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以禮儀文化享譽世界。中國家長對孩子從小灌輸的思想也是要懂事。在親戚朋友面前,孩子聽話懂事,家長也有面子,孩子要是不懂事,家長肯定會責怪孩子。
但是,「中國式禮貌」正在慢慢毀掉你的孩子,你還在為此沾沾自喜嗎?
適當的謙虛禮貌可以,但如果只是虛偽的形式家長大可以拋棄,不要讓其毀了孩子。關於「中國式禮貌」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尊老愛幼」,哪怕對方確實做錯了,到最後也總能以一句:「他還是個孩子」或是「他都這麼老了」來進行道德綁架,要求周圍的人都讓著他們。
小李夫婦就是這樣,自從生了二胎,處處要求姐姐謙讓弟弟,有好吃的好玩的要弟弟優先,哪怕是玩鬧時弟弟把姐姐咬傷了,也還是以一句「他還小,你要讓著弟弟」了事。
久而久之,這位姐姐確實是懂事了,做什麼都不爭不搶,永遠都讓著弟弟。但與此同時這個女孩好像變了個人,不僅和弟弟搞得像陌生人,就連跟父母也產生隔閡,變得生疏起來,好像她本來就不屬於這個家,每天都像客人一樣拘謹。
放學回家後,她喜歡把自己關在臥室,拒絕和家人交流,以前挺活潑開朗的一個人,現在內向得令人心疼。
其實歸根到底,這都是「中國式禮貌」惹的禍,除了這種現象,咱們一起來探究一下「中國式禮貌」還有哪些。
1.過分謙虛禮讓
有很多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一定要謙虛。表現為被別人誇獎時極力否認,哪怕心裡已經樂開了花嘴上也要說「沒有。」老一輩人謙虛慣了,但如今看來過分的謙虛其實就是虛偽,自己做得好,就大方地承認別人的誇獎,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什麼難以接受,更沒必要去否認。
2.強迫孩子招呼陌生的長輩
有些親戚朋友可能一年就往來兩三次,孩子們根本不認識。但即便是這樣,家長們還是喜歡把孩子拉出來,讓他跟長輩 一個個「打招呼」。如果孩子能全都叫出來,那絕對是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情。招呼完畢,孩子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有可能即興被要求表演個節目,或者極不情願地被抱抱。
可如果孩子叫不上來,或者是反應平淡,等到親戚朋友走後,家長就要教育一番,認為這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現。這種打招呼真的有必要嗎?不過是家長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強迫孩子表演罷了。
3.別人道歉就得接受,不能斤斤計較。
中國式教育還有一點是,無論別人對自己做了什麼,既然他們已經道歉,那麼你就得接受,不接受的話就是自己小氣,反倒是成了自己的錯誤。
我們生而為人,有生氣的權利,有不原諒的權利。別人做錯了事情,自己作為受害者,要不要原諒全看我們自己。即便對方誠懇地道歉,我們受到了傷害,也有選擇不原諒的權利。
這些「中國式禮貌」只會害了孩子,而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任何幫助。正是這些「禮貌」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變得越來越害怕與陌生人接觸,甚至會讓孩子患上「社交障礙」,哪怕在面對自己最親最摯愛的家人時,都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令人痛心。
故而,家長們不要再強迫自己的孩子了,將這些所謂的虛偽的形式的「中國式禮貌」通通拋棄,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感知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給予孩子最大的舞臺空間,讓孩子活出自己,活得更加快樂精彩。
家長朋友們,你強迫孩子上面三種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