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首屆全國功能農業發展大會在江蘇南京召開,大會由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管理辦公室舉辦,以「將硒資源變硒產業 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為主題,圍繞功能農業學科建設、硒資源變硒產業、面向「十四五」發展及功能農業推進「鄉村振興」、「質量興農」和「健康中國」戰略的系列話題,共同研討功能農業發展方向,探索功能農業發展新模式和新路徑,助推全國功能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科院院士趙其國出席並發言,上百名功能農業領域大咖齊聚南京國家農創園,20多個功能農業重點地區主管領導現場籤約南京國家農創園和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攜手打造國家農創園虛擬園區,共繪功能農業發展藍圖。
院士組團論道南京 功能農業未來大有可為
功能農業是2008年由中國科學院趙其國院士在全球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功能農業著重提升農產品的功能性,以解決消費者礦素缺乏而導致的「隱性飢餓」問題。
據了解,2017年,功能農業有關表述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隨後的幾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山西、江西、陝西和湖北視察和全國「兩會」座談會中,多次關心硒產業發展問題;2019年,功能農業寫入國務院鄉村振興文件;2020年,功能農業再次寫入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振興規劃文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國際硒研究學會榮譽主席Gary Banuelos教授等中外知名專家視頻致辭。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尹雪斌教授在主旨演講中詳細梳理了功能農業2020年重要進展、「十三五」發展回顧和「十四五」發展展望,並安排了2021年聯盟工作推進重點等內容。在大會科技論壇上,圍繞硒科技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發展智慧功能農業、功能農業種養一體化、富硒留胚米加工技術及廣西功能農業重大專項等內容,特邀嘉賓程水源、陳天恩、吳信、謝健、劉永賢進行了現場分享,精彩的演講讓在座嘉賓受益匪淺。大會開設了硒資源變硒產業和品牌營銷論壇,在硒資源變硒產業論壇上,重點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分享了功能農業發展實踐;在品牌營銷論壇上,主講嘉賓宮曉晨、齊智飛、宋揚分別對農業品牌化戰略與產品功能化創新、價值再定義--讓品牌賦能新農業、農業產業網際網路破局點等做了鮮明細緻的闡述,贏得了與會專家和來賓的高度評價。
中國科學院趙其國院士表示,作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功能農業已成為推進「鄉村振興」、「質量興農」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支撐。「十三五」是功能農業從奠基到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十四五」是功能農業從1到100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應進一步強化功能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平臺建設,通過發展智慧功能農業成套技術,並在富硒、富鋅等特色土壤區開展集成示範,實現重點地區的功能農業產業發展上有所突破,共同推動國家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的高品質生活。
趙其國院士呼籲,我國需著力推進農業農村部功能農業(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建設,充分利用我國先發優勢,通過政、產、學、研結合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點的發展聯合體,建設國際一流功能農業科創平臺。
多地攜手共建國家農創園虛擬園區 浦口朝世界農業矽谷繼續邁進
據了解,為進一步凝聚產業發展力量,激發更多地區發展功能農業的熱情,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開展了「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和「2020年度功能農業先進個人」評選活動,大會舉行了頒獎儀式。安康、柏鄉、恩施、福綿、藁城、貴港、江津、開陽、石臺、圍場、西鄉塘和宜春獲得首屆「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獎,方正、河曲、洪洞、平利、石嘴山、伊川、於都和中衛獲得首屆提名獎;趙其國院士獲首屆功能農業「終身成就獎」,印遇龍院士獲首屆功能農業「傑出貢獻獎」。依據趙其國院士提議,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計劃籌備功能農業基金。
印遇龍院士獲首屆功能農業「傑出貢獻獎」。
會上,南京農創園、恆寶田功能農業研究院與重點「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政府進行了戰略籤約,攜手共建南京國家農創園虛擬園區,希望進一步促進千億級智慧化功能農業地標產業打造,進而輻射華東地區,以科技創新帶動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與會嘉賓還見證了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智慧功能農業協同創新中心揭牌和國家糧食產業(功能稻米)技術創新中心科技示範區授牌儀式,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希望通過更多的平臺建設支撐功能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南京市浦口區委副書記、區長曹海連在致辭中表示,南京國家農創園作為部省市共建的國家級農業科創中心,已經逐漸成為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業院士創新基地。園區將積極貫徹落實部省有關要求,逐步把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範園建成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特區,創新要素集聚的世界知名農業矽谷。
「圓桌會+微型展+雲推介」並舉 FAST50辦公室落戶南京國家農創園
首屆全國功能農業發展大會採用「圓桌會+微型展+雲推介」的形式展開,致力於打造我國功能農業最具前瞻性價值交流平臺。
據了解,作為首屆全國功能農業發展大會重要環節,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組織了院士專家、地方政府、十佳地區、示範基地及企業代表等召開了FAST50圓桌會。圓桌會系統梳理了功能農業關鍵科學問題和發展戰略,指導、引導有限的資源聚焦到若干重點、關鍵領域,並加強協同協作,推動我國功能農業產業更快速度、更高質量的發展。參會代表一致同意FAST50辦公室落戶南京國家農創園。
大會同期開展微型展覽+雲直播推介活動,立體展現全國最新功能農產品和聯盟科技成果。據悉,「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的龍頭企業在現場展示功能農產品及應用成果,並與南京國家農創園直播電商孵化基地深度合作,開展產品+產地直播帶貨活動,強化功能農業品牌推介。
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尹雪斌教授表示置身「兩個百年」交匯、「兩個五年」交接的新起點,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將積極引導將全國特色土壤資源轉變為特色農業產業,圍繞功能農業產業鏈,構建「創新鏈+服務鏈」,提升「價值鏈」,闊步奔向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的新藍海。
附:
功能農業(Functional agriculture)是2008年由趙其國院士在全球率先提出的農業新概念。它是指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生境中生長或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及其他生物技術培育,實現農副產品中一種或多種有益健康成分(如:礦物質、生物化合物)基於人類健康需求做出標準化優化的生產實踐。這些有益健康的成分我們稱其為功能成分或功能物質。
功能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後的第三個發展階段(圖1)。高產農業解決了人們「吃飽」的問題,綠色農業解決了人們「吃得安全」的問題,功能農業主要是希望解決人們「吃得健康」的問題。功能農業就是要獲得具有富含功能營養物質的農產品,其使命是解決人們的「隱性飢餓」 (Hided Hunger)。什麼是「隱性飢餓」呢?這種飢餓通常不容易覺察到,相比蛋白質、脂肪、糖類等主要營養的缺乏,這類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缺乏更具隱蔽性,也成為「第二種飢餓」(The Second Hunger)。
功能農業從提出到方向的確立經歷了四個標誌性發展階段(圖2)。功能農業是2008年由趙其國院士在《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編制過程中在全球首次提出。它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如:富硒、富鋅及富含植物化合物的功能性農產品)。簡單地說,就是要種植出具有保健功能的農產品,使命是消除「隱性飢餓」,以「吃」來改善人體健康。根據《路線圖》,功能農業在產業發展實踐中,將優先發展礦物質強化技術,如對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硒、鋅、鈣、鐵、碘等。
趙其國院士在此後的《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中指出,功能農業是我國「十二五」、「十三五」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農業新領域。在他主編的《生態高值農業》中又進一步明確,在我國構建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的戰略中,功能農業是其支撐性技術。
2016年初,由趙其國院士、尹雪斌博士合著的《功能農業》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專注功能農業方向的首部著作,全面闡釋了功能農業的概念提出歷程、科技創新發展、產業發展歷史、未來發展展望,並提出對政府、科技界、產業界和社會公眾的九點呼籲。
經過10餘年的發展,功能農業已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當前,正處於功能農業從「1」到「100」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功能農業面臨的重大意義與發展時機。功能農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是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的一大亮點。研究發展功能農業,對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質量興農」與「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解決人們礦物質缺乏帶來的「隱性飢餓」問題,服務「健康中國」戰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此外通過大力推進功能農業理念方法、技術規範與產業合作,沿「一帶一路」戰略走向世界,功能農業也是實現我國農業換道超車,不斷夯實國際領先優勢,奠定行業領導地位的技術支撐與有力保障。
近年來功能農業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三部分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第15條明確提出:「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這是功能農業有關表述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19年6月17日,國務院下發國發〔2019〕12號文件《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在第四部分,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增強鄉村產業聚合力,第(十五)條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中提出:「推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功能農業」。此外,功能農業與國家各部委提出的「主食提升行動」與「中國好糧油」等行動計劃緊密相關,這意味著功能農業將獲得加速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與「健康中國」戰略起到更多、更大作用!