反應,讓孩子一衝動就轉身跳樓。
有網友評論:
「我們愛孩子,但我們往往用最惡毒的語言、最殘忍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
如果語言有毒,那麼催促的語言一定是種軟暴力!
既然催促孩子,有這麼多的壞處;
那麼,家長在面對孩子磨蹭時,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嗎?
答案肯定不是!
有人說,當孩子出現一個問題,我們就有至少十次的最好教育機會。
面對孩子磨蹭拖拉,聰明的家長都會這麼做↓↓↓
1、尊重孩子的生理節奏
一歲多剛剛蹣跚走路的孩子,我們不能要求他,健步如飛。
三歲的孩子,我們不可能要求他,穿鞋乾脆利落。
五歲的小朋友,我們不能要求他,寫字行雲流水。
家長能給孩子最好的愛是:
懂得尊重孩子的自然節奏,耐心等待。
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曾說:
「磨蹭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孩子們需要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一點點地感受時間,感受流逝,感受時間的價值,感受做事情的規律性。」
2、讓孩子有時間觀念
對於嬰幼兒童來說,時間對於他們是無垠的。
當孩子到達五歲左右,我們就可以給他開始慢慢樹立時間觀念。
比如我們可以採用沙漏的方式,讓孩子在沙子漏完之前,完成某項事情。
當孩子在投入做某項事情時,家長不要打斷,不要催促。
在有限的時間內,當孩子無法完成任務時,家長也要多鼓勵。
明智的家長,都是這樣讓孩子在時間中慢慢長大。
就像黑幼龍在《慢養》中所說:
「將一顆種子埋進花園裡,提供豐沃的土壤、溫暖的陽光和充足的水分,讓這顆種子慢慢長成它真正的樣子。」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不要急著看到成果,一切慢慢來,不是大人的催促,就能讓孩子做好一切的。
3、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有一位家長曾分享,她是如何治孩子磨蹭的問題。
以前孩子也總是磨蹭,每天她都是心急如焚地催促孩子,因為擔心孩子遲到。
後來,她與孩子約定:
早上媽媽只會準備好早餐,至於幾點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第一天,鬧鐘響起,孩子賴床,磨蹭著刷牙洗臉,吃早餐。
家長全程不嘮叨、不催促。
當孩子到達學校時,已經遲到很久。
老師讓她罰站了。
第二天,孩子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這位家長說:
「把時間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她會自己主動去掌握時間節奏。
讓孩子去承擔遲到的後果,她會有主觀意願去改善自己的行為。」
家長催促孩子,看似只是著急了點,但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很大。
那些在成長中不被催促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是淡定從容、溫潤如玉的人。
我們教育的真諦,誠如張文亮的詩歌:
「教育孩子不是揮著鞭子讓蝸牛跑步,而是牽著一隻蝸牛散步。」
生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孩子是一個不斷成長的獨立個體。
他們有自己的規律,有自己的節奏。
養育孩子,我們要慢慢來。
正如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書中寫的那樣: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可見,想要培養一個省心的孩子,首先得讓孩子具備自主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精心打造的互動課堂,內容豐富有趣:
打破傳統的線上「獨角戲」教學模式,將高頻互動、趣味遊戲的學習模式帶到線上課堂中,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助力孩子自信表達。
多對一貼心服務,1對1陪伴成長。優質師資團隊,6人精品小班。
不用家長監督,孩子自己也能自主學習,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